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是一位子宮肌瘤患者。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與醫生的距離》一文中,她寫道:“每次,我都早早出門去醫院排隊掛號。醫院還不錯,離上班還有半個多小時門診開始掛號,但大廳里早已人滿為患,隊伍長蛇般蜿蜿蜒蜒。放眼看去,哪都是排長隊的人流:掛號、填寫病歷、看病、劃價、交款、拿藥。等掛上號到了醫生的診室前,好家伙,已經大約有20多個人在排隊等候。實習生和護士都很敬業,提前到崗為患者和醫生服務。門一開,焦急的人們潮水般一擁而上,護士想攔都攔不住,20多號人把只有七八平方的小屋圍了個水泄不通。護士忙得不可開交,一會功夫病歷就排了一大摞。等醫生到崗后,屋里的人已經是個個滿頭大汗……八點到的醫院,十一點多了才拿到藥出醫院大門,真正讓醫生問病史、檢查、診斷的時間每人不過五六分鐘,幸好還沒做檢查什么的。真應了我們家鄉人說的那句話:起五更,趕晚集。”
而阮愛興,是一位兩會代表,也是廣西東興市江平鎮巫頭村村支書。提起看病問題,他有一肚子話要說,“現在全村鄉親都參加了新農合,大家打心眼里高興。但看病,特別是看大病,還是難。村里只有一個衛生所,只有一個60多歲的‘赤腳醫生’。鄉親們平常有個頭疼腦熱,只能找她拿點常用藥。因為年紀大,眼神不好,病情稍微嚴重,需要打個吊針啥的,醫生就不敢治了。去年4月,兒子接種疫苗,只能去鎮衛生院。院里就兩個兒科醫生,忙得滿頭大汗,等著打針的孩子隊都排到走廊里了。我們前后等了將近2個小時才輪上。小病要出村,如果攤上大病,還得往更遠跑。前年10月,我從樓梯摔下,右腳腕骨折。鎮衛生院醫療技術、設備有限,只好到50公里外的防城港市中醫院治療,妻子得全程照顧我。市里沒親戚,兩人吃、住都成問題。”
不管是小英,還是阮愛興,他們的遭遇都暴露出一個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看病難!村里看病難,城里看病難,老百姓看病難,領導干部也有看病難。當“看病難”成為一個社會熱詞的時候,你有沒有認真想過,看病難,為什么難?
看病難,難在哪
單純地講,“看病難”可分為兩種。
第一是“絕對性”看病難,是由于醫療資源絕對不足無法滿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看病難”,往往發生在我國中西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的偏遠農村地區。當地醫療機構技術力量薄弱,難以滿足醫療需求。如醫務人員業務差,檢查設備差,設施簡陋,診斷不清,治療效果差等,患者求醫不方便。
第二是“相對性”看病難,是指由于優質醫療資源相對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醫院看專家“難”。突出表現為許多人看小傷、小病也涌到大醫院,大醫院人滿為患,掛號、取藥、候診排長隊存在“難等”之難。
總體說來,造成看病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 有調查顯示,在一般的大醫院中,每家醫院擁有的副主任醫師數量至少幾十人,有的醫院超過百人;在區級醫院,副主任醫師以上的專家通常只有三五人,有些社區醫院1個副主任醫師都沒有;而在一些偏遠地區,不要說副主任醫師,能有1個醫生都算不錯了。
高素質醫療專業人才緊缺、人才“引進難、留住難”等問題,成為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發展建設最突出的阻礙。數據顯示,目前在西部地區,以千人為單位,不論是每千人農村人口擁有的衛生院的數量、還是每千人農村人口擁有的村醫的數量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每千人擁有的鄉鎮衛生院的編制人數或者是村衛生室的人數,西部地區大概是0.91和0.95,而全國的基數是1.18。這個數據說明了西部地區衛生人員的短缺情況非常嚴重。此外,基層衛生人員的層次也比較低,以寧夏為例,基層衛生人員中專以上學歷不到40%。
“本科生只要愿意來,無論是臨床、檢驗還是藥劑,我們都要,想方設法給解決編制。可是招不來。5年制畢業生幾乎沒有來的。”兩會期間,一位縣級醫院院長反映。
“想招到二本的醫科畢業生都很難,人家一聽你是縣級醫院,都不搭理你。”河南省沁陽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郎勝利說,目前醫院能招來的只有四年制大專或者三本的醫科畢業生。
而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曾對380名醫學本科生做過就業愿意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學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很多基層衛生局長和醫院院長分析認為,基層醫院待遇差、個人發展空間不足、生活環境不如大城市等綜合因素,是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
大眾取向 大眾追求大醫院、名專家,無論小病、大病都到省城或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占用資源,掛號難、看病難、住院難隨之出現了。在大醫院里,按每個醫生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也就是8×60分鐘=480分鐘),如果要看100個患者,這個醫生不上廁所不休息,不到5分鐘就必須看完1個患者。患者排了幾個小時的隊,和醫生交流的時間只有幾分鐘,當然是怨聲載道。可看看社區醫院呢,那里不用排隊,沒有擁擠,醫生也有時間和患者多聊一會兒,多問問病情,但是很少人去那里。這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看病難。
