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年初,常被人問:今年(或明年)怎么樣?能不能像前兩年?我通常也會隨口回一句:好日子到頭了。仔細想想,這樣說不準確、不全面,應該說和以前的日子不一樣了。
聽國資委邵寧副主任談經濟形勢,講得很精彩,對考慮汽車行業形勢有很大幫助:
1、中國經濟前三十年高速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要素成本低,包括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因此有天然的低成本優勢并易于吸引外資;二是中國人天生儲蓄率高,能較多地積累發展用資金;三是有較廣泛的技術來源,原因是我們原來的生產、技術水平較低;四是較大的國內市場,不但人口多,市場大,還包括行業的寬度,從輕紡、家電、通訊到住房、汽車,可以一撥一撥排浪式地消費。我還可以補上第五條:中國人心思治,社會穩定。
2、現在情況變化了。一是要素成本大幅提高,以至于出現全國范圍的工資上漲和用工荒,已經有一些外資加工企業因此向東南亞轉移;二是引進技術來源大幅縮小,在許多領域我們現在只要最先進技術,而人家卻不肯給了,給的話也會附加條件,提高價格;三是市場的余量也沒有那么大了,實物經濟的發展范圍僅余住房、汽車,還不宜過太快地發展;四是人心思治雖沒有改變,但人們的法制意識強了,環保意識強了。以上幾條都決定,像以前那樣發展不行了,必須轉型升級。
3、我們遇到的是成長中的煩惱。審視現在,雖失去了一些舊優勢,也獲得了一些新的優勢:一是有資金優勢,包括外匯;二是市場仍有一定的空間,美歐日與我們在這方面仍不可同日而語;三是成本優勢雖與東南亞相比已轉劣,但與發達國家本土比仍有優勢;四是引進技術雖然難度增加,但多了一條通過并購獲得技術,還包括品牌及供應、銷售體系的大路。
汽車行業的日子,不是好壞之分,而是可能永遠也不能像以前一樣了。以前我們可以窮并快樂著,以后只能不算富、但必須憂慮著了。有些以前我們得以成功的經驗不能再用了,有些我們以前沒有做過的,今后則必須開始做!
不能再做的至少有三條:
一是不能再以增長數量、規模為主要目標。對發展速度的誤判,對企業可能產生致命的后果。
二是不能再迷信合資項目。但在上新的合資項目之前,要考慮到如今與過去的不同。首先是市場增長速度不同了,談項目的方法也要不同。當年我在北汽參與北京現代項目,面對迅速井噴的市場,我們追求的是“現代速度”,結果是項目提前一年投產,當年盈利巨大。如果現在談此項目,我會建議精雕細刻,仔細推敲。
三是不能再忽視法律法規,包括強制性標準。汽車是大件商品,涉及到越來越多人的根本利益,有關汽車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多、越來越嚴,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不能再寄希望于法不責眾,寄希望于政府會替國企兜著,反而應該警惕某些政府機構在被發現問題時諉過于企業。
而應該做的至少有四條:
一是加強技術創新。由于中國的發展很快,市場要求越來越高,引進技術的余地越來越小了,難度越來越大了,代價也越來越高了。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研發和創新,用自己的技術更踏實。而且自己手中有牌,才能更好地和伙伴對話談判。
二是注重品牌的培育。這兩年因為市場的不理想,管銷售的老總是被換得勤的人,人言道“換手如換刀”。但是切不可因此亂了品牌戰略的方寸,頻繁改變品牌戰略,品牌有可能因此永遠也樹不起來。
三是用好并購手段。并購國外企業,是為了企業發展。在轉讓技術日益受限的情況下,并購應成為我們獲得先進技術的越來越重要的手段,更何況同時還可以得到品牌、采購和銷售體系。要做好至少要注意三條:一是準備好資金、人才,吃得下要能消化得了;二是充分考慮被并購企業員工和所在國政府的利益及法律、文化環境;三是對并購對象做仔細的價值分析
四是要研究問題。包括產業發展規律,國內、國際經濟、政治形勢,政府政策走向。
總之,今后的日子與以前不一樣了。今日的困難是成功帶來的另一面,怨不得別人。今日有今日的優勢,重要的是重新審視,制定好自己的戰略,特別注意什么是過時的經驗,如今不可再用,什么是過去不可為而今日需要做。我們已經發展成世界汽車大國,大有大的難處,但大有大的作為,更重要的是大要有大的擔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