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最后一次跑完必修的1500米后,我癱平在磚紅色的塑膠跑道上,上氣不接下氣地慶祝解脫。那時的我沒料到,若干年后,跑步又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疾走與慢跑可算最簡單的有氧運動:無需學習、器材簡單。男士一雙軟底跑鞋足矣,女士也只需外加一件支撐良好的運動文胸。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們邁出奔跑的步伐?
對于一個不想跑步的人,信手拈來的借口太多——擔心傷膝蓋,擔心傷腳踝,擔心腿變粗,擔心闌尾炎,擔心胃下垂,擔心低血糖,擔心消化不良,擔心空氣污染……拜托!運動軌跡局限于電腦桌飲水機衛生間的都市人,操心的方向必須是缺乏運動。
運動傷害?長期高強度超負荷訓練誠然會導致傷病纏身,但若你沒使劉翔的勁,就別擔心得劉翔的病。你的關節比你想象中更堅強——像村上春樹一樣去跑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才叫“過”,如果只是一周跑個幾十公里,骨關節炎和髖關節置換的風險反而會降低。今年7月發表的一個研究追蹤了七萬多名跑者、一萬多名疾走者六七年間的關節健康狀況,結果發現,比起久坐者,跑者的關節更健康,一天跑兩公里的家伙關節出毛病的風險最小。原因可能是能分擔壓力、幫助支撐的肌肉增多,而純掛在身上的肥肉負擔變少。
沒時間?每周中等強度運動兩個半小時足以保持身心健康,如果是高強度,時間更可減半。運動時只能勉強說幾個字,那算高強度;能說整句的話但不能唱歌,那算中等強度。居然能唱歌?好吧,有動總比沒動強……最容易的過渡方法是邊看電視邊在室內原地跑。若在手機上安裝一個計步軟件則效果更佳,數字從來都是有效的激勵手段。
怕腿粗?沒見哪只羚羊長出過大象腿。大部分不如人意的腿部線條,其原因都是皮脂而不是肌肉。跑步正是減掉這些頑固脂肪的極佳方案。對減脂而言,運動時間比運動強度更重要,不妨跑得慢一點,但是跑得久一點。飯前空腹跑確實更容易逼迫身體動用脂肪,不過如果不擅捱餓又擔心低血糖問題,跑前吃個三分飽能支持你跑得更久,面包、水果、堅果、乳制品都是好選擇。如果常在運動時感覺胃部不適,別急著認定是“跑出來的”,都市人的消化系統本就容易出問題,最好去看看消化內科。很多跑者經歷過“岔氣”,實際是呼吸肌痙攣引起的,充分熱身、慢慢提速、緩而深地呼吸,就可以解決肋骨下方的刺痛問題。
跑步可以改善抑郁、提神健腦,還可以讓食物“小跑”通過腸道……好處數不勝數。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選擇你喜歡而且適合的運動方式。如果你有扁平足或關節炎,跑步雖不是絕對的禁忌,但還是遵醫囑為上。如果你肚子里揣著一個寶寶,步行可能更不容易跌倒。如果你體重BMI指數超過25,先從騎自行車開始,游泳也不錯,只是游完需要意志力加倍以對抗食欲。如果你體重正常、膝蓋無傷,只是很久沒動過,那么一周慢跑個五六次只會讓你更健康,今天就出門走個10分鐘,然后循序漸進地把速度和距離加上去。在原始叢林里奔跑是為了活得更長,在都市叢林中奔跑,則是為了活得更好。
1.跑步時的理想心跳數=(220-年齡)×70%。
2.享受跑完后的全身酸痛,那是肌肉增長的預兆。
3.冷天尤需熱身,熱身永遠是預防受傷和岔氣的最佳方案,一套廣播體操就能讓肌肉溫熱柔軟。
4.如果疼痛足以影響跑步姿勢,立刻停止運動。用毛巾冷敷腫脹處,別直接放冰,別熱敷。休息兩天后,日常活動時仍覺得不適,考慮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