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命題:投資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投資必敗。
第二個命題:有信仰還不夠,信仰本身必須符合股市規(guī)律,才能夠保證你獲得成功。
第三個命題:有了正確的信仰,還必須有把信仰落到實處的具體方法,才能夠?qū)崿F(xiàn)
信仰帶來的利潤。
第四個命題:信仰沖突決定了信仰必須是清純單一的,才能夠有效執(zhí)行。
人生需要信仰,治理公司需要與信仰相似的企業(yè)文化,治理國家需要與信仰相關的精神文明。即使是科學工作者,同樣需要信仰,需要對科學原理的執(zhí)著與堅持,才能夠克服阻力重重,追求最終的成功。而投資活動,作為人類經(jīng)濟活動中一種高級形式,同樣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的投資者,必然無法持續(xù)使其投資活動處于正確的道路上運行,投資失敗是早晚來到的事情;并且,沒有正確的信仰,投資失敗也還是必然。
縱觀成功的投資人士,幾乎都是對信仰堅定不移者。盡管成功者信仰有所不同,甚至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堅持。很少有朝三暮四的人能夠保持成功,這已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巴菲特堅信投資價值低估的公司可以帶來利潤,一生無變;索羅斯堅信人類的經(jīng)濟活動會出現(xiàn)重大錯誤,抓住這個重大錯誤,就是一夜暴富的機會,他也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投資方式。還有很多國際國內(nèi)的成功投資人士,盡管他們沒有公布自己成功的信仰,但他們的投資方式從來不變。他們既沒有因為其他成功人士的經(jīng)驗分享而改變自己的投資方式,也沒有因為市場的重大變化,自己的投資方式似乎有些過時,而放棄自己的信仰。
第一個命題:投資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投資必敗。
投資者面對股市時,永遠必須自己回答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為什么這樣操作?這樣操作有合理的依據(jù)或者邏輯么?多數(shù)虧損的投資者,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前,都采取模糊處理的方式,企圖通過隨行就市、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方式來應付,結果必然是應該采取措施的時候而猶豫不決,不應該采取措施的時候,被市場逼迫而買賣。當投資者沒有信仰的時候,他就無法回答這個必須嚴肅回答的問題。
最常見的問題,隨便選擇兩家公司,股價相近,股本相近,讓一位投資者選擇其中一個進行長期投資。他會怎么選擇呢?沒有信仰的投資者,他必然是以當時自己的感覺與喜好來作為標準的。如,愛聽消息的人,會選擇聽朋友或者股評人士的推薦來選擇,容易受到短線盤口影響的人,會以當天或者近期漲跌的情況為感覺基礎來選擇。等等。他們這些選擇的理由或者邏輯,與長期股價走勢基本無關,一旦長期持有,時過境遷,投資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買了這只股票。
再舉一個簡單例子。在上升趨勢中,逢低買入是常識。但逢低買入,實際上就是買入的時候,股價是短線下跌的。既然是下跌的,就有當時下跌的理由。一個準備買入的投資者,有可能知道這個下跌的理由。那么,他會怎么對待呢?他有可能選擇等待股價上升的時候再買。實際上,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對上升趨勢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就是沒有信仰。他如果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就完全沒有必要等待股價上升的時候再買。
典型的案例,就是價值投資中,逢低買入的問題。對于價值低估的股票,價值投資者應該毫無疑問地堅決逢低買入。但是,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看到,很多股票,例如近兩年的優(yōu)質(zhì)銀行股、地產(chǎn)股,在持續(xù)價值低估的時候,很多機構投資者還持續(xù)減倉,原因是什么?是因為他們擔心經(jīng)濟下滑會導致銀行風險資產(chǎn)問題,卻忽視了價值低估的公司,之所以會價值低估,一定有當時的具體原因。一個價值投資的信仰者,必須在優(yōu)秀公司價值低估的時候,憑借自己堅定的信仰,敢于堅持,才能夠獲得最終的成功與持續(xù)的成功。
所以,沒有信仰,無論你是做短線,還是做中線、長線,因為你對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總是搖擺不定,錯過時機、錯誤操作是必然結果。只有有了信仰,你才敢于堅持做正確的應該做的事情。
第二個命題:有信仰還不夠,信仰本身必須符合股市規(guī)律,才能夠保證你獲得成功。信仰正確,才能保證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信仰錯誤,那么,執(zhí)行的越堅定不移,錯誤就會越加嚴重。
在信仰這個問題上,投資者最容易混淆的一個情況,就是把生活信仰與投資信仰混為一談。例如,有些投資者會認為,只要相信了某種宗教,投資就會成功。生活中的宗教,與股市的規(guī)律是不相關的,并不能作為投資的信仰。
投資者容易犯的第二個錯誤,是用簡單樸素的經(jīng)驗主義做為信仰。例如,很多投資者相信這樣的表述: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也沒有只跌不漲的股市。這句話,其實沒有具體的定義標準,不具備實際指導意義,僅僅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試想,一只嚴重泡沫的股票,即使下跌了50%,你因為相信沒有只跌不漲的股市,就去購買,會是什么結果?一只嚴重低估的股票,公司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如果因為從底部上漲了50%,你就完全賣出,又會是什么結果?
