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縣銅鑄屬傳統技藝,2007年11月被保定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是河北省唐縣新興工藝品廠,位于保定市西南部唐縣長古城鄉田家莊村銅鑄工業園區。這里屬平原地帶,全村1100多戶,有130多家鑄銅廠。唐縣銅鑄用流傳了2000多年的傳統工藝失蠟法鑄造銅像及各類文物仿品,產品外型美觀、工藝精湛,遠銷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唐縣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歷史悠久,是堯的封地。據史書記載,失蠟法鑄造技術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具有重要價值且處于瀕危狀態的傳統中國銅鑄技術工藝。失蠟法鑄造是指用蠟澆鑄成蠟模,然后在蠟模的外面披殼,經過烘烤,蠟流出來以后可以直接用來澆鑄,失蠟法適宜鑄造精巧的鑄件。古人多用失蠟法鑄造錢幣、祭器、兵器、工具和一些生活用具。現在,人們主要制作機器零部件的毛坯、精密鑄件及銅鑄工藝品。因為蠟料具有可塑性好的特點,可以塑出各種不同形狀,所以失蠟法鑄造主要使用石蠟、蜂蠟進行鑄造。石蠟熔點低,成本低。蜂蠟熔點高,不易變形,但使用成本較高。
鑄銅工藝品具有自然光澤和金屬材料美感,產品外型美觀、工藝精湛,耐腐蝕、表面細膩光滑、延展性好,具有極高的觀賞、收藏價值。鑄銅工藝是極富力度與體量感的一種藝術,它的表現性強,適合表現抽象、具象等多種風格題材。如河北省唐縣新興工藝品廠制作的寧夏銀川市人民廣場現代人物雕塑《力與美》(高3米),極具抽象藝術美感;山西省運城市人民廣場歷史人物雕塑《劉關張》(高4.1米),人物線條明朗、性格特色鮮明,將劉關張三人威猛粗獷、端莊沉穩、義薄云天等形象氣質都表現了出來。
唐縣銅鑄工藝主要集中在唐縣長古城鄉田家莊村,自1976年李振川開始創辦第一家手工作坊開始,經過近40年的風風雨雨,逐漸發展到現在集設計、開發、制作于一體,有130多家的銅鑄工業園區,鑄造銅像及各類文物仿品,產品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長不盈寸的精品,涉及動物、精美西方人物、佛像、浮雕工藝品、城市廣場雕塑群等1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如山東省威海市中心城市廣場鑄銅《奔馬》雕塑群(高9.5米),把萬馬奔騰的恢弘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已經失傳70多年的失蠟法鑄造工藝重放異彩。銅鑄方法有失蠟法鑄造、樹脂砂鑄造、翻砂鑄造等,出現了圓鑄、透鑄、鏤鑄、浮雕鑄等造型門類。鑄造工藝利用刨荒、刨光、開臉等特技,利用目測定型,達到了線直、面平、彎活的標準。
唐縣銅鑄的傳承人李振川1970年起開始從事翻砂鑄造工藝,但一些復雜、精密的構件總是做不好。從1975年開始,他查閱相關資料和書籍,開始從事傳統工藝鑄造——失蠟法的實驗,卻沒能成功,后來又走遍全國去尋訪懂此技術的老藝人,但是一無所獲。
后來又有人到唐縣找李振川做銅像,他們說,走遍了幾個省也沒找到做銅像的人。但李振川也未做過銅像,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答應了。但經過多次試驗還是失敗了。1976年,經人指點李振川到淶源縣先鋒保密廠拜第三代鑄銅傳人——80多歲的賈仁存為師,學習失蠟法鑄造技術。1976年年底,經過老藝人的指點和反復試驗,李振川終于用失蠟法鑄造出了第一尊銅佛,使失蠟法這一失傳多年的技術重放異彩,并創辦了第一家鑄銅手工作坊——河北省唐縣新興工藝品廠,專門從事銅鑄。
經過李振川近40年的潛心開發研究、摸索實踐,銅鑄工藝由一開始的下芯鑄模改為抽漿鑄模,制作流程也更加規范。
為使這一傳統工藝得到傳承,不致后繼乏人,李振川積極參加一些評論、學習、研討、宣傳、演講等社會公益性活動,利用傳幫帶形式,無償教授徒弟,通過培訓、講解,徒弟已發展到幾千人,涉及到周邊縣市幾百個廠家。通過傳幫帶使全村80%的鄉親們都干起了銅鑄。銅鑄業成了唐縣長古城鄉田家莊村的支柱產業,給人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田家莊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