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巴馬成功連任后的首個國情咨文演講,也是他繼就職演說后又一次對執政綱領的闡述,這將影響他下一個任期的4年。國情咨文釋放的大量信息,對于在新一代領導人帶領下步入偉大民族復興之旅的中國,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正當中國農歷新年之際,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月13日在華盛頓國會山進行了2013年的國情咨文(the State of Union)演講。4年前那個意氣風發的奧巴馬熱情未減,而經過4年錘煉后作為一個大國總統所積累的自信和管理經驗顯而易見。長達45分鐘的演講,涉及內容很廣,如男女同工同酬、最低工資、校園暴力、反恐、伊朗和北朝鮮核實力等。這不僅是奧巴馬成功連任后發表的首個國情咨文演講,也是他繼就職演說后又一次對執政綱領的闡述,其將影響他下一個任期的4年。
何謂國情咨文?
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嚴格意思上來說是總統直接履行憲法賦予其的責任:“他(指總統)應該時常向國會通報聯邦的狀況,并向他們推薦他覺得必要的執政方針。”(英文原文用的是指男性的“他”,美國的國父們當初連婦女的投票權都沒有給,當然沒有考慮總統有可能會是“她”)。后來的國情咨文基本上則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
最初,國情咨文只是遞交的書面報告。自美國第28位總統托馬斯·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913-1921)開創用演講的形式發布國情咨文后,這變成一個傳統,所以現在又把國情咨文稱為國情咨文演講。電視轉播時,總統在演講前遞給眾議院院長和副總統的那個大大的信封里,裝的就是國情咨文的書面報告。如今,總統與國會之間的交流逐漸變成了總統與人民的交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與世界的交流。正因為如此,這個過去在白天發布的重要演講,現在改在了美國東部時間的21點。
其實“國情咨文”這個名稱頗為咬文嚼字,倒是最初的名字一目了然—“總統致國會年度信息”(the President's Annual Message to Congress)。“信息”一詞特別符合美國政治體系的氛圍,所有的活動歸根結底都圍繞著某個“信息”,就連總統大選也不例外。所以研讀國情咨文的重點是捕捉關鍵信息,那么2013年奧巴馬的國情咨文演講有哪些主要信息呢?
今非昔比:強調進步
筆者在2012年《新財富》10月號上發表的《總統大選vs.美國經濟》一文中,預測奧巴馬將要獲勝的重要依據就是,當時美國經濟正在逐步改善,而不少評論家根據歷史資料和當時的失業率和經濟增長率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獲勝后的第一次國情咨文,奧巴馬強調的依然是今非昔比的“進步”。
奧巴馬開門見山地表示:“51年前,肯尼迪總統對國會說‘憲法賦予我們的是為取得進步的合作伙伴關系而不是為權力傾軋的競爭對手????’。因為美國人民的勇氣和決心,我有很多進步向各位匯報:在耗時10年令人筋疲力竭的戰爭之后,我們勇敢的戰士們開始回到家園;在經歷了傷筋動骨煎熬的經濟蕭條之后,我們創造了6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過去5年里,我們購買了更多美國制造的汽車;過去20年,我們減少了海外石油的進口;房地產業開始得到治愈;股市正在復蘇;消費者、病人和房主們享有前所未有的保護。萬眾一心,在清理了經濟危機的瓦礫之后,我們可以非常有信心地宣稱,我們的聯邦變得更加強大。”
短短數語,暗喻了奧巴馬受命于危難之時,不辱使命,把共和黨和小布什留給他的爛攤子收拾得有條有理。表面上,他很謙虛地將成績歸功于美國人民,但實際上是再次提醒美國人民,奧巴馬政府在過去4年里功比天高。
至于引用肯尼迪關于憲法的名言,更是用心良苦,既暗喻對共和黨的批評,又呼吁更多的兩黨合作。獲得連任的奧巴馬不再有美國政客顧忌選民意愿的軟肋(美國憲法規定總統最多任兩期,奧巴馬不會再次競選),他的主要精力將會放在樹立自己的政治豐碑上。至于政治對手共和黨的反對,甚至來自民主黨內的反對聲音,對他執政的影響都會相對減弱。一個意識形態更加清晰、政治手段更加強悍的奧巴馬政府將會主導美國社會的未來4年,其將造成的影響也會遠遠超過奧巴馬的任期。
正因為無所顧忌,奧巴馬在他的演講里直擊貧富不均。雖然共和黨和民主黨都認同美國的繁榮富強取決于一個日益強大和富有的中產階級,但前者強調把蛋糕做大,后者則強調把蛋糕切勻,社會平等是奧巴馬及其所代表的民主黨的核心價值之一。奧巴馬從來就不避諱用對比的方法來迎合民眾的不滿,他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不顧忌跨國公司和財團的反對。他說:“公司的利潤創歷史新高,可是10多年來老百姓的薪金收入卻步履蹣跚????我們的使命未盡,我們要確保我們的政府是為大眾謀利而不是權貴少數????我們要為我們的每一個孩子打開機會的大門。”
無可奈何:再踢“財政懸崖”這個罐頭
