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中國農民第一人”、江蘇省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患肺癌逝世,享年85歲。曾創造了中國農村多項“第一”的吳仁寶過世,引起世人許多惋惜和哀悼。
如今,人們普遍感覺只要檢查出來是肺癌,就意味著被宣判死刑。其實,任何一種疾病都不能和死亡劃等號,肺癌也是一樣。肺癌是全球第一大惡性腫瘤,之所以是“殺傷力最大的腫瘤”,就是因為它通常很難早期被發現。一旦出現明顯的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或咳血、胸痛、氣短等癥狀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屬中晚期。
臨床上,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是很高的。早期肺癌采用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手段,是可以做到臨床治愈的。如果是中期患者,可以通過手術、放療、化療、中醫藥等手段,來延長患者的生命,并術后采取放化療、中醫藥等治療等手段以防止復發,較多能夠獲得長期生存機會。針對那些患者一發現肺癌就出現顱腦轉移、骨轉移,甚至出現全身多處轉移的晚期患者,也可以通過各種治療手段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付肺癌,有長足進步
近年來,肺癌治療無論在手術、放療、藥物治療上都有很長足的進步,但手術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對于一些早期患者和不能耐受傳統方式手術的患者,可以應用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技術治療,只需要幾個圓珠筆大小的切口就可以完成整個肺癌切除。微創手術給患者帶來了更好的生活質量,減少了傳統手術的并發癥和對患者的損傷。
新輔助化療是指在進行外科手術或者在放療前所進行的化療,也是治療肺癌的一個很好的手段,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率,控制尚未被發現的轉移病灶,并且手術以前就可以預知化療的敏感性。此外,隨著對腫瘤生物學認識的逐步加深,分子靶向治療藥物已成為全球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領域的亮點,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特羅凱、易瑞沙、愛必妥、貝伐單抗等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靶向藥物已經成功應用于臨床。
術后,請嘗試多吹“氣”
吹氣可不只是小孩子的“游戲”。對肺癌患者來說,早期進行吹氣鍛煉很有必要。施行過肺癌切除術的患者,應盡早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做擴胸運動,同時深呼吸,通過擴胸動作增加通氣功能;學會做腹式呼吸,挺胸時深吸氣,收腹時深呼氣,改善胸腔的有效容量和呼吸功能。
肺癌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明顯下降,加上術后刀口疼痛,患者往往不敢咳嗽或咳嗽無力,從而影響肺功能。因此,建議患者第二天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吹氣鍛煉。先深吸一口氣,然后慢慢吹出,直到吹不動為止。需要強調的是,吹氣不在于吹得快,也不在于吹得多,只要盡量把氣吹出就可以。一般每天吹5~6次,不要過于勉強,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家屬要幫助患者多拍拍背,使痰液排出。
預防,勝于治療
無論是哪一種腫瘤,預防永遠都比治療更加重要。患者應主動自覺地進行自身生活規律的調節,平時多開展富氧鍛煉,并及時治療慢性病變。
從根源上講,預防肺癌就要減少肺污染和臟器消耗,戒煙是首要因素。在肺癌所有誘因中,煙草被認為是最“囂張”的因素。從肺癌發病的情況來看,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煙齡越長,每天吸煙的數量越大,患肺癌的風險就越高。此外,健康人群也應定期體檢,消除不良因素。比如長期吸入二手煙、大氣污染、辦公環境污染、房屋裝修污染等各種因素也是引發肺癌不可忽略的因素。當出現一些呼吸道癥狀后,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盡量做到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