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福特汽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通用汽車在全球所向無敵,被譽為“輪子上的國家”的美國,其汽車產業堪稱全球汽車界的“風向標”。 如今的美系車似乎在百余年的起伏中失掉了昔日的絕對輝煌,但毫無疑問它們依舊是汽車市場上不容忽視的一支勁旅。美系車在中國或成熟穩健、標新創異,或輕慢固執、估量不足的表現,無不是其跌宕發展史的承襲與折射。那么,我們不妨再度回首,看看美系車在全球汽車界經歷過怎樣的輝煌與失落。
從1903年一個汽車業巨頭“福特”的誕生,再到另一個汽車業巨頭“通用”的問世,用了5年時間。5年后的1908年,是通用和福特競爭的開端,也是美國汽車產業輝煌的開端。
平民路線vs 多種多樣
在第一量六缸K型高端轎車的嘗試失敗之后,福特創始人便堅定了“生產適合大眾的低價汽車”的想法。1908年,福特經典T型車以其低廉的價格(825美元),結構簡單、駕駛方便和可靠耐用等優勢,一經問世就俘獲了千萬美國人的心,以第一年10660量的產量創造了當時汽車業的銷售記錄。除了不斷壓低售價之外,福特公司還采用現代化的大規模裝配作業線以壓縮單位生產時間降低成本,并且廣設銷售網點。這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決策及其成功的實施,使得福特汽車在又一個5年的時間里產量達到了全美汽車產量的一半。
與目標專一“一切為了大眾”的福特制造不同,晚生5年的通用并沒有模仿福特的成功腳步,可以說,不僅是沒有模仿,而且是完全相異。市場發展之初本來就包藏著無數的機遇,蘊藏著無限的可能。野心勃勃的通用一開始就瞄準了全市場,啟用“不同的錢包、不同的目標、不同的車型”的戰略,通用一些列兼并擴張,企圖將高低端市場一網打盡。而且,它似乎真的做到了。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通用汽車擁有的品牌和車型遠比其他任何汽車制造商都多,并且在十多個國家開設了裝配廠,成為全球性公司。并且,直到2008年被豐田超越之前的75年里通用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
變,變,還是變。
專業和專注可以成功,像最初的福特;多面和多樣可以成功,像最初的通用;
但是,固步自封、過分自信、忽視消費者需求,就一定會被市場撇在時代車輪之后。
無論是對于將汽車這個最初的上流社會奢侈品請下云端請入平民世界的福特,還是依靠有序的全球化戰略、滿足消費者多樣需求而迅速擴張壯大的通用,機遇常有,危機亦常有,相時而動才是生存之道。不過,道理通常是簡單的,但是作為一個成熟乃至成功的企業,任何變更都像是對王權的挑戰,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白儎t通,通則久”,這不是可能,簡直就是一定的。介于“變”與“不變”之間的權衡,幾乎貫穿了全世界每個企業的成敗,美國車企自然不例外。
20世紀20年代,堅持只生產黑色車輛,為了維持低價拒絕引入新技術,種種保守的經營之道使得福特T型車的輝煌維持了不到10年的光景;注重擴張速度和范圍而內部管理一團亂的通用,也一度陷入幾乎瓦解的狀態。幸好,福特公司最終接受創新起死回生,而重新調整管理體制創造了“斯隆”管理模式的通用,不僅及時自救并從此超越了福特,而且豎立了管理學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五六十年代是美系車的黃金時代,經典車型層出不窮。例如設計夸張酷炫的凱迪拉克、克萊斯勒300C、福特維多利亞皇冠等等。緊接著,一個石油危機來臨,又一個石油危機來臨,以“油老虎”著稱的美系車銷量開始縮水。怎么辦?通用決定與豐田合作,無非是為了減少油耗,提高品質。美系車的反省革新,再一次使其回到了第一的位置,生產規模也突飛猛進。90年代的三大美國車企似乎復活了50年代的輝煌。
接下來又是一輪颶風暴雨般的擴張運動,然后,石油價格降下來了,三大車企在生產大型SUV和皮卡,石油價格漲上去了,三大美系車企依然在生產SUV和皮卡。于是,可想而知,經濟危機到來,忽略了小型車市場的美系車再次遭遇滑鐵盧,而且這次滑得相當厲害:市場占有率大幅下降、股票縮水、評級降低。直到2009年通用申請破產,美國政府出手相救,福特甩掉了許多子品牌,克萊斯勒和菲亞特合作,一切才又重新回到正軌。
過度的擴張
美系車的發展帶有美國人的氣質,比如對技術的鐘愛,再如,對擴張的熱衷。除了一開始就通過蠶食吞并壯大起來的通用,后起之秀克萊斯勒,連最初堅持只生產黑色低價汽車的福特也加入了擴張的行列。對通用來說,多品牌戰略曾是助其在市場上所向披靡的殺手锏。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2009年,多品牌戰略漸漸顯露弊端:首先,過多的旗下品牌會直接導致品牌間界限的模糊,無形中削弱了品牌力;其次,獨立運營的品牌之間難于溝通,在研發、制造、營銷、服務等方面難于形成有效的整合,增大了成本;第三,如果品牌過多,集中力量開發一款或幾款具有代表性的強力車型也會相對困難的多。有人認為,這是通用不敵豐田的原因,還有人認為,這是當初通用和克萊斯勒走向破產的根源之一。
鏈接
美系車的貢獻
美系車企在尋求發展、相互角逐、不斷擴張的過程中,不僅引領了全球的汽車業風潮,也在不經意間改變了時代,創造了工業生產管理史上的一個個經典……
8小時5美元——改變工作方式
福特不僅利用流水線改進了生產效率,在提高工人的勞工福利待遇上也備受贊譽。福特將工人的工作時間從當時普遍的10或12小時減少到8小時,同時,為了縮短日工作時間,從雙班變成三班工作制。為了招收和留住最好的技工,福特進行了工資革新,實行了五美元一天的最低工資制度。除此之外,福特還致力于改進工廠的安全措施,將病假和工傷醫療制度化。
經濟危機下的美國汽車業危機著實給了美國三大車企沉重一擊,在接受破產保護的重組過程中,通用不得不放棄了許多子品牌。福特作為三大車企中唯一拒絕政府幫助的公司,也經歷了痛苦難熬的轉型:削減旗下品牌、調整內部結構和全球戰略。