很多人都以為當初鬧得全世界沸沸揚揚的“美國財政懸崖”,是以2012年底美國兩黨達成稅收協議而收場。其實不然,在兩黨就美國財政赤字多次談判未果的情況下,雙方達成協議—爭取更多的談判時間:即到2013年的3月1日雙方要就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達成共識,否則一個不分青紅皂白,包括國防在內的一攬子財務削減計劃將要被執行。這一削減計劃被稱為“全面削減”(“the sequester”),當初協議的初衷并不是真的要進行這樣非理性的削減,而是希望贏得更多的談判時間。
美國人把這種做法稱為“踢罐頭”,即踢一腳,走一程,得過且過的權益之計。事實上,在爭取到了時間后,雙方并沒有認真談判,而是把“寶”押在總統大選上,因為大選結果會影響雙方的談判實力。沒想到大選一過,奧巴馬當選,“全面削減”迫在眉睫。這頗有點像小學生做作業,不到交作業最后一分鐘就是坐不下來。如果雙方不能就理性削減開支達成協議,那么“全面削減”將意味著在2013財政年度全面削減850億美元的開支,目標是在今后10年共減少10萬億美元的赤字。奧巴馬如坐針氈,他說:“這些突然的、苛刻的、武斷的全面削減將會損害我們的軍事作戰能力;將會使得教育、能源和醫學研究受挫;肯定會使得經濟復蘇放緩,使得數以萬計的工作機會成為泡影????這實在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做法。”
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另一個分水嶺就是共和黨的“低稅收+小政府”vs.民主黨的“高稅收+大政府”。奧巴馬雖然同意削減開支,但是他同時希望增加稅收。不過共和黨似乎并不這么認為,他們想你在多征富人的稅上贏了一招,現在該削減開支了。這個“全面削減”的計劃是雙方當初協定的,怎么減可以談,但是不要再拿加稅說事。你要是不愿意全面減,那就保國防,多減教育、能源和醫學研究嘛。奧巴馬氣急敗壞地反駁:“這個想法更糟糕。是的,我們的長期債務最大的增長動力來自為日益老齡化的群體所支付的健康和醫療費用????但是僅僅是簡單地把更多的負擔和費用讓本來就在掙扎的美國家庭來負擔,或是強迫社會去解聘更多的教師、警察和消防隊員,這和我們要發展中產階級的初衷背道而馳。”
奧巴馬表示愿意考慮對醫療保險制度進行改革(面臨民主黨內部的反對),但是呼吁政府要保證老年人的醫療質量和他們的退休生活。這里有一句特別精彩的句子:“我們的政府不應該許諾不能兌現的諾言,但是諾言一旦許下,我們一定要兌現(Our government shouldn't make promises we cannot keep-but we must keep the promises we've already made.)。”
當然說易行難,美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許諾,競選本身就是許諾運動。兌現可就不易了,客觀條件的變化常常使得政客不得不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而兩黨的意識形態之爭又常常讓美國總統也有力不從心之感。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國債將是兩黨在今后四年里的一場關鍵之爭。“財政懸崖”的危機尚未解除,這個罐頭還能踢多久,全世界拭目以待。
用心良苦:呼吁全面稅務改革
與“財政懸崖”息息相關的是稅務制度。從納稅人的角度,筆者非常贊同進行全面的稅務制度改革,因為美國的稅法實在是復雜。不過,奧巴馬的稅改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希望的還是通過稅改提高對富人和公司的稅收。
“現在是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由兩黨合作的全面稅務改革的天賜良機,這一改革將鼓勵新的就業機會和幫助降低赤字。美國人民應該享有一個簡單的稅法,讓我們的小企業可以花較少的時間填寫那些復雜的稅表,花更多的時間發展業務和聘用新員工;讓企業不再被鼓勵把工作移往海外,鼓勵企業和制造商在本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當然稅法從來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涇渭分明的焦點,奧巴馬要想進行全面的稅制改革,就必須要在意識形態方面有所妥協。可是剛剛獲得連任的他風頭正勁,好像并沒有興趣做出太多的讓步,所以全面的稅務改革應該是一根難啃的骨頭。
他倒是說了一句大實話:“我們雙方都不可能100%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讓我們把黨的利益放在一邊????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我們不能再繼續從一個人造的危機走向另一個。”在當了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總統4年之后,奧巴馬終于道出了自己的百般無奈,當然他本人作為總統又何嘗不是“人造危機”的參與者呢?遺憾的是黨的利益永遠都不會被放在一邊,兩黨之爭也將繼續下去。
獨具匠心:“磁石計劃”創就業
從來就沒有管理經驗的奧巴馬在積累4年的總統實干經驗后,終于意識到就業的重要性。“每天我們都應該問我們自己三個問題:如何才能把工作吸引到美國來?怎樣才能讓人民面對這些工作勝任有余?如何才能確保努力的工作帶來富裕的生活?”
