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幾乎所有人都聽過,意在告誡我們萬事皆有自身的發展規律,要遵從。但是,這么簡單的道理往往做起來卻很難。生活中,許多人為了提升免疫力,不顧自己身體狀況,把保健品當飯吃,這和揠苗助長又有什么區別呢?
免疫力太高也致病
所謂免疫力,是指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入侵的病毒、細菌等異物,維護體內環境穩定的能力,同時還能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基因突變、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細胞。簡而言之,免疫力就是人體識別和清除“異己”的生理反應。但是,免疫力并不等同于抵抗力,而是抵抗力的一種,后者包括免疫力、排異能力、修復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等眾多能力。
通常,人的免疫力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不高也不低,這是身體的最佳狀態。自身患有糖尿病、腫瘤等疾病時,免疫功能才有可能被破壞,導致免疫力低下。
很多人只知道免疫力低了會得病,卻不知道免疫力就像血壓、血糖一樣,太高了也不是好事,對人體一樣有害。舉個例子,當人體免疫力太高時,體內會產生一些抗體,這些抗體有些“敵我不分”,所有的物質不論好壞,都會被它們視為“異己”,被它們排除在外,讓人體出現一些免疫反應,從而誘發一些疾病。
事實上,免疫力太高,身體反而會再無安寧之日。這是因為,免疫力太高,對身體外部的物質就會過度反應。于是,幾乎所有物質都可成為變應原,如塵埃、花粉、藥物或食物,它們作為抗原刺激機體產生不正常的免疫反應,讓人出現過敏的癥狀,常見病變有過敏性哮喘、咳嗽、鼻炎。如果對自己身體內部的組織細胞產生反應,就會誘發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硬皮病等結締組織疾病。
增強免疫力沒有捷徑
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免疫功能何等復雜,免疫力的形成和強化又豈是朝夕之功?面對突發的傳染、變異的病毒,希冀借助某種食品、保健品、藥品,或者偏方、秘方之類,“短平快”地提高自身的“戰斗力”。這種“臨陣磨槍”或“揠苗助長”式的自救方式,不能說毫無效果,但往往事倍功半,有時甚至適得其反。
提高免疫力是一個自然的、連續的、持久的,而非強制的、間歇的和權宜的過程。這一過程要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也就是說,要持之以恒地做到以下幾點——
◎參加運動。這是增強體質的最佳方式之一。每天運動30~45分鐘,每周5天,長期堅持,免疫力會相對增強。
◎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例如晚上8點之后不吃夜宵,不熬夜。吃夜宵會讓胃一直處于飽脹狀態,不斷分泌胃酸,從而加重胃負擔,讓胃得不到休息。夜里11點到凌晨1點是養肝的時間,熬夜則會錯過肝臟排毒的機會,無法將侵入的細菌和病毒及時消滅。
◎保持樂觀情緒。一個人的免疫力與情緒有很大關系。研究發現,敵視、悲痛、失落、憂愁等消極情緒都能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而開朗活潑的性格、愉快的情緒則會提高人體免疫力。因為精神愉快與悲傷苦惱可產生兩種不同的生化過程,悲傷憂愁會使機體激素分泌發生變化,引起生理功能紊亂,減弱機體的免疫力。
對老年人而言,吃一些號稱“增加免疫力”的保健品不如均衡補充各種營養,因為全面均衡的營養是免疫力的基礎。有些老人確實存在免疫力低的困擾,比如哮喘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換季時容易感冒,嚴重的會危及生命,此時可以打一些有針對性的疫苗,如每年打1針流感疫苗或者肺炎疫苗,對于預防感冒可以起到一定幫助。
嬰幼兒在2歲前免疫力很低,只有到了青少年階段,接種疫苗及與病毒、細菌、霉菌、寄生蟲等各種致病因子接觸后,自身免疫力才會基本完善。因此,孩子在換季時一定要小心呵護。當然,呵護并不是指用藥,而是要合理搭配他們的飲食,保證合理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入,對于提高免疫力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