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該買低估值的銀行、地產等價值類股票,還是持有高估值的TMT、環保、醫藥、清潔能源等成長類股票——這無疑是困擾A股參與者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在創業板指數頻創新高、滬深300指數又遲遲難有表現的當下。
毫無疑問,如果有投資者能夠非常精準地在價值和成長風格之間進行高效率的切換,那么上述問題就不成為問題,其投資收益率也將是非常可觀的。要是不具備高效切換的能力,但還能夠堅持其中的一種投資風格,或價值風格或成長風格,則或許(在拉長一點的時間維度里)也能獲得相對不錯的收益率。當然,由于市場最確定的屬性就是其不確定性,精準把握成長風格和價值風格之間的轉換節奏難度很大。對于大部分的專業投資人來說,能做到的或許也僅只是對優質成長股的挖掘和對成長股投資風格的堅守。
需要指出的是,堅持成長股投資風格確實與我們一些基礎性的判斷相關:中國經濟已經從過去數十年的資本推動、人口紅利(主要是指就業人口數量)推動正式進入了創新驅動、企業家精神驅動、人力資源紅利(主要是指就業人口質量)驅動的新階段;在這一新階段里,A股市場大概率會出現一些高速成長的、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偉大企業,這些企業在追求內生性增長、全局性趕超國際同行的同時亦進入并購增長的黃金時期;所以,緊緊抓住這一類型的股票在可預見的幾年內都將會是極富成效的投資方式。
不過,在我們看來,對專注于上述投資方式的基金經理而言,市場行情演繹成長股風格時也是最容易令人迷失的時候,因為在此情境下由于人性的原因,我們很容易誤認為自己具有較好的個股判別能力,而選擇性地忽視了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即:不管是“真成長”還是“假成長”,只要具有成長屬性的行業其業內的絕大部分公司在成長風格來臨時的股價表現都不錯,比如2010年漲幅超過40%的股票數量超過370只,今年前7個月漲幅超過40%的股票數量也超過390只。所以,對我們最大的挑戰恰恰在于:當市場行情不再呈現成長股風格的時候,自己所選擇的股票能否最終走出獨立的行情,基金組合能否盡可能地降低波動性或者說回撤風險——也許可以說,著眼于長期投資來考量,挖掘優質成長個股的意義遠比堅持成長股投資風格本身更重要。
那么,如何投資成長類股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們也處在摸索的過程中。當然,當前已有的比較明確的準則有:選擇趨勢向上的優質行業(如:創新型藥物、消費電子、智慧城市、文化傳媒、互聯網應用、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選擇業內最優質的公司、選擇激勵充分的第一流團隊。在滿足這些條件的基礎上,我們會重點投資兩種類型的企業,一類是處在高速成長前夜的剛起步的企業,另一類是處在高速增長過程中的企業。對這兩類企業,合理市值判斷是我們投資的第一步,如果當前市值離合理市值還有很大的空間,盡管在股票持有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或流動性沖擊、或風格變化、或獲利回吐、或情緒影響等諸多導致股價下跌的因素,我們仍會對賣出操作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當然,如果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第二類企業的高速成長態勢已不再具備或第一類企業之各項業務的進展顯著低于預期,則我們也會果斷地糾錯。
從我們跟蹤的情況看,盡管數量較少,但還是有一些處在高速成長過程中的優質公司,無論是其當期財務表現,還是行業基本面都呈現出非常良好的態勢,當前市值離合理市值也還有很大的空間;盡管數量更少,但還是有處在高速成長前夜的公司,無論是其團隊,還是行業前景,抑或業內地位,都堪稱卓越,各項業務的進展也嚴格按照預期的時間表在有序地推進。如果我們基金組合中的大多數股票滿足上述特征,則我們就可以不必糾結于當前主板和創業板之間十分顯著的估值差異,而是可以堅定地持有這些股票。如此一來,我們在潛在的市場調整和風格變化的過程中也會更加淡然,后續也一定會給投資者帶來較為豐厚的回報——這既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堅定成長股投資風格的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