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信息量大,對外開放程度高,事件反應敏感。高校校報肩負著高校思想政治宣傳與人才培養的重任。在當下新媒體日益發達的背景下,改革與創新高校校報有利于高校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設與人才培養。而要做好高校的新聞宣傳工作則不能忽視學生記者所起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打造一支優秀的學生記者隊伍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高校校報 學生記者 人才培養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傳統媒體正越來越受到網絡媒體的沖擊與影響,微博、微信、手機報等新型傳媒更是以其便捷、快速、圖文并茂等優勢吸引了眾多大學生的眼球。而高校校報作為學校開展校內宣傳、校外交流的主要陣地和重要窗口,是學校黨委和行政的喉舌,由此,在新媒體視野下如何改革和創新高校校報在人才培養,營造和諧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方面則顯得極其重要。然而要建設和發展好校報,就不能忽視學生記者在高校校報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那么,高校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優秀的學生記者隊伍呢?筆者結合多年的高校學生記者隊伍管理工作經驗,擬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一些參考意見。
招聘:嚴把選才入口關
高校校報在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前新媒體優勢凸顯的形勢下,一支優秀的學生記者隊伍,不僅成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發揮青年學生的才智,不斷推進高校校報的創新與發展,在校園精神文明和和諧校園建設方面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要建設好學生記者隊伍,選拔好苗子是關鍵,讓那些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熱愛新聞寫作的優秀學子進入校報學習鍛煉則是打造優秀學生記者隊伍的第一步。
每年的9月新生入學時期是招收校報記者的最佳時間,這時校園內各種社團開始招聘人員,《南京師范大學報》每年此時都會招收一批新記者。為了選好苗子,校報編輯部近年來除了在校內各大媒體上刊登招聘廣告,海報欄張貼招聘啟事之外,還安排學生記者深入到新生宿舍,向新生宣傳《南京師范大學報》,發放招聘啟事,現場解答同學們的提問,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優秀學子前來應聘。
在人才選拔上,《南京師范大學報》歷來強調“嚴”字,嚴格篩選,把好入口關,具體做法是,首先在招聘筆試上做好功夫。精心出題,統一考試,認真閱卷,擇優錄取,每一個環節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為了能考察出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字功底、綜合素質,近年來,《南京師范大學報》的筆試題目大多題型新穎,內容全面,能比較全面、客觀地反映出考生的文字水平和綜合素質。比如,2013年的學生記者招聘筆試題類型有策劃題、綜合題和評論題。策劃題是“請為《南京師范大學報》策劃一個專題報道,包括新聞由頭、文章角度,并寫出你之所以這樣策劃的想法。為這個專題報道制定一個采訪提綱。”綜合題是根據一篇熱點校園新聞,寫出三個最主要、最能引人關注的新聞點,并各用一句話概括出來,給這篇新聞擬定好標題。新聞評論試題為,近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向新生發出錄取通知書時,在信封里塞了一封“致新生家長的信”,學校建議家長提供給孩子的月消費額一般為600元,最高不超過800至1000元,據此新聞寫一篇評論。從今年的筆試題可以看出,招聘試題不僅能考察出考生的文字水平還能從中看出一個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生活態度和思想品德。近年來,《南京師范大學報》的筆試題大多圍繞社會熱點和大學生所關注的新聞事件,能真實地反映出一個考生的綜合水平。
培養:因材施教,各盡其能
高校校報較之社會媒體,可以迅速快捷地實現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實現進班級、進宿舍、進家庭,是高校師生十分關注的一份報紙。它不僅在宣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方面,在對廣大師生員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推動高校黨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辦報育人”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高校校報這個大舞臺為學生記者提供了一個學習鍛煉和充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
