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等錢救命”
成醫患死結
中國政府網近日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我國將設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救助在中國境內發生急重危傷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確或無力支付相應費用的患者。
評:等錢救命這個醫患死結,已經很大也很深,醫患之間力量對比懸殊,無負擔能力的患者不具備與醫院博弈的能力,要么坐等醫院“開恩”先行施救,要么等死。僵局必須打破,亂結必須斬斷。決不能坐視醫患雙方在等錢救命的困境中,雙雙耗盡尊嚴與溫情。應急救助制度因此成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無法回避的命題,它的建立,不僅是化解現實矛盾的必然要求,更是現代文明的題中之意,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實踐。
(據《北京青年報》陶舜/文)
香港奶粉限帶,打了誰的臉
從3月開始,香港開始實施奶粉限帶令,任何人除非有出口許可證,否則每24小時不可帶多于1.8公斤,也就是不能帶超過兩罐嬰兒奶粉出境,違例者將被罰款或監禁。
新規生效第一天,就有多名內地人被拘。
評:消費者不買國產奶粉,國內奶粉企業自然是該首先檢討,但作為奶粉企業的質量監管部門也難辭其咎。如果質量監管部門能對奶粉進行嚴格的質量監管,國民對自己的奶粉放心,誰還會跑這么遠到香港去買?要解決目前的尷尬現狀,政府有關部門必須下大力氣,痛下決心,用鐵的手腕去治理問題奶粉企業,重塑中國奶業發展新環境。知恥而后勇,這也是國產奶業崛起的最好時機。
(據《大眾日報》陳紅天/文)
“PM2.5”更名為“細顆粒物”
近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PM2.5”正式確定中文名為“細顆粒物”。此消息傳出后,很快成為網絡熱點。有網友認為起名字不重要,如何治理才是重點;也有網友反駁道,給PM2.5起中文名是標準化工作之一,起名與治理環境是兩碼事,不能說環境沒治理好,標準化也不搞了。
評:民眾對命名一事的強烈討論,再一次論證這一行為早已超越了命名本身。正如民眾所質疑,既然命名征得了氣象學家、環保學家、語言學家的綜合意見,那么,這些人為何不對屢屢爆表的PM2.5數據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的集體失聲,何嘗不是無盡霧霾天氣的痛苦來源?
(據“觀點中國”張劍/文)
“先看病后付費”究竟難在哪兒
今年,衛生部將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費”制度。“原來看病是自己先墊付,看完走醫保報銷;現在是醫院墊付,患者看完病只用交自己的那部分,其余由醫保部門支付給醫院。此外,原來住院需要交一大筆押金,現在只用簽署《住院治療費用結算協議書》就可以直接住院了。”據悉,該制度已在山東部分醫院進行了試點。
評:“先看病后付費”絕不意味著免費午餐,而需要相應信用社會的建構。某些患者的欠費,究竟是惡意,還是真的有經濟上的困難,其實也并不容易鑒別。假如因為經濟原因而上了“黑名單”,下次便無緣醫療救助,這是否就可以不算“見死不救”,也同樣值得商榷。
(據“中青網”武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