在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后,全世界的領導人都比以往更清晰地認識到就業是皮,皮之不存,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這些毛都將不存。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第一個問題的關鍵是“吸引”,奧巴馬的第一優先策略是“讓美國成為吸引新工作和制造業的磁鐵(Our first priority is making America amagnet for new jobs and manufacturing.)”這里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制造業非常重要,一反數年前四處說教,讓其他國家效仿美國模式發展內需的態度,奧巴馬意識到了制造業的重要性。前幾年他大張旗鼓地推動出口,可是發現出口上去了,就業并沒有上去。而制造業在創造就業和穩定經濟方面所起到的磐石作用,卻在金融危機中日益凸現出來。第二個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和培訓要對口,就在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這些年,大量的技術工種找不到能夠勝任的工人。
其實中國眼下農民工短缺、大學生失業的怪現象也是教育和培訓脫節的惡果。當奧巴馬發表演講的時候,蘋果的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作為應邀嘉賓在場聆聽,因為奧巴馬在他的演講里提到了蘋果將在美國本土生產電腦。雖然這里面多少有點作秀的成分,庫克在聽到奧巴馬說到蘋果將要本土化生產時的尷尬一笑讓人回味無窮,不過,美國和世界的制造業之爭勢必將愈演愈烈。中國的制造業,我們準備好了嗎?
居安思危:新能源和環境保護
“沒有任何領域比在能源方面的投資更能帶給我們希望????”,奧巴馬列舉美國近年來在能源方面取得的進展:本土出產的石油比重遞增;汽車每加侖汽油行駛距離翻了一番;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光能正在創造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天然氣的產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個美國家庭都因此而受益;汽車污染物的排放有所下降。奧巴馬在列舉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和環境變化后,強調了美國政府開發新能源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決心和能力。
筆者因公務常常在中美之間旅行,每次最感震撼的是飛機抵達北京時和返回芝加哥時鳥瞰地面的對比,前者是污氣彌漫,后者是清晰可見。然而,美國政府卻依然居安思危,這一點實在是值得中國政府借鑒。
中國化石能源的比例現在高達92%,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其他包括水電、核電、風能和太陽能在內的能源僅占8%。而中國化石能源的結構又是最特別的,70%的煤,18%的石油,4%的天然氣,相比之下,美國則是32%的煤、30%的石油、天然氣大概24%-25%,與全球平均水平基本相符。因為煤炭的排放是天然氣同等熱量排放的兩倍,因此中國的減排壓力非常之大。這種結構性的癥結,加上飛速發展的汽車工業和中國的13億人口,將使得能源和環境保護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場生死之戰。
一箭三雕:倡導基礎建設
“今晚,我提議一個‘先修復它’(Fix-It-First)的計劃,旨在修復長久失修的基礎設施,比如全國將近7萬座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求的橋梁。”不知道奧巴馬這一個想法的靈感是否來自中國,筆者聞之的第一直覺就是很像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的4萬億計劃。這一建議如得到采納,那么美國的失業率可能出現明顯的下降,而其對刺激經濟復蘇也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讓我們向世界證明沒有比美國更適合投資經商的環境,讓我們現在就做。”奧巴馬躊躇滿志地宣稱。
奧巴馬的“先修復它”還包括對學校、管道和港口的修復,他還特別提及對房地產行業的支持。筆者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美國經濟復蘇的關鍵在于房地產,因為它不僅是創造就業的一大產業,而且還是一個牽動多行業的關鍵行業。現在房地產業復蘇的趨勢愈發明顯,加上政府的扶持,美國經濟的復蘇出現可持續的勢頭。奧巴馬的“先修復它”實在是一箭三雕:創造就業、刺激消費、改善投資環境。短期看是立竿見影,近水解近渴;長遠看則是源清流潔,本盛末弘。
