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輪胎來說,我國是第一生產大國,第一消費大國,第一出口大國。
對于我國來說,肯定不是輪胎強國,但是輪胎貿易摩擦大國。
對標輪胎強國,我國輪胎行業整體水平不高,技術含量較低,產品多處干中低端,且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國際競爭力差。
在全球經濟大發展時期,得益于國際輪胎需求量的旺盛,我國輪胎出口增長迅速,占總產量的40%。
毫無疑問,出口市場對于我國整個輪胎工業至關重要,甚至可以用“生命線”來形容。
剛剛終止的美對華特保案差點要了我國輪胎的“半條命”,還沒緩過來,又迎來一大考——歐盟輪胎標簽法規。
就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種貿易壁壘接踵而至。
回顧歷次貿易壁壘,燃油和能耗、環保及性能等綠色壁壘直擊我國輪胎貿易的“痛處”。
被“擋在門外”的,多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產品。
由此看來,我國輪胎在國際貿易中屢遭噩運似乎并不意外。
“落后就要挨打”,且往往都打在“痛處”。
我國輪胎行業必須強大起來,手握話語權才能改變這一現狀。
從輪胎大國變成輪胎強國,我國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