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都在討論房價,有人說,還會漲,證據是香港、日本、韓國的房價。一套房子幾億,是遲早的事。
也許是真的,角角落落的數字,都在說明這一點。
前段時間,香港70年代明星狄娜的故事突然被再度提起。在她的人生傳奇中,有一個觸目的數字:70萬。1970年代,狄娜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決心做無產階級,于是,1974年,她將公司的債務轉移到自己身上,并宣布破產,由此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申請破產的個人。她擔在自己身上的債務是多少呢?70萬,此后4年時間,她迅速還清70萬債務,使得破產令被撤銷。這里面的信息是,在1970年代的香港,70萬是一筆巨款。
如果對這筆錢沒有概念,可以用另一個數字來說明。1960年代,香港一線明星一部電影的片酬是1萬元,當年最紅的謝賢,片酬是2萬元,這筆錢足夠在香港最好的地段買到一套中等大小的公寓。此后許久,這個數字起伏不大,1970年代,邵氏最賺錢的男星岳華的片酬是3萬,照舊能在尖沙咀山林道買一套房子。
此后,香港經濟起飛,物價慢慢攀升,但現在看來,這攀升的速度并不算快。1983年,剛剛走紅的劉德華,在TVB的《鹿鼎記》中扮演了康熙,幾年辛苦攢下的積蓄,讓他得以買下平生第一套房子。在他的自傳里,他非常欣慰地描述過這件事:“從裝修、油漆、家具,到陽臺的布置,都是我一手包辦。就連魚池上的一座假山也是自己動手搭建的。整間新房子落成,我才花了11萬塊港幣,不禁要為自己的精打細算和手藝喝彩!”房子不大(從別處看來的數字,貌似是60平),首付和裝修加在一起,是11萬。





其后30年,與金錢有關的數字,開始以加速度膨脹。鐘鎮濤和章小蕙炒房欠下的債,是2.5億;2000年后的第一個10年,梅艷芳、張國榮、沈殿霞先后去世,他們的遺產數字,都以億計,遺產的主要部分,是物業。例如梅艷芳,“去世時留下價值約3000萬至3500萬港元的資產,隨著香港房價上漲,其遺產2011年被認定升值到港幣近1.7億元。”字面上看起來,錢越來越多了,幾千萬幾億,都是越來越尋常的數字,但在錢的膨脹魔術中,一個人收入的增長速度,卻迅速被房價的增長速度拋下。
在好萊塢,錢的膨脹魔術同樣在發生。1917年,1910年代的頂級女明星瑪麗·璧克馥的片酬達到35萬美元,同年,卓別林的片酬達到100萬美元。而在2012年,《福布斯》列出的好萊塢收入最高的男星——湯姆·克魯斯,年收入為7500萬美元。從100萬到7500萬之間,有兩個加速期,一次是在70年代,這個年代的關鍵詞是石油革命、滯漲、金價飆漲,另一次是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這個年代的關鍵詞是經濟危機、黃金重新暴漲。我們身處的,或許正是一個類似的加速期。
在這種膨脹中,中國人能感受到的,是深切的焦慮。網絡評論人殷謙曾經寫過一篇題為《十年之后的人類》的博文,出現在網站首頁的時候,變成了“10年之后人類將沒有感情”,其中有許多悲觀的、危言聳聽的成分,例如:“也許在10年之后,情感只僅僅會存在于具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之間,甚至親人之間都不會享有真正的情感,父與子以及兄弟姐妹之間會為私利而反目為仇,甚至豆萁相煎。”會否成真暫且不論,但它呈現的那種焦慮,相信許多人都會感同身受。
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越來越豐富,卻也越來越得之不易,維持一種體面生活的成本越來越高,現代生活是一場培根畫作里的大火,是毫無遮攔的毒日頭,將每個人灼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