高瞻遠矚:扶持學齡前教育
在奧巴馬的整篇講話中,最出乎筆者意料,同時也是最為之折服的,是他把學齡前教育專門作為一個重點加以闡述。
“我們上面說的關于制造業、能源、基礎建設和房地產方面的政策將會幫助企業家們和中小企業發展業務、創造更多的就業。但是如果不能讓我們的公民掌握這些工作所需求的技能,那么一切將無濟于事。而這必須從娃娃抓起。研究結果一再證明兒童越早開始學習,他或她今后就會越成功。可是今天的美國只有30%的4歲孩子在優質的學前班學習。大部分的中產階級根本無法支付每周數百美元的私立學前班費用。對于那些根本無望進入學前班學習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一生可能因為這一缺憾而被罩上陰影。我提議和州政府攜手合作,把優質的學齡前教育提供給美國的每一個孩子。我們在早期教育投入的每1美元將在未來節省7美元,因為早期教育會提高畢業率,降低青少年懷孕,甚至減少青少年犯罪。”
說出乎意料,因為教育尤其是學齡前教育從來就不是政客的關注焦點,因為它們從來就不是政績的重點。或許是奧巴馬沒有再次競選的后顧之憂,或許是他自己是兩個未成年孩子的父親?無論如何,這是第一位國家元首在如此重要的執政報告中將學齡前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無獨有偶,習近平在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的媒體常委見面會上也強調了:“我們的人民????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不少經濟學家們表示中國的“人口紅利”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筆者既不同意這樣的理論,也不擔心“人口紅利”一旦消失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未來的競爭不是人力資源的競爭,而是人力資本的競爭,決勝的不是適齡的勞工人數而是工作者的素質。中國的人口結構隱患不僅僅是由于獨生子女政策而產生的4-2-1家庭結構和整個社會的老齡化趨勢,更大的隱患在于,我們的孩子們沒有優質的學齡前教育,更不用說廣大農村地區“超生游擊隊”生下的數以百萬計的與學齡前教育完全無緣的孩子們。
項莊舞劍:全面修改移民政策
或許,在奧巴馬所有的提議中,最有望獲得兩黨支持的是全面修改移民政策。共和黨在剛剛過去的大選中痛失西班牙語系拉丁裔選民的支持,他們心知肚明,自己在移民政策的立場得罪了這批選民。而奧巴馬提議的全面修改移民政策,一方面強調要加強對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管理,控制偷渡,一方面又提議給已經生活在美國多年的非法移民合法的居留身份。在筆者看來,這簡直是荒唐之極,有鼓勵偷渡之嫌。
盡管如此,奧巴馬的提議中有一條很值得中國政府關注和學習,那就是放寬對高科技人才的移民限制。“真正的改革意味著縮短等待的時間,簡化繁冗的官僚程序,吸引能幫助創造就業機會和發展經濟的、有熟練技藝和經驗的企業家和工程師。”
美國的強大,很大程度上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她的DNA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創新和進取優勢,而這種優勢又因為優質的大學資源源源不斷地吸引著世界上最優秀的學生來留學深造而得以保持。奧巴馬的移民政策包括了將進一步放寬對那些在美國受到良好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的簽證。
中國政府雖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招聘海外的優秀人才,但是主要目標依然是在海外留學的本土人才。這樣的人才具有語言和文化優勢,但是顯然還不夠。中國需要引進更多的世界一流人才,說英語的、說法語的、說日語的????但重賞之下也未必有勇夫,吸引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北京的空氣質量就足以讓人才望而生畏。引進人才是個系統工程,是關乎人才生態環境的大工程。不花力氣去打造這樣的環境,只能繼續為美利堅民族輸送人才。
另一方面,美國的移民政策還包括了對企業家的吸引。現在中國企業家大批移民已經是不爭事實,財富的流失固然可慮,但是最讓人憂心的是企業家人才的流失。在一個唯上、一元思維和聽話文化里,企業家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創新思維的群體。在美國新的移民政策出臺以前,讓我們先創造一個生態環境留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