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一座城市,有人喜歡鏡頭去記錄,有人喜歡用舌尖去品嘗,有人喜歡去探尋這座城市的古韻……無論是物化的歷史遺存,還是人文精神傳統,都沉淀為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蘊,比如貴州仁懷,走進它,才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固有的品格。
考據“仁懷”
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消仁懷縣,設立仁懷市。2004年7月,因茅臺鎮是國酒茅臺的原產地,仁懷市以“具有不可替代的、享譽世界的國酒茅臺品牌,而且也初步形成了區域醬香型白酒生產規模與文化特征,具備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區域酒文化形態和實力”,從而榮膺“中國酒都”稱號。
仁懷位于貴州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婁山西段北側。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仁懷置縣,屬滋州。其時,正值北方強敵侵擾,朝廷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為表示友好與親善,寓意仁德與懷柔,故取縣名“仁懷”,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歷史坐標
歷史上仁懷長期隸屬于四川,受川文化影響深遠。清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仁懷隨遵義府由四川劃歸貴州版圖后,可謂得貴州風氣之先。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貴州獨樹一幟,一座自然資源稟賦并不優越的縣級城市,在過去的20多年里,創造了經濟社會迅速崛起的奇跡。
有著900年建置史的仁懷,素來掩映在文化的光環下。“風來隔壁千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四載晴煙問酒家,芭蕉亭子醉鮮花”,鄭珍、姚雪垠、蘇步青等無數墨客騷人踏歌而來,賦予了仁懷山水人文靈性,這些歷史符號,無不給酒都仁懷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第一酒鎮
仁懷市茅臺鎮集厚重的古鹽文化、神秘的酒文化和燦爛的長征文化于一體,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是茅臺酒的故鄉。
茅臺鎮位于仁懷市赤水河畔,群山環峙,形勢險要,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茅臺鎮歷來是黔北名鎮,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寫照;遠在漢代,茅臺鎮便釀造出令漢武帝“甘美 之”的佳釀;1915年,茅臺酒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躋身世界三大蒸餾名酒行列。
這就是茅臺鎮。舉目望去,清一色古色古香的蘇州園林風格的建筑,微風吹過,陣陣酒香撲鼻而入,未飲已先醉。鎮口矗立著一座古樸雄偉的上書“中國第一酒鎮”鎮門,門后約50米距離是茅臺當地尊為“茅臺神樹”的古樹,神樹枝葉茂盛,盤根錯節,有近千年歷史,可謂風雨滄桑。正面是茅臺鎮的中心區,左邊就是生產國酒茅臺的茅臺酒廠新大門。
國酒之門
出入茅臺鎮的門戶,位于鹽津河大橋的東端。國酒門為中國古典城樓式建筑,兩側各立一根華表,一殿二亭四重檐,門樓上可供人們觀光游覽。整個建筑高大氣派,莊重華麗,象征著國酒茅臺源遠流長的歷史和享譽海內外高貴典雅的氣質。
天下第一瓶
國酒門東側的小山上,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7層樓高的茅臺酒瓶,瓶內有螺旋樓梯可登高環眺。這個酒瓶被譽為“天下第一瓶”。天下第一瓶位于國酒門東側山上。 酒瓶總高 31.25 米,直徑 10.2 米,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授予它為世界上最大的酒瓶實物廣告 。
國酒文化城
