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紀:談劇本的創作
“劇本”乃一劇之本,是一出劇目的核心和靈魂。新編近代京劇《風雨同仁堂》的劇本五易其稿,在藍蔭海、張永和二位編劇創作的基礎上,北京京劇院編劇王新紀綜合統籌,將最終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
“同仁堂是一家有著300多年悠久歷史的京城老字號,歷經風雨,她的故事富有傳奇色彩。”在創作《風雨同仁堂》的過程中,王新紀收集了許多關于同仁堂的資料,并進行了大量實地采訪。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在情節上精雕細琢,強化劇中的人物性格和矛盾沖突。
《風雨同仁堂》從兩條線索出發:一為內部經營理念;一為愛國主義情懷。
該劇表現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火焚大柵欄,老藥鋪同仁堂損失慘重。面對著鋪面被燒、藥錢被搶、瘟疫橫行、離京避難的大東家病逝歸途、老鋪即將倒閉的險境,女東家樂徐氏臨危受命,率領全店的員工一起抵抗災難。
洋人的肆虐、洋奴買辦的陰謀、皇宮宦官的刁難以及家族內部封建思想的干擾,樂徐氏堅持原則,寧死不給洋兵、貴人做養生的如意長生酒,卻為窮人趕制除瘟救命的清瘟三寶。同仁堂的東伙一干人同心同德,歷經生死考驗,終于使同仁堂這塊康熙年間的老匾又冉冉升起,造福百姓,濟世救人。
令王新紀頗為感動的是演員們的敬業精神和精益求精。“他們非常優秀,能夠根據劇本中的人物特點作出許多創新。飾演樂徐氏的老旦趙葆秀很不容易,她創造性地把老旦行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由老旦來擔綱主演的大戲并不多,趙葆秀卻駕馭得格外出色。劇中的樂八爺是個票友,許多京劇業內的人士都常常向他來請教。劉建元將這個人物刻畫得有聲有色,糅進了許多自己的想法,節奏得當、情通理順。”
《風雨同仁堂》一經上演便連創佳績,將中國京劇節金獎、“五個一工程”獎、文華新劇目獎斬獲囊中。該劇演出逾百場,收入過百萬,創下了近年來京城京劇新戲演出場次及收入之最,成為京劇界的一件盛事。
文藝評論家康式昭評論說,該劇的成功首先在于選材準確。它選取樂徐氏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面對洋人和朝廷的雙重壓力,重建同仁堂,堅持為百姓制藥,并保證藥品質量這一段歷史,頌揚了愛國主義和敬業精神,并具有濃厚的京味。
同仁堂集團更是多次組織職工觀看此劇,大家都牢記劇中所表現的“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同仁堂古訓,狠抓產品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風雨同仁堂》完美地處理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贏得了新老戲迷的青睞。年輕人喜愛它節奏快,故事性強,且全劇念京白,易懂。老戲迷認為它仍是老唱腔,京味濃,耐聽。
徐春蘭:風雨同仁堂是現代勵志戲
也是歷史戲
京劇《風雨同仁堂》因其藝術性與思想性的完美結合,成功演出了百余場。它的成功得益于整個創作團隊與演出團隊的整體協作,更與宋捷、徐春蘭兩位導演的精心設計與編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此我們特意采訪了導演。
徐導并不屬于“多產”導演,但經她導演的每一部戲都有著良好的社會反響,每部都融入了她自己的戲劇理念,創造了很多經典劇目,如表現孔繁森的《圣潔的心靈》,更有創新的小劇場京戲《閻惜姣》等等。凡是與徐春蘭有過合作經歷的,都認為她是一個實干者,是一個踏踏實實搞事業的人。排練場上的她更是雷厲風行,對藝術決不含糊。她認為,導演創作是一種融感覺、想象、情感、認識于一體的藝術活動,是一種個人的、極具個性的審美活動。多年的舞臺實踐經驗,讓她導演下的作品充滿了構思上與舞臺上的美感,在營造意境的同時,表現出戲劇人物的復雜而充滿個性的藝術形象。
京城老字號同仁堂,可說是家喻戶曉,掌柜老樂家的名頭更是無人不知。《風雨同仁堂》表現的就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后的同仁堂的故事。按道理,戲的主角應該是樂家男性,但是因為當時的形勢,真正的大查柜卻是本不該拋頭露面的樂徐氏。選擇誰來作為戲的主角,成了主創人員的討論焦點。眾所周知,京劇中的主角一般都是老生或者青衣等,用老旦挑梁的戲很少。對此,徐導說,“我們討論了很久,樂徐氏臨危受命,擔起同仁堂復興的重任,這個角色應該是有擔當、有氣魄、有膽略的女性角色,她的聲音要昂揚,要有氣勢、有剛力。”經過反復的商議,最終主創人員做了大膽決定——就用老旦擔綱主角!