處變不驚
2013年,與美系車企傲人的銷售業績形成對比的是,7月份汽車之城底特律申請破產,緊接著美國政府在我國人民舉國歡慶的十一假期里宣布“關門大吉”。城市破產、政府關門,這些在中國人的字典里不可能出現的字眼,在美國人的世界里輪番上演,在外人看來,更像是一出出滑稽劇。
早在7月份底特律宣布申請破產引起一片嘩然之時,就有人為美國汽車業的前途擔憂。然而事實證明,對于底特律的三個“翅膀硬了的孩子”來說,并非底特律破產了就是“老窩被端了”的死局。盡管通用汽車總部位于底特律市中心,但是通用方面表示公司日常運營和商業前景不會遭到城市破產的影響,而其工廠也早已遷至附近州縣;總部不在底特律的福特和克萊斯勒的生產經營更加不會受到底特律申請破產的實質性影響。所以,當通用說底特律是自己的“家”,當福特在媒體面前信誓旦旦表示力挺底特律復興,這一切都是“情分”,但恐怕也僅僅是情分而已。而對于這次的美國政府關門,有人戲稱,影響最大的不過是諸多的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公園關閉。雖然聽起來有點夸張,但是作為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美國聯邦政府對內的權利并沒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多大,甚至是很小的。歷史上,美國政府關門更是如家常便飯一般平常。所以,美國自己的民眾和企業恐怕都不如外人擔心的厲害吧。
工業流水線——改變生產方式
亨利·福特在1913年發明了工業流水線,大大降低了生產汽車的時間和成本,當時,其他公司裝配一輛汽車需要 700多個小時,而在福特的流水線上僅需要12.5小時。這使得福特推出的 T型車的價格只需要 850美元,遠遠低于當時的平均價格,福特T型車成為了平民買得起的汽車,福特本人也成為“為世界裝上輪子的人”。
在福特之前,專業化分工已經極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福特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專業分工,他將原先分散的工序按照精心設計的生產序列整合起來,并通過傳送設施讓工件在工序之間移動同時引入生產節拍的概念,使得整個生產過程的各個工序按照固定的生產節拍協同起來??梢哉f,沒有福特的流水線,就沒有今天全人類的工業文明。

斯隆模式——改變經營方式
斯隆模式是美國企業家阿爾弗雷德·斯隆斯隆于1923年創立的并在通用汽車公司實行的一種管理體制模式。是一種部門化結構的組織形式。它的基本原則是將政策制定與行政管理分開。根據產品或地區,把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若干部門,每一部門是一個核算單位。部門經理可以獨立自主的經營所屬新產品的產、供、銷,總公司只在一般原則、方針上加以控制,并對各部門的工作統籌協調。斯隆將管理決策的制定從一種無規則、自發的藝術變成一種正式、程序驅動的商業化活動。管理學家們對斯隆的成就極為推崇,并將他以上兩方面的成就統稱為“斯隆模式”。

福特T型車——改變生活
1908年,基于簡單、堅固、廉價的經營理念,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輛屬于普通百姓的汽車——T型車,為世界汽車工業帶來了一場偉大的革命,永遠地改變了美國社會。顧客能以825美元的價格,買到一部輕巧、有力(四汽缸、二十匹馬力引擎)、兩極變速、容易駕駛的T型汽車,而且T型車具有以腳控制的“行星齒輪式”傳動系統。1908 年10月,T型車賣給第一批客戶。上市第一年銷售量突破1萬輛,創下汽車銷售的新紀錄。 到了1921 年,T型車的產量已占世界汽車總產量的56.6%。到1927年,T型車在全世界倍受青睞,它成了便宜和可靠交通的象征。到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冊汽車都是福特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