編者按:今日中國,改革的話題總能引起熱議,“改革”二字總能點燃激情、催人奮進。“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改革的頻繁重申,點燃全社會的激情。當“要不要改”在認識層面的疑惑逐漸消散,“為誰改革”的追問再度強勁,“怎么改革”的考驗隨之而來,“改革什么”的選擇迫在眉睫。《人民日報》推出“深化改革方法論”七篇系列評論,從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徑、改革主體、改革動力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本刊特摘登其中一篇,以饗讀者。
30多年前,安徽小崗村18位村民按下的指印,悄然掀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
中國改革這艘巨大的航船,以驚人的勇氣駛入了一片未知的水域。摸著石頭過河,成為貫穿改革進程的重要方法論。
經過30多年的摸索和適應,我們已經逐漸學會了用市場的手段配置資源,用法治的方式治國理政,用通行的規則參與國際事務。
改革進入深水區,下一步怎么改?習近平給出了答案,“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市場機制和規則體系,這在我們以前的經驗中是沒有的。在歷史的新變局中,試錯是必要的,這個過程同時也是破除舊體制、適應新規則的過程。
頂層設計,看的是全局,發揮的是制度力量。改革開放本身就是從制度完善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了人們最初的創造熱情。30多年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制度自信”不斷提升。
推向縱深的改革沒有成例可循。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不能說完全掌握了改革和發展的規律。那種執一御萬的想法和設計,是不現實的。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有機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之中。
今天的改革,需要回答為誰改、改什么、怎么改的問題;需要向人們說明摸著石頭過河之后,河對岸的圖景;需要給予多元利益以表達機制、協調機制,凝聚差異格局之下的認同感;需要勾勒何謂中國人眼中的美好生活、理想社會;需要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立場,體現大國擔當。這是現階段深化改革無法回避的問題,需要運用新的方法來破題。
今天摸著石頭過河,摸的不僅是市場規律,還有執政規律。在經濟全球化和風險彌散化的形勢下,每一次日出都是嶄新的,在挑戰面前,需要不斷摸索。不但要摸經濟形勢,也要摸社會脈動;不但要摸中國國情,也要摸世界大勢;不但要摸準摸對,還要順勢而為。
進一步深化改革,還需以頂層設計克服具體摸索中見木不見林的局限,發揮牽引機和路線圖的作用。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如貧富分化、環境污染、城鄉差異、地區差距,需要通過頂層設計的方式予以解決。基層實踐的單兵突進,需要宏觀統籌予以整理和優化。在頂層決策與基層探索之間,亟待形成良性互動。
基層探索可以大膽,頂層設計必須謹慎。改革歷程告訴我們,經過基層大膽試驗、小心試錯并予以完善之后的頂層設計,基本是符合國情符合民意的;未經實踐檢驗的“拍腦袋決策”,大多漏洞較大,甚至流弊叢生。
改革要改得準、走得好,必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只有不斷加強宏觀思考、頂層設計,改革才會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只有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改革才會不斷推進、走向深入。
(摘自2013年1月8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