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市值飆升,另一邊則是入華進程屢屢受挫、未來發展撲朔迷離。對于特斯拉這個今年以來在美國發展得順風順水的電動車企來說,真可謂是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考驗。
早在今年1月底特律車展上,特斯拉全球銷售和用戶體驗副總裁喬治·布蘭肯希普(George Blankenship)就曾表示2013年將新開25家銷售店,比2012年的13家多了近一倍,而其中一家會設在中國。然而直到現在,盡管很多車主都對特斯拉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特斯拉也曾考慮今年春季在大陸銷售,但截至目前,特斯拉在中國香港仍處于預訂階段,而在大陸也僅僅是剛剛宣布將接受訂單,何時能夠在中國進行市場銷售以及銷售前景如何,尚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一旦特斯拉純電動汽車正式在中國開賣,勢必也會招來一批瘋狂的購買者。盡管特斯拉電動車價格高昂,這個消費群體注定只能是少數派,但由于中國消費者基數龐大,并不愁沒人買賬。那么,為何特斯拉在眾多潛在消費者的觀望中遲遲無法登陸中國大陸市場?它在進入中國的路途中遇到或者即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據了解,特斯拉的第一家體驗店設立在北京,而拓速樂汽車銷售(北京)有限公司是特斯拉在中國設立的銷售公司的名稱。北京市工商局的企業信息顯示,特斯拉已于2012年11月7日獨資成立了該銷售公司,注冊資本為200萬美元,法人代表是特斯拉首席財務官迪帕克·阿胡賈,經營期限為30年。特斯拉在北京的體驗店位于東大橋路9號僑福芳草地一層,展廳面積大概在800平方米,從去年租下來到現在,雖然已經裝修完畢,但至今仍沒有開業。此前曾有消息稱,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售的審批流程中受到阻礙。但日前有相關信息源稱,體驗店遲遲未能開業的原因不在于此前媒體報道的政府審批問題,而在于商標。該信息源表示,特斯拉目前的審批確實比較緩慢,但審批本身并沒有政策阻礙,只是周期較長。相對而言,商標的問題就變得十分棘手。
有媒體分析,根據現行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特斯拉首先須在工商部門注冊,在中國成立總經銷商,并向商務部備案;隨后,向國家質監總局申請3C(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國強制)認證,繼而還需通過國家環保部以及地方環保部門的認證。走完上述流程后,才能在中國銷售。這一流程周期很長,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勢必會影響到特斯拉在華上市時間。
曾被業界稱為汽車界“蘋果”的特斯拉,在打入中國的過程中遭遇了與當年蘋果公司類似的“麻煩”:中、英文商標“特斯拉”、“TESLA”在國內已于2006年被一個名叫占寶生的人注冊,而帶有“Tesla”字樣的tesla.com.cn、teslamotors. com.cn與tesla.cn三個中國市場通用域名,也于同期被占某搶注。這令特斯拉CEO艾倫·馬斯克十分惱火,因為他們認為占某開價3000萬美元(約合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相比特斯拉200萬人民幣的開價相差太過懸殊而且十分荒唐。有報道稱,馬斯克面對這一棘手的問題和日益緊迫的時間,作出了盡快解決的姿態,表示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只要合法”。據了解,目前特斯拉的商標權爭奪戰已經進入法律程序,目前尚未有明確結果。
然而商標爭端到現在,又有了不同的聲音:特斯拉和占某之間是否存在炒作成分?特斯拉在中國一夜之間一舉成名,早就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是因為他們的運作團隊十分懂得制造噱頭吸引人們的注意,而并非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在技術上有重大的突破。從2010年聘任前蘋果體驗店負責人布蘭肯希普負責特斯拉直營店建設,到2013年與美國各州汽車經銷商的舌戰,再到與《紐約時報》記者之間的口水戰,以及今年馬斯克出言貶損豐田通用等公司對燃料電池的開發計劃,幾年間,特斯拉制造的噱頭就從來沒有中斷過。事情的真相我們難以知曉,但這種戲劇性的事態發展在客觀上確實讓特斯拉又有了再“火”一把的資本,在審批未完成之前繼續占據國內媒體的重要版面。
自從年初宣布入華到現在,特斯拉不被國內業界人士看好的另一個原因是“充電難”的問題。作為一家只生產電動汽車的廠商,在如今已被各大豪車企業占據的中國市場,特斯拉需要面對比大多數競爭對手都要更加嚴峻的挑戰。首先,特斯拉電動車高昂的售價就會嚇退很多中國消費者,中國消費者用與之相同的價格完全可以購得一款性能更加出色的其他品牌汽油車。其次,全國僅有168個公共充電站也讓中國消費者忘之卻步。畢竟在美國,特斯拉可以自己去建充電站,但是在中國,投建充電站等基礎設施則由國家電網等電力公司來承擔。此外,據業內人士的看法,與美國市場成熟的新能源汽車消費環境不同的是,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的普及推廣基本還處于小范圍示范階段,盡管一開始一定會有部分高收入人群對此“感冒”,但受制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和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接受程度,若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特斯拉將來在中國的發展將舉步維艱。不過,如果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依舊要走高端路線,對于那些家里原本有車、為了彰顯身份而選購特斯拉電動車的人來說,續航問題或許也不會是大問題。
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天津泰達論壇上,“特斯拉”現象引發了一場觀點交鋒:作為政府的代表,科技部部長萬鋼與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張國寶都對特斯拉的成功表示了贊賞,后者更是對特斯拉的發展和現狀進行了細致的描述。而來自汽車業內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卻認為,特斯拉當前發展狀況很好,有值得中國企業借鑒的地方,但其高端路線不適合中國車企也不符合中國國情。而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則認為,特斯拉的技術并無明顯的過人之處。與技術相比,特斯拉的商業模式和推廣方式帶給中國的學習借鑒意義更大。可見,特斯拉在中國是否能重現奇跡、中國企業能否成為第二個特斯拉,這些問題仍將在業內繼續討論。
與此同時,特斯拉在香港的生意似乎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7月4日,特斯拉香港銷售經理Kenneth Lui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稱,特斯拉已在香港當地拿到超過300輛汽車的訂單:“我們獲得的訂單數量超過了目前香港所有的電動車總數。”不僅如此,這比該款轎車分別在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三國的訂單數量都要多。特斯拉Model S電動轎車將在第四季度投放到香港,屆時將公布具體售價。根據香港交通部數據,截至2013年4月底,該地區總計擁有303輛注冊上牌私家電動車。有評論認為,在香港市場所取得的成功可能會為這家電動汽車公司打入中國大陸市場鋪平道路。但是現實是否如此,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鏈接
我國充電設施建設現狀
據《中國汽車調查月報》顯示,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較小,目前存在充電設施閑置的問題,再加上充換電站、充電樁無法滿負荷工作,大規模的投資無法收回,給后續投資的資金鏈造成很大壓力。而且由于2012年7月9日公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中,中央政策針對換電技術的支持十分有限,因此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重點設施的建設逐漸轉冷。直至今日,為建設充電設施已在前期投入大量資金的電力企業盡管在土地等方面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大多的充電設施處于閑置狀態,投資的資金難以收回。目前建設的充換電站主要面向公共領域的新能源汽車,面向個人的相關設施尚未普及到住宅小區,這對電動車的發展無疑是一大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