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江蘇有葉天士、薛雪兩位名醫,同在一條街行醫。
葉天士(1667-1746年),本名葉桂、字香巖,吳縣人,承家學行醫,集眾人之才,只要知某人有治病奇招,就會前去學習,歷經17位老師的指導而最終自成一家,創立了溫病學說,著有《溫熱論》、《醫案存真》等。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號一瓢,蘇州人,原學文后從醫,選輯《內經》,著《溫熱病》、《一瓢詩話》等。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此二人之間也的確有一段過節。
有一年,薛雪患上一種怪病,自己怎么治都治不好,甚至認為這是“不治之病”,正要放棄希望,卻偶然被葉天士知曉并最終治好。但是,薛雪并沒有感激,私下反以為葉天士賣弄醫術,想貶低自己,于是心內不服,對葉天士也耿耿于懷,甚至將自己的住宅稱為“掃葉莊”。葉天士聽說后大為不滿,認為薛雪不僅忘了救命之恩,反倒恩將仇報,一怒之下,葉天士也以牙還牙地將自己的宅院命為“踏雪齋”。從此,二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仇似冤家對頭。
事有湊巧,誰也沒想到,葉天士母親的一場重病,卻在不經意間打破了兩人的“冷戰”。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患病,久治無效,葉天士一籌莫展。薛雪打聽到葉母的病情后,微笑著對友人說:“這種病非用‘白虎湯’不可”。葉天士救母心切,當他知道這個信息后,只好用“白虎湯”救治,果然藥到病除。
此次救母成功,讓葉天士思考良多,他想:論醫道,自己可能比薛雪略高,可薛雪也有許多長處,值得自己學習。迫切的求知欲,消除了他的驕、怨情緒。于是,葉天士親自登門到“掃葉莊”,虛心拜薛雪為師;不久,薛雪也回訪了“踏雪齋”,一來二往,二人終于“化敵為友”,并最終攜手為中醫溫病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