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新環境下中國汽車產業的責任和未來,主要講兩個問題:
一、未來十年,中國新車產業仍將是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
未來十年,我想以下四個宏觀政策將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雙增長”的目標。
這將為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所謂“消費增長”到2020年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將比2010年翻一番,同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這兩個“翻番”,第一個比較容易做到,第二個難度就比較大。十年翻一番,每年的增長速度至少要達到7.3%以上。由于前兩年的增速比較快,后八年平均增速要達到7%就可以實現十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但經濟的增長速度不能也是7%這樣的一個速度,經濟的增長速度要快于城鄉居民經濟收入的增長速度。由于經濟總量里面要有社會扣除,要考慮到人口增長的因素,根據前35年的數據,1978年到2012年,經濟增長速度為9.9%。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是7.4%。經濟增長速度比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快了2.5個百分點。
后十年我們考慮到發展戰略的轉變,經濟增長由投資出口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收入傾斜,考慮到這樣一個因素,經濟增長速度至少要比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快1~1.5個百分點。不能低于1個點,低于1個點,第二個翻番就實現不了。后8年(2013年?2020年)如果我們要保證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經濟增長速度必須在8%以上。
十八大提出的“雙倍增”的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向全世界宣布的目標。現在很多人講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處于回落期了,7%?7.5%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照這樣一個指導思想去干“雙倍增”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前不久,我們專門發表文章論述這個事情,我們分析形勢進行宏觀調控,要對十八大提出的目標統一認識,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十八大的改革目標上,保證這個目標的實現。對于今后8年,到2020年之前經濟增長速度平均不能低于8%,一兩年之內低一些是可以的,但調整之后過兩年要把低的速度給找回來。到2020年前,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會對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汽車產業跟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與城鄉居民的增長速度相關系數是最高的。所以,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必將為汽車產業的生產和消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擴大居民消費的經濟轉型將為汽車進入家庭創造良好的條件。
十八大指出,未來的發展要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轉變發展方式的第一個轉變就是經濟增長要以投資出口驅動為主,向消費驅動為主轉變,要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近兩年,居民消費率已經下降到34%,而投資率上升到49%,一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一個升到了歷史最高點。所以,轉變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是要適當降低投資率,提高居民消費率。辦法是調整思路和經濟結構,讓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快一些,使他們口袋里的錢多一點,有錢才可以買房、買車,才可以消費,以使我們已經形成的龐大生產能力得到釋放,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進入良性循環。現在產能過剩嚴重,問題主要出在分配環節,分配環節向投資領域分的太多,向居民個人消費領域分的太少,導致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六五”時期居民消費率是53%,到“十二五”已經下降到34%,下降了19個百分點。六五時期投資率是25%,到“十二五”上升到49%,這樣一個扭曲的結果必然帶來生產能力的過剩,使生產能力閑置,老百姓無法購買生產出來的商品,所以要調整這個結構,讓更多的人買得起車。
中國的汽車擁有量每百戶家庭為21%,發達國家是150%,即一個家庭平均有1.5輛轎車,而中國100個家庭中只有21輛汽車,這個發展空間很大。如今,很多年輕人的“中國夢”就是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我們要幫助他們圓這個夢,要通過收入分配調整讓他們可以買得起車。
