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股市整體震蕩下挫。創業板、中小板大幅下挫是主基調,而滬深主板跌幅相對較小,周三反彈時漲幅也較大。其中銀行、電力、運輸設備、鐵路基建、石油等板塊表現強勢。有分析認為,中小盤題材股的炒作已趨向衰弱,而投資風格將轉向價值投資和大盤權重股。就創業板、中小板以TMT為代表的題材股的炒作而言,前期確實炒過了頭。目前的大幅下挫就是在糾偏。上海自貿區板塊也因為嚴重透支改革紅利而大幅下調。然而,題材股的炒作并沒有間斷。一方面,已被爆炒的題材股不斷出現跌停。而另一方面,每天漲停的又大多是題材股,如天津自貿區、粵港澳自貿區概念股,又如剛被列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頁巖氣板塊。部分低估值的大盤權重股之所以表現強勢,既有價值修復的因素,也有題材炒作的因素,如預期優先股的推出,又如李克強總理最近連續向外國推銷中國的高鐵,引發了相關產業的增長預期。值得注意的是,一度低調的題材炒作,由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向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的公布,又重新活躍起來。總體來看,題材炒作是今年市場的主旋律,很可能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相當一段時期市場的主旋律。只是題材的內容更豐富、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炒作的對象不僅是中小盤股,還會有新股和大盤權重股。
題材炒作之所以會成為市場的主旋律,依照我國的實際,是因為題材就代表改革創新的紅利,代表產業政策的扶持,代表市場提供的機會,也是投資者美好預期的依據。用彼得·林奇的話來說,題材就是企業成長的“故事”。有“故事”的企業就值得投資。所以,市場總是樂此不疲地進行題材炒作。比如讓人記憶深刻的1999年的“5.19”行情,掀起一股網絡狂潮,沾“網”就漲,有“科技”二字就漲。關于戰略新興產業的題材炒作,最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有。
題材炒作與價值投資并不是對立的,而且題材炒作總是以價值投資為依據的。不管什么題材,都涉及到對公司業績增長的預期和股票估值的提升,最終都要接受企業效益的檢驗。經過炒作,股價大幅上升,而業績也能相應大幅提高,這樣的股票就會成為市場長期追逐的大牛股。例如:上市8年股價翻13倍多的大華股份。相反,如果業績逐年下降,甚至大幅下滑,那么股價就會走上價值回歸之路。這類股票很多,當年的科技網絡股,如今的股價差不多都跌去了大半,有的甚至跌去了百分之八九十。近幾年的戰略新興產業題材炒作也是如此,昔日的高價股,如今變成低價股的比比皆是。最近熱炒的蘇寧云商,題材雖然很多,但三季度業績公布后,由于全年業績大幅度下降,股價因而也不得不大幅下調,周四還封上跌停板。那些以TMT為代表的題材股的大幅下挫,上海自貿區板塊的大幅調整,都讓人感到題材炒作所帶來的調整的殘酷性。由此不難領悟,題材股炒作既能獲利,也可能賠錢,參與題材股炒作一定要注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