茅臺國酒文化城是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經過三年艱苦努力而建成。國酒文化城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余平方米,規模浩大,氣勢恢宏,建有漢、唐、宋、元、明、清、及現代七個館。每個館均體現了各個時代建筑美學的典型風格,濃縮了中國五千年酒文化的輝煌及精髓,并反映了茅臺酒的發展歷程。
“紅軍渡河紀念碑”
古鎮街中,紅花綠樹之間,有一座長22米,高6米的“懷紅亭”,這是茅臺人對紅軍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懷念惦記之作。亭南有一金墨玉花崗石紀念碑,上書“毛澤東由此過河”7字。
茅臺渡口紀念碑,1979年1月動工興建,次年3月落成,1982年2月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為水泥混砂材質,通高11.7米。碑基長方形,青石料構筑。水泥磨面,豎書31個凸出的紅色楷字,上穀為“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正中為“茅臺渡口”四個大字,末署“貴州省仁懷縣人民政府一九八零年三月”,由書法家陳恒安手書。碑頂高60厘米。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進入仁懷,為了牽制、阻擊國民黨軍隊的追擊,保證紅軍主力部隊北上抗日,在茅臺渡口三渡赤水。
四渡赤水紀念塔
四渡赤水紀念塔建于2007年,所在地叫朱沙堡。紅軍四渡赤水的渡口在赤水河上共有多處,但是唯有茅臺渡口的紀念碑、紀念塔最為雄偉。塔高25米,意含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塔身由四片巨形浪柱相錯而成,點明了“四渡”赤水之題,塔的頂部形成赤水河翻起的沖天大浪,加上四個不銹鋼體的組合,象征革命洪流勇往直前。
塔座是船形,并整體呈朱砂色,互朱沙堡相合,意喻紅色文化,頂部四個半圓孔內設置了航標燈,標志著毛澤東思想指引道路。此外,山頂上還布置了四幅再現紅軍四渡赤水的壯麗圖景浮雕。從山頂極目,赤水滔滔,一長溜依起伏山脊而建的古鎮茅臺就在眼前,古韻悠長,與赤水相呼應,令人心曠神怡。
紅色記憶
1935年3月15日,中央紅軍駐扎茅臺鎮,當地工農群眾抬著肥豬和大壇的茅臺酒,到紅軍總政治部慰問紅軍。隨后到來的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告訴紅軍戰士,這里出產的茅臺酒曾獲得國際金獎,為中華民族爭得過榮譽。
多年以后周恩來仍深情的回憶說:“1935年我們紅軍長征到茅臺,戰士們用茅臺酒止疼消炎、治療瀉肚子,暫時解決了我們當時缺醫少藥的一大困難,紅軍能勝利到達陜北,也有茅臺酒的一大功勞”。而茅臺酒正是那中國未來命運的歷史節點,與國運緊緊地關聯在了一起。這種特殊的記憶,為茅臺成為中國的國酒,注入了無可替代的基因。也為茅臺未來命運之變,留下了伏筆。
“茅臺策劃”
四渡赤水紀念塔下,是紅軍三渡赤水的主要渡口,茅臺人原稱“黃桷樹渡口”,鮮為人所知又確實存在的“茅臺會議”,就是在那棵冠蓋如傘的大榕樹下召開的。大榕樹側,是建于比紀念塔更早時期的三渡紀念碑,俗稱“茅臺渡口紀念碑”。
王耀南將軍在他的回憶錄《茅臺策劃》中寫道:在這里,毛澤東為紅軍下一步的行動擬訂了最終方案;在這里,他把自已勾描的出奇兵藍圖說給幾個重要領導人聽;在這里,他提出了“把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的著名論斷。
著名作家魏巍的《地球的紅飄帶》也寫到了相同的情節,魏巍的標題十分優雅而清晰:“美酒河畔險象叢生,愁煞人,前無進路,后無退路;黃桷樹下忽生奇謀,頓時間,酒也風流,人也風流。” 而茅臺渡口那棵黃桷樹甚至比茅臺酒更為神奇。王耀南少將時任中央紅軍工兵連連長,是紅軍中的爆破能手。紅軍三渡赤水,他親自指揮將浮橋架設在那棵300年的古樹上,正是這棵古樹為紅軍渡河立下了汗馬功勞。解放以后,這棵高大挺拔的黃桷樹依然枝繁葉,冠蓋如傘。但不幸的是,1976年那一年,中國的三個巨人即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相繼辭世,這棵見證了三位偉人的古榕樹(黃桷樹)也被風刮倒,日見枯萎,不久便干枯死去。為表達對這棵“神樹”的懷念,茅臺人在原址上重新種了一棵白楊樹。
仁懷 古邑的光榮與夢想
關于仁懷歷史文化的這些人,這些事,使文化以血脈的方式延伸滲透到這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在發展脈絡中,長征文化的發展戰略正在清晰地凸現出來,傳遞出一座千年古邑光榮與夢想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