一百多年以前,汽車工業生產線的發明者老福特提出了口號“讓造車的人買得起車”。今天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了60多年了,我們也一定要讓造車的人買得起車。我想,到2020年,中國每百戶家庭汽車的擁有量可以提高到50%,即兩個家庭一輛車,這個目標并不是遙不可及。實現這個目標也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場環境。
(三)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將使國內汽車市場面臨新的洗牌。
在競爭中,哪一個車企能夠根據市場的需要提供居民所需要的商品,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那么這個企業就可以獲得發展的商機,就能夠占領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得到更快的發展。哪些企業在創新、營銷上沒有新的辦法,在競爭中可能就會失敗。從福特汽車公司的博物館可以看到,美國歷史上有幾百個汽車企業,然后逐步減少到幾十個,再到兩三個,中國的汽車企業很有可能也會走這一條路。通過兼并重組、競爭,使那些競爭力強的企業逐漸做大做強;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會被淘汰或者兼并。未來十年或二十年也是中國汽車企業兼并重組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主要看我們自己的創新能力。目前,國家對鼓勵創新已經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這幾年我們在創新上發展很快,比如我們申請的專利數量2011年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新增國際專利的數量,2010年美國申請了五萬項,中國申請了八千項,美國是中國的6倍。2011年,美國申請的專利是中國的3.6倍,2012年已經下降到2.8倍,按照這樣的對比速度發展下去,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再有三五年的時間,中國有可能趕上或者超過美國,其中汽車行業國際專利的申請量也增長了1%。目前國內汽車產業正在迅速的進步,而誰能在技術創新上增大投入,誰就可以拿到新的技術,制造出老百姓喜歡的車型,占領市場,并在競爭中取勝。
(四)國家注重環境保護的政策將引導汽車產業朝著綠色產業的方向發展。
十八大指出要“五元一體”同步推進,即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同步推進,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體制上我們已經有了一套政策和比較好的體制。但在生態體制上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正在改革生態體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生態和環境保護,這個問題正在得到解決。現在要通過收入體制的創立,解決產品價值補償問題。像清潔的空氣就是一種共享性的公共產品,哪個企業為清潔的空氣做出貢獻,就可以在價值補償上得到惠及,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個新的生態體制。誰對清潔大氣做出貢獻,誰的投資就可以得到回報,這個成本可以在價值上得到補償。這些都需要國家頒布強制性的排放標準,通過強制性的排放標準和嚴格執法來創造一個共享性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道路,鼓勵汽車企業向綠色的方向發展。
二、作為汽車企業,未來十年我們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我提出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把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主攻方向。
我國制訂的戰略新興產業列了七大產業,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里面的重點就是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節能環保汽車。國家將對發展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節能環保汽車實施差別性的政策,給予鼓勵。現在有一些技術正在突破,包括電池的技術。所以,誰可以提供清潔能源汽車,誰將可以在中國的市場上提高自己的占有率。
未來中國汽車的市場將會是一個多層次發展的態勢。過去我們是這樣一個發展態勢,今后還會繼續堅持:一個是高檔車和中低檔車同步發展,乘用車和商用車同步發展,新增的購車和更新的購車市場將會獲得更快的發展。我國新車市場連續四年保持銷售第一位,今年將突破兩千萬輛,美國的新車市場則保持一年1300~1400萬輛,但美國的舊車市場比我們大的多。隨著轎車擁有量增加,將來舊車市場的規模會迅速增加。但新車市場也會保持一個旺盛的增長,我估計未來八年,中國新車市場的增長率將會在12%以上。所以,在座的各位企業家,希望你們可以把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公關。
(二)要向研發、營銷兩端延伸產業鏈。
