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衛生廳副廳長:發改委藥品指導價高得離譜
關于誰是“暴利藥”幕后推手的問題,不少人把矛頭指向醫院,認為是醫生“收回扣”推高藥價;也有人指責藥品集中招標,不能有效擠掉藥價水分。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則認為,醫院只是“暴利藥”利益鏈條的下游,問題關鍵出在源頭政府物價部門定價虛高。
廖新波說,目前我國的藥品定價機制是:國家發改委或各省物價局制定的藥品指導價是“天花板價”,價格高得離譜;省級統一招標價為“斬首價”,即在國家指導價的基礎上輕柔地擠出一點水分,價格仍然畸高。如果這兩個環節不進行改革,仍然按照原來的藥品定價機制執行,藥品價格還是下不來。
一名物價部門人士稱,目前讓他們頭痛的問題是,我國藥品品種規格相當復雜,政府在進行價格核定時,對于企業提供的資料很難做到每種藥品都實地查看入庫記錄、財務憑證等反映價格信息的第一手資料。該人士也承認,這存在尋租空間,不排除有物價部門官員收取藥企“好處費”,定價“就高不就低”的現象。
醫師將由“終身制”轉為“年檢制”
我國2013年底前將在全國全面實施醫師定期考核制度,實行行業年檢,用制度清除不合格醫生。
考核結果將與醫師的執業注冊、評優、職稱晉升、醫院評級、院長考評等掛鉤。據介紹,醫師定期考核每兩年為一個周期,包括業務水平測評、工作成績和職業道德評定。3項中任何一項不能通過評定或測評即為不合格。對不合格者,要暫停執業,通過培訓、再學習若還未合格,將被注銷執業證。
該3項中,業務水平測評由考核機構負責;工作成績、職業道德評定由醫師所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負責,考核機構復核。患者評價是職業道德評定的重要內容。據有關調研統計分析表明,目前,醫師人文素養的缺失已大于專業知識的缺失,表現為服務態度冷漠、與患者缺乏必要的溝通等。
食品中農藥最多可“留”多少
3月1日,我國監管食品中農藥殘留的唯一強制性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實施。它為規范科學合理用藥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厲打擊非法使用和濫用農藥行為,提供了法定的技術依據。
新標準首次推薦了配套的檢測方法標準,基本涵蓋了我國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農產品。新標準中,蔬菜等鮮食農產品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數量最多,并首次制定了同類農產品的組限量標準和初級加工制品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
“新標準是個不小的進步,還應繼續完善,加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豁免殘留限量和一律殘留限量農藥名單。”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建議,“應盡快修訂完善并發布實施新的《農藥管理條例》,再強化農藥生產企業準入制度。”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違法者施以重典,情節嚴重者,要逐出行業并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