檢查需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而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更為重視。為了早期發現及診斷疾病,必須使用先進檢查儀器;為了改善生活質量,必須選擇創傷小并發癥少的治療方法,做檢查的人多了,排隊時間長了,人們感覺看病難了。
忽視疾病預防 人到60歲平均有3種慢性病。目前絕大部分慢性病是可預防的,如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糖尿病、慢性腎病、癌癥等。這些疾病的許多風險因素明確,如:吸煙、缺乏鍛煉、不健康飲食等。國際上已證實,用非常少的投入,控制風險因素,可以成倍的降低這些慢性病患者入院及昂貴的手術治療。可惜,在西方國家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持續下降的30年中,我國則持續上升,患病人數的增加也加劇了“看病難”。
“藥方”一:形成“醫聯體”
今年兩會期間,原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回答記者問題時指出,要想解決看病難,最重要的是讓基層醫院真正強起來,和大醫院形成上下聯動、溝通,最好是一體化的構架,我們把它稱之為“醫聯體”。現在大醫院還是人滿為患,去年全國診療人數已接近69億人次,前年是62億人次,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看病5次以上。基層的診療量在上升,但大醫院診療量上升得更快。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得到扭轉,我們要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特別是要應對慢性病這個健康的主要威脅,是不可能的。如果1個醫生一天要看幾十個患者,他怎么能做到慢性病的長期教育宣傳?這只有在社區可以實現。
具體以北京為例,為緩解看病難,政府開出了新“藥方”。其一,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局長封國生表示,北京推出了“醫療聯合體”,希望由此把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分流到社區或二級醫院來解決,這樣就能夠騰出專家資源,為那些確實需要看專家號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務。目前建立的“醫聯體”就是由大醫院牽頭,二級醫院和社區醫院為成員,完全能夠把大醫院的技術帶到社區,同時也為社區的醫療技術人員提供培訓。例如現在的北京朝陽醫院醫療聯盟,醫生每周都有兩三次到聯盟所在的社區醫療中心出診、查房、會診等,今后還會根據病人的實際需要增加。另外,一些離退休的老醫生已經固定在社區醫療中心發揮作用。
其二,提高床位使用率。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表示,北京市今年將首次試點在市屬大醫院建立床位統一調配中心,以解決“現在醫院以科為單位,科室之間的割裂使床位不能流動”的問題。也就是說,今后將打破科室間的限制,將各科室床位由醫院統一調配,從而提高床位使用率。這樣一來,可更好地利用床位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住院難的問題,同時為患者在住院過程中提供更好的服務。患者在住院之前或住院過程中,由這個服務中心為患者做一些服務,比如事先應該做的一些檢查都先做好,總之給患者提供更多人性化方面的服務。
其三,推行就診卡。對于許多患者反映的看病時每做一次檢查或者化驗,就要去排隊交一次費,太麻煩的問題,封國生表示,“目前我們已經要求醫院盡量整合服務。下一步還要把這個模式再進一步推廣,把相似的或功能相近的科室盡量整合到一個樓層,避免患者來回跑。與此同時,北京市醫管局與北京銀行進行合作,推行“京醫通”就診卡,以期簡化就診流程。這個就診卡具有儲值功能,同時又具有掛號、就醫等功能,患者可在門診掛號、看病、常規檢查、化驗等環節完成后再劃價付費。
“藥方”二:讓基層也有高素質醫生
這幾年基層醫院能力有所加強,但人才隊伍還是欠缺。醫學專業大學生都愿意去大醫院做專科醫生,而不愿意去基層醫院做全科醫生。對此,一直關注基層醫改和醫學人才的培養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寧夏醫科大學校長孫濤認為,老百姓的醫療保障水平在逐年提高,基層衛生機構建設的投入也在逐漸加大,但是老百姓無論大病、小病依然不愿意前往基層醫療機構就診,除了基層衛生機構質量不到位、功能不完善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基層醫療衛生缺乏高素質、高層次的醫生。
孫濤認為,讓醫科生下基層,除了高校定向培養這一環節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走出校園的就業政策引導和配套措施完善,解決醫科生的后顧之憂。以職業晉升為例,現行政策規定,在一個鄉鎮衛生院要解決晉升問題,就需要按照縣衛生院的標準來要求,比如說發表兩篇論文。但是,這樣的要求,對鄉鎮衛生院的醫生、農村的村醫來說,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提出,要為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建立一個全新的機制。
