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是一個國家生產業提升的根本,也是國家制度發展的核心訴求之一。筆者擬通過國研中心有關三中全會的《“383”改革方案》,從中挖掘政策層面有關創新機制的新的改革動向。
筆者認為“市場體系建設”也作為創新改革的一部分,因為創新離不開完善的市場激勵和保護機制。而在國家與企業創新層面,如何從根本上扭轉創新主體熱衷于尋找政策機會和“搞關系”、而不愿真正創新的狀況,則是下一階段決定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從產業上來看,節能環保概念從無到有已經成為最具持久性的新興產業題材,對于其他幾大新興產業,信息通信、電子商務、新能源、電動汽車等都獲得了“383”方案的點名支持,尤其在國資重組的大背景下,民營資本進入邊緣壟斷行業(金融領域的互聯網金融或油氣領域的頁巖氣開發等)、以增量創新帶動整體行業發展的政策利好或將是三中全會后股市題材輪動的重要因素。
創新機制的轉變是關鍵議題
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并沒有專門論述創新改革,關于創新機制的內容分布于市場體系建設、人才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等事項中,因此為了更好地對比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下限”以及“383”方案的“上限”,筆者通過分拆整合將兩份改革意見中有關創新機制的內容按照“市場體系建設”、“國家創新改革”和“企業創新改革”分列了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環保概念已經從無到有成為頂層設計不可忽視的重點問題之一,很有可能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單獨提到的新興產業之一,這也是“節能環保”題材未來成長的政策基礎。
具體來看,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十年前重視的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建設,并特別提到了信用體系的建設,這不僅為后來電子商務和物流等行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政策基調,也帶動了包括資本市場評級、信貸市場評級、擔保機構評級和個人征信、債券市場評估、貸款企業評估、擔保企業評估在內的多元化信用服務市場的建立,當然目前我國在“物流”領域的建設依然存在短板,并成為制約“電商”等新興業態發展成長的阻礙,因此其是否會被再次寫入會議公報將是值得物流板塊的投資者關注的問題。
而在“383”方案中,市場體系的建設重點在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尤其是“跨地區知識產權糾紛應由第三方法院裁決”對于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有著重要作用,不過此舉對地方利益的沖擊較大,因此可以看作是本次創新改革的“上限”之一。除此之外,“383”方案還特別提到了信息通信、電子商務、新能源、電動汽車、金融這五個領域的創新問題,相信無論哪一點被寫入會議公報都會引發市場熱炒,畢竟在這樣一份頂層設計的方案中很難出現幾個具體行業領域的名字。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上述幾個領域中包括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的三個(信息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再加上此前提到的節能環保,可以看到七大新興產業的政策預期依然明確,尤其在國資重組的大背景下,民營資本進入邊緣壟斷行業(金融領域的互聯網金融和油氣領域的頁巖氣開發等)、以增量創新帶動整體行業發展的政策利好或將是三中全會后帶動股市題材輪動的重要因素。
發揮市場對創新風險的定價評估機制
在國家與企業創新機制方面,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思路在于突出企業和市場在科研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畢竟當年依然有相當數量的從計劃經濟過渡而來的科研型事業單位存在,無法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要求,這也是當時會議公報提出科研單位企業化轉制的背景所在。十年之后,改革背景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市場化的企業創新已經成為主流,但卻出現了新的值得擔憂的問題,并成為扭曲我國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的體制性因素:
筆者在去年底的2012新型產業年度總結上就指出,政府和企業盲目樂觀,只顧制定各種宏大的產能規劃,不適當地推波助瀾。但對技術、市場、資金等困難卻估計不足;對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合理邊界”完全搞不清楚,企業家忽視市場規律,過度依賴行政扶持;政策和管理思維仍固化在數量化經濟時代;對國際競爭將怎樣嚴重制約國內轉型,也缺乏深刻認知……未來很長時間(兩三年內)新興產業都很難擺脫“短期概念炒作、中期收益波動巨大”的尷尬。
從這個角度出發,“383”方案提出“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發和產業化的財政支持機制, 減少對企業點對點的資金支持”的創新改革措施,同時建議“發展風險投資、信息服務、技術交易、人才服務、并購融資等創新服務業以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其本質上都是通過發揮市場對創新風險的定價評估機制來促進企業創新。因此,能否更好地通過金融改革等方法實現這一目標,將是我們評估三中全會“改革紅利”的一個可選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