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宋八大家”,想必大家都知道,那是唐宋時期8位大詩人、散文家的合稱,不少人還能一一說出“八大家”的名字。當時間來到幾百年后的金元時代,同樣誕生了幾位著名大家,不過這次不是作家、詩人,而是醫學家。金元時代戰爭頻繁,治病療傷救人的醫學也得到極大發展,并產生了各家學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4位,因其突出貢獻,被后人稱之為“金元四大家”,他們分屬不同的門派,也是當時最為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醫學學派。
寒涼派:劉完素
劉完素(公元1110-1200年),金代河北河間人。他提出“降火益水說”,認為病因以火熱為多,提倡降心火,益腎水。他用藥多屬寒涼,被稱為“寒涼派”創始人,對后世溫病學說有所啟發。
劉完素生活的河間地區,正是金人進攻中原時的主要戰場之一。當時天災橫行,疫病蔓延,疾病橫生,而當時因為沿襲宋時的用藥習慣而不辨證處方,效果很差。劉完素仔細研究《黃帝內經》中關于熱病的論述,然后提出用寒涼藥物治療當時橫行肆虐的傳染性熱病的主張,療效非常好。
劉完素名聲很大,當時執政的金章宗為了攏絡人心,請他到朝中為官,幾次都被拒絕了。朝廷無奈,只得賜他“高尚先生”的名號。
去邪派:張子和
張子和(公元1156-1228年),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人。醫學世家,自幼好讀《內經》,曾師從于劉完素,做過一段時間軍醫,也曾被召入太醫院供職。張子和認為任何疾病都是由邪氣所致,因此治病就是要攻邪,邪氣去而人身的元氣自然恢復。去邪的方法主要有汗、吐、下三法,他特別善于應用這3種方法,并擴大了3法的應用范圍,積累了豐富經驗。
張子和強調邪氣致病,并非忽略人體之虛,或者忽略在疾病過程中有正虛的—面。他提出“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證關系,其去邪法就像疏通河道治理洪水一樣。張子和也并非反對補法,只是運用十分謹慎,強調應當針對病情施補,反對無病之人濫服補藥,他十分重視食補,提出“養生當論食補”的著名論點,也十分重視人體胃氣的盛衰,認為它直接影響食補效果。
補脾派:李東垣
李東垣(公元1180-1251年),元代河北定縣人,提出“胃氣為本說”,主張脾胃健全則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易于治好,發明了“補中益氣”即補脾益胃的治療方法。因此后人稱李氏為“補脾派”。其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
李東垣是中醫“脾胃學說”創始人,十分強調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他精通醫術,每次為人治病,療效甚佳,但并不行醫,只是常給親朋好友看病開方。李東垣是富家子弟,平時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層社會的有錢有勢的貴人,他們養尊處優,常食膏粱厚味(編者注:指油膩或味道濃厚的食物),易傷脾胃,所患疾病多屬此類。另外,當時適值元兵南下,戰亂頻繁,人民在饑餓、驚慌、憂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飲食沒有規律,也很易傷脾胃,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學說的社會條件。
滋陰派:朱丹溪
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元代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四大家中數他出道最晚,但成就卻最高。他先習儒學,后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
朱丹溪以為三家所論,于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發現大家都沒注意滋陰之法,力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聲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稱為“滋陰派”創始人。他治療疾病效果奇佳,很多患者服藥即愈,來復診的病例少之又少,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朱丹溪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