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會放緩,甚至是劇烈放緩。這不是心懷惡意的外人觀點,而是中國政府的觀點。問題是放緩的過程將是平穩的還是劇烈的。答案不僅關乎中國的未來,也關乎世界許多國家的命運。
日本的例子表明,實現高投資、高增長的經濟體向低投資、低增長的經濟體的成功轉型是非常困難的。我可以列舉至少三點風險:
首先,如果預期增長率從10%以上下降到(比如說)6%,必要的生產資本投資率就會大幅下降:若增量資本產出率恒定,生產資本投資占GDP的比重將會從50%下降到30%。如果下降過程非常快,單是這種下降就會引發蕭條。
第二,由于中國經濟對房地產和其他投資的依賴,信貸出現大幅增長,而這些投資的邊際收益率在下降。部分出于這個原因,增長的下降可能意味著不良貸款的增加,尤其是那些押注過去的增速會持續的投資。金融體系可能變得極為脆弱,尤其是快速擴張的“影子銀行”領域。
第三,鑒于家庭儲蓄率下降的可能性不大,要想維持設想中的消費相對于投資的持續增長,需要相應地將收入從企業轉移到家庭,包括國有企業。這是可能發生的:日益擴大的勞動力短缺以及利率的上漲趨勢可能會順利實現這種轉變。然而,即便如此,仍存在一個顯著的風險——隨之而來的利潤下降可能會加速投資的崩潰。
毫無疑問,政府的計劃是順利地轉型為更加平衡、增長放慢的經濟。這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中國政府掌握著所需的所有要素。但長期表現優越的經濟體沒能把握好不可避免的放緩,這樣的例子不難列舉。比如日本。中國可以避免這種命運,部分原因是它依然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但出現意外的可能性也很大。在我看來,任何意外也不可能一下子讓中國的增長停止,但未來10年注定要比過去10年更加艱辛。
10年前,就在北半球冷暖天氣交替之時,中國爆發了沙斯疫情,并在全球蔓延開來;10年后的今天,又是冷暖天氣交替時,中國驚傳出現H7N9禽流感病例。
雖然仍有部分輿論質疑中國或有所隱瞞,所以拖到首個確診病人逝世27天后才通報情況,但與10年前沙斯疫情的處理相比,這已是個巨大進步。這是人類首度感染H7N9,需要更多時間確認,并非不合理。當然,這27天中,是否有部分是因行政程序而遭拖延,又是否可以進一步縮短,只有交由當局事后檢討了。
10年前,中國政府丟失了好些人的信任;10年后的今天,希望他們能好好重建與人民之間的橋梁。
蘋果和大眾汽車最近在中國陷入困境,凸顯出全球化企業在華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這些企業對中國飛速增長的經濟的依賴使它們暴露在北京不斷變化的風向之中。
多年來,企業因為中國的潛力而投資中國。如今,擺在它們面前的是一個極具挑戰的現實:中國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市場,而在這里運營并不容易。
中國銷售的乘用車中約有七成是外國品牌。中國去年占了大眾汽車總銷量的28%,通用汽車公司的30%。中國在百勝餐飲集團136億美元總收入中占了一半以上,較2010年的36%大幅上升。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市場中政府施壓造成的結果是,全球企業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中國政府打交道的方式。可口可樂公司開始接觸國有媒體和地方官員,向工廠經理們提供公關培訓,而沃爾瑪連鎖公司則開始擴充社交媒體員工,以便及早發現網上醞釀之中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