目前,我們主要還是停留在生產環節,研發和營銷兩端的比例還比較低。通用公司曾提供過一個資料,在汽車產業鏈中,生產環節在利潤總額里面不到10%。剩下90%的利潤份額被研發、物流、保險、銷售、加油、維修等行業占領了,所以汽車產業要往兩端延伸,包括國際上專門的設計公司和提供技術的公司以及為汽車服務的公司都增加很快。今年8月份開始,對服務業實行從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稅負降低三分之一左右,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未來十年中國服務業將會出現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因此汽車產業要向服務業進軍,以延長產業鏈。這樣不僅可以獲取生產環節的利潤,還可以獲取研發、物流以及后端服務的利潤,增加盈利水平。
(三)內資企業要大力實施外向型戰略。
根據前幾十年發展的經驗和其他行業的經驗,我們的內資企業只有大力的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國際市場的資源包括技術資源來發展自己,才可以迅速把企業做大做強。比如,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出現了華為和中興。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最成功的企業是華為公司,25年前才剛剛起步,當時注冊資金才2萬元,25年之后已經走在了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的最前列,今年的銷售額有可能超過愛立信,成為世界第一。華為的成功不僅得益于它擁有大量的專利以及開發戰略,還因為它始終信奉用戶第一,善待員工,開疆拓土。由于國內的通信設備都被外國公司占領了,國內幾大通信運營商開始用的都是國外的設備,而國外的大部分市場也基本上被原有的公司占有,因此,拓展發展中國家,必須到非洲、拉美、大中東、中亞去開疆拓土,這叫做“狼狽戰役”。“狼”就是一批開拓能力強的人在前端開拓市場,“狽”就是在后面搞一個技術平臺,做技術支撐。汽車行業和通信設備制造行業一樣,吉利、奇瑞、長城這幾年最成功之處是到發展中國家去開拓市場,而且很成功。在國外開拓市場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得到了提升,并且在國內汽車市場的占有率逐步得到提高。我希望,內部企業積極實行外向型戰略,向華為、中興、吉利、奇瑞、長城這些公司學習。
(四)合資企業要走合資研發之路。
中國的汽車產業市場現在是世界第一。汽車產業發展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們不出國門就可以享受到當代最新的汽車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果,這首先要感謝跨國汽車公司的技術,他們的技術帶來了當代汽車技術的最新進步和成果,使我們在中國的市場上用國際市場的價格也可以買到和國際市場一樣的商品。這一點要感謝跨國公司的技術以及我們開放性的政策。
下一步合資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方向是什么?我看要走合資研發之路。要把研發基地搬到中國來,利用中國的人才,中國的勞動力、中國的市場,把公司做大做強。這里我覺得三星是一個成功的典范。三星公司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4000億美金,電子板塊達到了2000億美金,成為世界電子行業的龍頭老大。三星有一個重要的訣竅是比較早的進入中國市場,利用中國的市場與人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規模經濟。三星在中國有一個研究所,其中99%的是中國人,研究所的所長也是中國人。還有很多IT行業的創新來自中國人的智慧。所以,合作企業在中國要站穩腳跟、取得成功,必須把研發放在中國。比如泛亞、廣本。廣本最近開發了合資的新車型,這是廣州汽車和本田汽車共有的平臺,泛亞的開發也是如此。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合作,既可以占領中國市場,將來也可以打入國際市場,同享共有的平臺和技術。
(五)政府會進一步完善汽車社會的管理制度。
今年上半年,發改委汽車司牽頭搞了一個“汽車社會”的課題研究,組織人員到美國、德國、法國去考察。因為中國的汽車增長的太快,和汽車社會相應的管理制度跟不上。在這方面我們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比如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的思路是通過限車的方式發展,還是朝著提高擁有率降低使用率的方向發展。在東京、紐約,汽車的擁有量都在600萬輛以上,北京是500萬輛,但他們的利用率比較低。在市區范圍內大家都用公共交通,只有在郊區、節假日才會開車。中國的限車政策到底對不對,我看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另外,汽車車位的建設是否可以加快,有人提出要向發達國家學習。比如通過停車位來賣車,以這樣的政策來取代搖號或者限購。這樣可以助力城市發展停車場,改善汽車的使用環境。
第三,要提升國四標準或者歐五標準,燃油質量要提高。既然開得起車,也要承受汽油價格上升的成本負擔。中石化、中石油要把歐五標準的汽油生產出來提供給我們大家使用。
最后,適應電動汽車發展和混合動力汽車發展的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是否可以跟上,比如建設充電樁、充電站,納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范圍內。總之,我們要加強汽車社會到來的各種管理制度,盡可能的方便群眾,另外為轎車技術加強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