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集體開設淘寶店遭到冷遇,很多人卻表現出很吃驚的樣子,倒使得我對這種吃驚感到很吃驚。難道開個淘寶店就算是電商了,就可以輕松達到余額寶千億規模了么?
現在看來,任何類似于余額寶的東西,或類似于淘寶店的東西,都已經成為跟隨者,而在互聯網的邏輯里,這就注定落后了。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技術已經成為基礎設施類的基本因素,而在此之上的商業模式、商業邏輯和商業思維,才是互相區分,互相拉開距離而產生核心競爭力的地方,而最了解這些的無疑是互聯網公司,而非各路想以各種方式觸網的金融公司。天弘有此業績,你以為是天弘基金的金融套路?非也,那是淘寶的互聯網套路。金融公司在傳統的套路里玩了幾百年,國內公司也玩了幾十年,想要走出傳統的桎梏談何容易?蘇寧已經是一家企業的典范了,可你沒看到它向電商轉型至今依然難以稱為成功么。和蘇寧對比之下,以為搞個淘寶店,或者讓淘寶、騰訊之類幫忙賣個基金就算是互聯網金融戰略了,那就是癡人說夢了。
個人認為,對于幾百億規模的基金公司來說,使得資金留在公司內部循環流動,以增加運營效率和運營杠桿,比每季末年末和銀行搶貨幣基金之類有意義的多,也比用不斷發行的新基金與小公司爭搶不斷縮減的有限的增量有意義的多。
馬云做余額寶實際上并不是有意進入金融行業,他的目的只不過是在自有的平臺基礎上,又找到了一個變現流量的方式,進而實現了資金的閉環。使得資金要么是消費出去,要么放在余額寶,都是在阿里巴巴的系統之內,這樣就很厲害,很顛覆。而現有的大規模基金公司,如幾百億上千億規模的這類金融類管理公司而言,每季末利用貨幣基金去爭搶規模實際意義并不大,而將現有的千億規模資金實現流通閉環,意義卻更加重大,這就對產品線的鋪設以及產品轉換之間的效率提出極大的要求。比如說我不看好銀行股但看好房地產股的時候,我是否可以由銀行指數直接轉換為房地產指數,如果你不能幫我實現,那么我只能選擇贖回。這就涉及一個產品線豐富的問題,任何時候都能做到有合適的備選產品,那么資金就會流在體系之內。同時也要實現低成本甚至無成本的轉換,如果從支付寶到余額寶還要收亂七八糟的申購贖回費,那可就太滑稽了,而這些卻也正是現在眾公募基金的命門。
如果上述能實現,就能實現運營效率和運營杠桿的提升。似乎不難,但恰恰這些簡單的東西,卻是不愿做的事,而偏偏要做一個潮流的追隨者,似乎很時尚,但還沒開始就已經注定落后了。還不如修煉好內功,實現自由體系內部的資金閉環更加靠譜一些,至少短期來看是這樣,至于長期嘛,總是要被顛覆的。
既然余額寶不可復制,那就要么另辟蹊徑,要么修煉自己了。愿意做跟隨者的話,隨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