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球大宗商品整體表現不佳,衡量24種大宗商品的標普GSCI指數已下跌2.6%。自今年4月以來,金、銀等貴金屬價格今年累計已經下挫27%,這是1981年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衡量8種農產品價格的標普農業指數今年也已下跌了20%,接近年底,似乎這樣萎靡的情緒還在發酵,并未緩和。
應該說過去十年商品創造的價格奇跡與中國需求的帶動息息相關,因而過去十年來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與標普GSCI指數高度重合。目前在金磚國家中只有中國經濟依然一枝獨秀,但中國11月份制造業PMI指數也只有為50.8,僅較上月出現小幅增長,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很難提振,因為大宗商品的需求主要來自于類似金磚國家低端制造業的需求,盡管全球制造業PMI指數達到2011年5月來最高點(53.2),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也只可能維持現有弱勢整理的態勢,不會有更大進展。
具體來看,金屬類除銅相對抗跌外,其他品種仍保持下行態勢,相信銅價離補跌日子也并不遙遠,因高庫存削弱銅進口數量從而喪失對倫銅的拉升作用。電解鋁供應目前暗藏變化,2014年東部高成本產能退出,西部低成本產能釋放成為主旋律,加之庫存持續增長,對價格帶來壓制,但整體價格下跌已接近成本區間,下行空間不大。
無論是近期經濟數據的表現還是資產泡沫,都給予了美聯儲充分的理由在3-6個月內(對應2013年12月或2014年3月)開始縮減QE,美元升值與利率上行共同構成壓制金價的雙刃劍,令其階段性仍難抬頭。
本周中國糧油信息中心公布最新的進口更新數據顯示,根據船期統計,近兩個月中國大豆進口量較前期明顯增加,令市場呈現短暫的樂觀情緒,美豆收到空頭回補和技術買盤的支撐表現要較玉米和美麥好,但南美豐產預期對價格整體不利,美豆也明顯在1350附近有壓力,國內大豆短期將在4500下方震蕩整理。
相比弱勢的商品本周股指表現比較穩健,隨著IPO開閘時間臨近,市場擔心由于IPO排隊企業形成的“堰塞湖”會沖擊A股市場的情況并未出現。短期政策紅利因素抵消了對流動性擔憂的預期,但因為改革可能并不會立竿見影的改變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趨勢,改革紅利這層因素消退之后,市場仍然可能受制于資金利率上行以及由此對企業造成的壓力等因素呈現一定的回落態勢。
總之,從歷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來看,年底通常是一年中大宗商品市場行情的低點,雖然每年基本面情況都有所不同,但年末的慣性效應不可忽視,需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