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人事制度。如果大家都認為只有專科醫生是一流的,三流醫生才去做全科,那就無法調動積極性。二是醫保非常重要。不同層級的機構有不同的財政制度渠道。如果能把醫保力量發揮出來,就能克服很多行政障礙。如果醫保能按基層、二級、三級醫院這樣一個總包體系去報銷,自然會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因為對服務體系來說,它充分利用以后,成本一定是下降的,效率肯定是更高的。
“藥方”三:重預防少得病
針對看病難問題,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指出,患病人數太多也是看病難的主要原因是,減少患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生病,預防的最好辦法是健康教育。他說,我們應該讓每個家庭都學習了解健康知識,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鐘南山院士也提出,通過社區醫生對每戶家庭的關注,能及時發現疾病苗頭,早防早診早治,這樣百姓就會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小病就不會釀成大病。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曾益新也肯定了早期預防的重要性。過去的疾病譜主要是單因素(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傳染病,現在的主要殺手則是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的發病因素很復雜,過程也比較漫長。如果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不僅效果好,花錢也很少。一個早期腫瘤,三五萬元可以根治;到了晚期,三五百萬元也不一定能治愈。曾院士也指出,家庭醫師能隨時關注社區內家庭成員的一些變化,甚至定期到家里來訪問檢查,有不良的苗頭就可以及時發現。這也體現了“預防為主”的理念,真正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從治療轉到預防上來。
>> 擴展閱讀
緩解“看病難”小竅門
晚點去 醫院一般都在早晨8:00開診。一天之中,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會集中在上午看病,而在開診之后的兩個多小時內,患者最為集中。其實,看病可以選擇避開高峰時間段,上午遲點或者下午再去醫院就診。避開上午高峰期,不僅看病快,取藥也快。
挑周末 不少患者覺得,專家只有在上午和非周末時間看門診。事實上,有些專家上午要查房或手術,還有不少專家周一至周五沒有時間出診,反而會選擇在周六坐診。現在許多大醫院推行無假日門診,周日或法定節假日也可以找到專家。所以,要根據自己的疾病和工作等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看病時間。
找對路 幾乎所有的三甲綜合大醫院每天都是人滿為患,患者即使是感冒咳嗽,也一定要到大醫院找“老專家”才放心。其實,對許多常見病患者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非大醫院不去”。以最常見的高血壓病、糖尿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例,如果疾病控制得比較理想,在沒有嚴重并發癥的情況下,選擇區二級醫院或社區醫院定期復查和拿藥即可,完全沒有必要到三級甲等醫院排長隊、掛專家號。
事實上,對于“看病難”,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求解決。我國政府從2009年開始面向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包括健康檔案管理在內的9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截至到2011年,分別有48.7%的城鎮居民和38.1%的農村居民擁有了健康檔案,3553.8萬高血壓患者、918.9萬糖尿病患者和170.6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納入慢性病規范管理,為8449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開展了健康檢查。另外還實施了乙肝疫苗補種、農村婦女免費宮頸癌、乳腺癌檢查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這些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都免費向群眾提供,對于緩解群眾“看病難”也有重要作用。當然,從現實情況來看,僅僅做到這些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進務實的解決措施。我們相信,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努力下,“看病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只是希望這一天能早點到來,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