在樂徐氏的角色上,徐導以女性特有的視角,細膩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心靈,從而提升了老旦表演的深度。“在當時的情況下,同仁堂岌岌可危,老板生病去世,戰亂時節,誰都覺得接管同仁堂是一件吃虧的事。樂徐氏認為,于情于理,這副擔子只能落在她的肩上。她雖是個女人,但是在這種時候只能忍辱負重,周旋在同行、外人、家里人之間。”她認為樂徐氏由一個大家閨秀,最終拋頭露面,絕不是只有剛強的一面。一方面,那個年代看不起女性,女性要想掌控全局,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沒有堅強的性格,沒有魄力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作為女性,樂徐氏也具有細膩、女性化的一面。因此在表演上,樂徐氏這個角色需要加入一些青衣的柔情似水的表現方法,這就使樂徐氏這個角色更完滿了。“趙葆秀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演員,她很愿意突破自我,愿意出演樂徐氏這個角色。最終通過表演,對老旦的表演有了新的突破,更豐富了老旦的表演形式。”
《風雨同仁堂》屬于現代歷史劇,在思想上賦予了現代的勵志氣息,而在表現上更多地帶有強烈的歷史感。在唱腔上體現剛性的勵志感,同時要發揚京劇“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古典神韻。場景的設置上需要配合古典美學,表現歷史真實性的同時,突出同仁堂的地域感。場景搭配表現四合院、清代的雕梁畫柱,但又虛實結合,布景少而精。通過少量布景,更突出演員的唱念做打,給表演留下了更多的空間。這正是徐導一貫非常重視的舞臺環境中意境經營的理念體現,在經濟上節省的同時更大地發揮了藝術能量的創造。
同仁堂造福百姓、濟世救人的藥文化精神在《風雨同仁堂》劇中表現得非常突出。該劇表現的是民族企業精神、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因此在全局上圍繞著同仁堂的祖訓——“炮制雖繁必不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減人力”中展開。人性的沖突、故事的跌宕起伏都由此緩緩拉開帷幕,通過節奏的把握,突出人物心靈的至真、至善、至美,讓歷史人物通過舞臺表演,再現在觀眾面前。通過嚴謹的戲劇敘事手法,體現的是真實的情感,讓現代觀眾產生共鳴,達到臺上臺下心靈互動的效果。
徐導是個忙人,這次采訪斷斷續續。她正在南方導演一部新戲,幾次電話采訪,她都在忙碌中,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在忙著說戲。如此敬業的導演,讓我由衷敬佩。我期待著她給觀眾帶來更多更優秀的戲劇作品。
徐春蘭,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導演。 作品獲曹禺戲劇文學獎、文華編劇獎、文華新劇目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導演獎、中國戲劇節小劇場調演最佳導演獎;中國京劇節金獎、中國京劇節銀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藝術節創作獎、全國戲曲現代戲調演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京劇《宰相劉羅鍋》上中下集(復排導演)獲首屆國家舞臺精品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