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市值股票瘋狂上漲,普遍被看作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信號或代言人。事實上,這或許只是個偽命題。從美國經濟的增長過程來看,科技股盡管有所表現,但并不能代表經濟轉型的成功,更無法替代傳統經濟的貢獻。反而是傳統型企業更能表現出中流砥柱的效應。以道瓊斯指數為例可以論證上述偽命題。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簡稱“道指”)是由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公司創建者查爾斯·道創造的幾種股票市場指數之一。他把這個指數作為測量美國股票市場上工業構成的發展,是最悠久的美國市場指數之一。
時至今日,道瓊斯指數包括美國30家最大、最知名的上市公司。雖然名稱中提及“工業”這兩個字,但事實上其對歷史的意義可能比現實的意義還來得多些——因為今天的30家構成企業當中,大部分都已與重工業不再有關。但道瓊斯指數依然是美國經濟的風向標。
根據我們的統計結果來看,在道瓊斯30家成份股當中,已經有21家企業已經創出2007年以來的歷史新高,而這些創出歷史新高的企業,也并不完全是新經濟的代表,或許新經濟本身也并不明顯。比如,他們當中包括一些傳統型行業的企業,比如金融、軟飲料及零售超市,甚至包括石油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已經成功的擺脫了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影響,比如像摩根大通、美國運通、可口可樂、沃爾瑪等傳統領域的企業的股價都創出了歷史新高。這一點是否值得A股投資者思考。為何新經濟沒有出現,但美國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仍能夠保持股票市場的牛市,難道沒有新經濟的出現,美國傳統龍頭企業就會自動消亡。從美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看到的事實上是,很多穿越牛熊周期的公司,未必一定是高科技企業,更可能是傳統型企業。比如可口可樂、沃爾瑪和麥當勞。為什么中國無法出現類似的情況呢?
我們可以簡單的對比一下中國目前的情況,多數A股藍籌仍然是趴在歷史的低點位置抬不起頭。為何目前美國經濟的復蘇能夠帶來龍頭企業的市值增長,而中國投資者卻將經濟的轉型的籌碼全部壓在了小企業,乃至主題投資上面呢,這難道不值得思考嗎?
類似于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這類型的壟斷企業,難道不具備類似于美國石油公司的競爭力嗎?難道傳統型企業都需要消亡。正如著名的價值投資者歸江所言,“煉油行業和石化行業都具備基本需求巨大,行業壁壘非常高的特點。即便考慮到高額的暴利稅,這些企業的長期回報也能達到15%的ROE水平,估值卻躺在1倍凈資產附近的位置,我們覺得是機會。”
我們認為,市場普遍缺少理性的思維。當然,正是因為市場多數人的不理性,才導致了中國行業龍頭企業普遍被低估。或許這是長線買入的時機。當市場對某些行業帶著群體性偏見的時候,那正是價值投資者發揮專業能力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