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經常聽到“骨質疏松”的說法,貌似都是老年病,而且多數都是老人家骨脆易摔傷時才發現,所以很多人以為自己還年輕就不用管,其實在30歲前多吸收鈣質,就可以儲存鈣質加強骨質密度,一過了黃金時間就恨錯難返!所以,骨質疏松是可以及早預防的。以下,我們就著重從補鈣開始吧。
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
其實骨內一樣有新陳代謝,骨內細胞有“流失”和“結合”的作用,而當骨質“流失量”過多,骨質疏松亦因此而起,這也跟內分泌有關系。更年期女性在停經后,雌激素下降令荷爾蒙減少,而荷爾蒙具有抑制骨質減少的功能,這也是說明為何更年期后的女性是特別易有骨質疏松情況出現,而男性就多數會在65歲后才出現。一般上了年紀的男性,每10個就有3個人有骨質疏松,而女性則是每10個就有7個人。此外,原來常服用類固醇、甲狀腺病患者、內分泌失調,及慢性肝腎病患者都有可能患上骨質疏松。
早期無預警 注意檢測
骨質疏松早期基本上沒有病癥可言,但到一定程度有機會出現駝背、脊骨變形而令身高少了一寸等情況,加上不會出現痛癥,往往要骨折后才知道嚴重性,所以骨質疏松猶如隱形殺手,需要去檢測骨質密度才可得知。現時最常見的檢驗方法是照X光,或者用超聲波檢測腳跟,若果檢察所得的T值,負數值愈大,骨質密度愈低,而在負2.5或以下,就算骨質疏松。
注意:要慎選芝士
雖然芝士是富含鈣質的食品,但在選擇芝士時,應盡量選擇低鈉質的產品。
增強骨質四招
第一招?多做負重運動
骨質疏松患者好多都是嚴重到去到骨折才求醫,這時就多數要向骨科醫生求診。骨折可能需要長時間治療,常用藥亦會增加罕見骨折的機會,由此可見,骨質疏松絕對是預防勝于治療。因此,建議大家平日要多做負重運動,強化肌肉的運動,適當的壓力促使造骨的細胞重塑骨骼,同時令鈣沉積,便會強化骨骼。
第二招?30歲前儲備黃金
眾所周知鈣質對骨極重要,但原來人體在30歲前會把鈣質收藏在骨內儲備,一但過了30歲就會停止,而且不分男女。人體中有99% 的鈣在骨內,只有1% 在血液中流動,那屬于電解質。在30歲后,要注意鈣的吸收,因為鈣在人體內日漸被消耗,如果吸收不夠就會在骨中取鈣質使用。把握在年青時增強鈣質,就好像是在銀行多儲蓄,以備老來使用,使骨折機會大減。
第三招?留意克鈣的食物
更年期后出現的骨質疏松較難補救,但仍可以減低鈣流失的速度。在日常飲食方面除了要多吃高鈣食物外,更要留意一些有助鈣質吸收,或跟鈣質“相克”的營養素。維他命D和鎂都具有幫助鈣質吸收的功能,前者可以在陽光中吸收,而后者分布在極廣的食物層面中。而跟鈣相克的,主要有咖啡因、蛋白質及鈉質,這些營養素會增加鈣在尿液中的流失量,每168毫克咖啡就會排出約4.6毫克鈣,所以每天最好別喝超過兩杯咖啡。而蛋白質方面,每公斤體重需要0.8至1克蛋白質,而每吸收多一倍,就會增加50% 鈣流失;鈉質方面,每克鹽令鈣流失增加26毫克,建議每日食用分量不超過1匙鹽。總而言之,即是要少喝咖啡、少吃肉(低蛋白)及少咸(低鈉),同時每日喝兩至三杯牛奶,每杯約240毫升補充鈣質。
另外,體重過輕的人也要留意,如果盲目減肥,一吃得少,鈣質吸收不足,二會使骨所受的重力少,在運作不足的情況下,增加骨質疏松的機會,所以在這個特別的情況下,肥會好過瘦。而以亞洲人的標準來說,正常BMI 指標應該在18.5至22.9之間。
第四招?多吃高鈣食物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食物都富含鈣質,除了牛奶及豆腐食品外,連骨的魚和深綠色的蔬菜都含有高鈣質,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