投資者還有很多錯誤的信仰,都是無法永續(xù)正確的,必然失敗的。例如,相信操縱市場的投資者,就企圖尋找主力的蹤影,希望跟蹤主力獲得好處。這種投機的心理,本身就存在著天然的致命缺陷。試想,假設有懷有陰謀目標的主力存在,那么,主力是如何獲利的?不就是通過市場中的操縱,來欺騙喜歡跟風的散戶么?既然知道自己是主力的獵捕對象,還要加入這種自己處于弱勢的貓抓老鼠游戲,豈不是飛蛾撲火?如果這種主力根本就不存在,你所謂的主力信仰,根本就是一個空想,如何能夠指導你正確操作?
所以,信仰,只有符合股市規(guī)律的信仰,才能夠有效幫助投資者正確操作。
巴菲特相信價值投資理念,是因為有價值規(guī)律作為永續(xù)支持;羅杰斯相信趨勢投資,是因為有趨勢規(guī)律作為內(nèi)在保障。
規(guī)律,代表了股價的必然發(fā)展方式與方向,所以是可以信賴的,也是唯一可以最終信賴的,是股市信仰的本質(zhì)內(nèi)核。
第三個命題:有了正確的信仰,還必須有把信仰落到實處的具體方法,才能夠?qū)崿F(xiàn)信仰帶來的利潤。
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信仰,而且一開始都十分堅定。但是,當執(zhí)行到一定程度后,發(fā)現(xiàn)錯誤不斷發(fā)生,就逐漸懷疑自己的信仰,乃至于最終放棄信仰。這種情況之所以普遍發(fā)生,是因為這些投資者沒有找到實現(xiàn)信仰的具體可操作方法,或者說,在執(zhí)行信仰的時候,經(jīng)常打折扣。
信仰畢竟是一種普遍規(guī)律,遇到特殊情況會有具體的變化。如果投資者沒有具體方法與標準來識別是否符合信仰要求,那么,信仰最終不過是一種口號。
第四個命題:信仰沖突決定了信仰必須是清純單一的,才能夠有效執(zhí)行。
成功人士,為什么不會因為其他人的成功經(jīng)驗,而改變自己的投資方式呢?這就是信仰的奧妙所在。
信仰沖突的內(nèi)涵,有多重意義:1、在一個信仰內(nèi)部進行強化與循環(huán),會對信仰者帶來有益的結果。相反,如果在兩個相互沖突的信仰中求取平衡與融合,不僅不利于解決問題,還會導致問題復雜化、解決方式不確定性增大、解決的結果無法朝著可以預期的方向轉化等結果。例如,對于一個相信公司價值的人,你讓他同時相信股價下跌了就應該賣出,就是一種信仰沖突。如果他按照下跌趨勢理論去賣出股票,他就不是一個堅定的價值投資者,重要的是,一旦賣錯了,沒有及時買回來,他會后悔終生。2、一個信仰依賴于一種規(guī)律,兩個信仰依賴于兩種規(guī)律。每個規(guī)律單獨應用,都有比較高的成功概率,如70%。但是,當兩個規(guī)律混合在一起時,成功概率會下降,而不是上升。概率疊加,就是概率相乘,兩個70%相乘,就是49%。3、信仰多了,會導致投資者內(nèi)心混亂,執(zhí)行起來無法使用明確的標準與方法,導致決策失誤大幅增長。每一種信仰,都有自己獨立的方法與操作標準。如果兩種信仰混合,就會導致操作標準增多,標準與標準之間存在矛盾與沖突,讓投資者無法取舍。就如同一個單位出現(xiàn)了兩個一把手,讓下屬不知道應該聽誰的。弊端種種,不一而足。
總之,做投資,沒有信仰是萬萬不行的,有了信仰,還必須做到信仰單一,還必須確定信仰本身是否正確,還必須有執(zhí)行信仰的可行的操作方法與標準。當投資者解決了信仰方面的重大問題后,投資中最大的困難也就解決了。
(作者系金元證券南方財富管理中心總經(jīng)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