《南京師范大學報》在多年的學生記者培養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許多新生記者通過一段時間在校報的學習鍛煉,不僅文字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而且在思想政治、責任意識、刻苦精神、與人溝通及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首先,宣傳部每年都對新招學生記者進行新聞及攝影基礎培訓,邀請校內外新聞及攝影專家舉辦講座,通過培訓與講座,使新記者能夠很快地掌握新聞與攝影基礎知識,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同時,校報根據每個學生記者的個性及文字特長,因材施教,各盡其能,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比如,有些學生記者邏輯思維強,分析能力好,善于發表不同見解,編輯部老師便指導他們寫評論文章,在《南京師范大學報》上經常看到學生記者寫的言論,這一欄目已經成了校報的一個特色和亮點,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如:唐亞新同學寫的言論《魯迅精神常青》論述了魯迅的可貴精神在當下的現實意義,文章不僅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還獲得了“2011年江蘇省高校校報好新聞評選”言論三等獎。而對于那些善于與人溝通、采寫水平高的學生則安排他們寫消息、通訊類稿件,充分挖掘他們較高的寫作才能,為學校思想宣傳和傳遞正能量做出了貢獻,受到了稱贊。如宋瓂同學采寫的通訊《國際志愿者找到最精彩的自己》獲得了“2011年江蘇省高校好新聞評選”通訊類一等獎,許曉婧同學采寫的通訊《蟻族: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獲得了“2011年江蘇省高校校報好新聞評選”通訊類三等獎。有些同學則愛好文學作品,編輯部便老師則指導他們寫文藝性作品,詩歌、散文、影評成了他們發揮才華的優勢,校報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寫的優美作品。
其次,校報記者團每周的選題研討會也是一個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為了豐富校報版面內容,更加貼近時代,快速及時地反映五彩繽紛的大學校園生活,《南京師范大學報》充分發揮學生記者的集體智慧,讓他們將在校園學習、生活中發現的有價值新聞線索拿到每周一次的選題會上討論,從而確定文章的寫作視角和專版內容。每周一次的研討會,鍛煉了學生記者敏銳的新聞眼光、分析綜合能力和采寫水平,活潑、生動、充滿時代氣息的版面內容一改校報以往以會議和消息為主的格局,受到了讀者的好評。如2012年12月同學們策劃的專版——“科學有意思”、“節水”、“艾滋病”等版面都與社會熱點問題緊密相關,時效性強,內容豐富,增加了校報的可讀性和理論深度。
在校報這個人材培養搖籃,許多學生從最初的新聞愛好者在編輯老師的關心指導下逐步成長為一個思想政治覺悟高、文字功底扎實、綜合素質好、學習成績優秀的拔尖人才,許多學生記者獲得了學校及院里的獎勵,不少同學畢業后便被社會媒體錄用。
管理:科學化、規范化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校報同樣應把對學生記者的培養當成一項育人工程來做。現在的90后大學生大多數是從家到校門,缺乏社會生活經驗,組織紀律性、責任意識比較薄弱,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級的學生記者在校報這個大家庭中學習鍛煉,如果沒有一套科學、規范、賞罰分明的管理制度,那么學生記者團很容易如一盤散沙,缺乏凝聚力,很難確保每個學生記者能夠人盡其才,發揮作用。同時,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還能鼓勵大家多寫稿寫好稿,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和校園生活,培養大家敏銳的新聞眼光,進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另一方面,大多高校的校報編輯老師人手少,工作繁重,一人要負責多項工作,再管理一個幾十人的學生記者隊伍確實力不從心,而有了好的管理制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南京師范大學報》為例,兩位老師負責一期八版的周報,若沒有學生記者的參與,校報是無法確保正常出版的。而學生記者之所以愿在校報發揮作用,不計得失,主要在于一方面他們對學校宣傳思想工作的熱愛,對新聞工作的熱衷,另一方面也是校報有一個科學、規范、嚴密的管理制度和民主和諧的文化氛圍。經過多年不斷的修訂、補充、完善,現在的《南京師范大學學生記者團管理條例》,明確了每一位學生記者應盡的義務和權力,此外還包括稿件制度、值班規定,例會制度,考勤標準、人員管理制度、獎懲措施等規定。如每個學生記者每周要參加選題研討會,每個月交一篇稿件,新生記者每周要到校報編輯部值班一次,與老師交流溝通。工作滿一學年,發稿(或圖片)數量多,稿件(或圖片)質量高,態度端正,勤奮努力的記者將由團長上報至校黨委宣傳部參與評選“校優秀學生干部”、“校優秀學生記者”、“校社會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宣傳部和學工處對獲獎同學頒發榮譽證書。而對于那些學習鍛煉不認真,缺乏積極性和責任意識的同學則按照規定給予一定的處罰。如無故不參加例會者,累計2次,將不得參與校報編輯部各類榮譽評優。校報記者利用記者證或以校報記者的名義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一經發現,立即除名。
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與實施,調動了學生記者的積極性,他們用手中的筆在學校與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對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和繁榮校園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事實證明,高校校報只有不斷地改革與創新,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學生記者的積極性,才能在信息化時代不落伍和邊緣化,而要做好這一切,則離不開打造一支優秀的學生記者隊伍。□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
實習編輯:鄒君然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