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情定位于浩劫之后
如同前作一樣,《地鐵:最后的曙光》所展現的依然是發生核爆之后的莫斯科,不同的是時間已延續,游戲的主角在核爆時還只是一個兒童,核爆發生之后得以幸存,轉入地下生活,并最終成長為一名戰士,經歷了一場跌宕起伏的戰斗歷程。
核爆過后,人類根本無法在地面生存,所有的生活都轉入了包括地鐵線路在內的地下,幸存的人們分化成數個派別,其中規模最大、力量最強的當屬新納粹組織和原俄羅斯聯邦軍隊團體。即使是在地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派別間的廝殺與爭斗依然血腥殘酷。畢竟,資源是有限的,而戰爭的焦點則是一個能夠徹底毀滅世界的特殊裝置,雙方都想獲得這一裝置,以毀滅對方。在游戲的結尾,主角所在的團隊浴血奮戰到幾乎全軍覆沒卻依然沒能阻擋住對手的進攻,最后時刻,主角選擇開啟事先安放好的定時炸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徹底毀滅了特殊裝置,保護了地下世界的和平與安寧。殘酷的游戲情節與悲壯的游戲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幻影般的游戲場景
核爆浩劫過后,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前作雖然已經有所展現,但本作對場景的刻畫已有很大不同:地下與地上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天堂與地獄般的反差給人以恍若隔世的感覺。在地下,除了沒有陽光之外,喧囂熱鬧的景象與正常的城市幾乎無異,商店、酒吧、劇院,各種生活設施應有盡有,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游戲的場景營造得非常生活化:飼養著豬群的豬圈、以打魚為生的漁民、各種木板搭建的房屋、簡陋但商品齊全的商店等應有盡有。
然而地上卻是另一番景象:遍地的廢墟與殘骸、泛著綠色泡沫的水面、空無一人的街道城區、腐爛程度各不相同的尸骸、受到輻射而變異的各種令人無法想象的畸形動物。從天上到水里都變成了動物們的天下:天空中是長著巨大翅膀的如同翼龍一樣的怪鳥,地上各類奇形怪狀、體型碩大的猛獸成群結隊地游走,水中五顏六色但極其兇猛的恐怖魚類來回游弋。而且所有動物都具有攻擊性,毫不友好,所以玩家要盡量避開地上各種動物,不要招惹它們。
建筑物、客機與列車的殘骸內都是累累白骨,還有血肉的尸骨爬滿了啃食尸體的各種昆蟲或小型動物,已成白骨的尸骸也同樣被蜘蛛圍繞著,可以說地面上的景象足以令玩家脊背發涼。不僅如此,游戲還采用了對比的場景畫面:在玩家經過建筑或殘骸時會以影像的形式回放當年建筑物或地面上的人們是如何悠然的生活,孩子們是如何快樂地追逐與玩耍,悠揚的音樂聲與談笑聲在空氣中飄蕩著,客機和列車上乘客們輕松自得地交談或休息著。然而,隨著耀眼的火光出現,蘑菇云升起,在刺耳的尖叫與呼喊中,建筑物倒塌了,客機或列車立即墜毀或者脫軌……隨后畫面又切換回現實中尸骨遍地的現場。這種表現方式著實令人感到恐怖,對玩家有著不小的心里刺激。
游戲的畫面與場景栩栩如生,對于各種生物的刻畫非常逼真。
游戲的裝備與戰術
《地鐵:最后的曙光》是一款俄式風味很濃的游戲:人物的軍裝服飾、武器裝備、環境場景等都是如此。相比前作,本作的武器裝備可以說完全是“自制化”或者“山寨化”,因為游戲中的武器除AK74突擊步槍以外,幾乎沒有軍用武器或者制式武器,從手槍到步槍乃至火焰噴射器等等都是DIY的。而且幾乎所有武器的裝彈具都是將彈底裸露在槍身外,槍彈的底火清晰可見。例如狙擊步槍的5發彈匣從左側插在槍身上,彈匣非常簡陋,托彈簧及槍彈清晰可見;沖鋒槍的彈匣也是側插的,而且消聲沖鋒槍在開火時槍管會冒煙并發出嘶嘶的響聲。諸如此類,可能會讓在其他游戲中習慣了各種名槍的玩家感到不適,不過結合游戲中的環境這點也很好理解,畢竟在地下很難有大型兵工廠或者軍工生產線。游戲中,槍械卡殼、槍彈啞火、槍管過熱(消聲槍械尤其嚴重)等現象時有發生,好在玩家還有飛刀或匕首可以使用。火焰噴射器的燃料容量較為有限,卻是對付各種危險動物的有力武器。
游戲中玩家共可攜帶3支武器,可以自由組合,但槍彈偏少這一設計從前作延續了下來。游戲中沒有金錢,買賣交易使用的都是一種特殊的充當貨幣使用的槍彈,玩家購買武器、升級或改裝武器等等都要用這種槍彈付賬。在武器槍彈耗盡后,這種槍彈也可以被拿來使用,其威力和射程與普通槍彈無異,不過除非萬不得已或者情況緊急,否則發射這種槍彈就是真正的“燒錢”了。玩家必須要有節約槍彈的意識,雖然在遇到死尸或補給品時可以得到補充,但都是杯水車薪。要習慣目標距離較近時再開火,自動武器盡量進行點射,能使用刀具時盡可能使用刀具,多使用狙擊步槍這樣的精確武器射殺對手。
戰術方面,潛伏和機動作戰是必修課:游戲絕不是要玩家盲目表現個人英雄主義,殺機四伏的環境需要高度警覺與小心。如面對動物群時,一定要遵守被動防御的原則,只要動物沒有攻擊你,就千萬不要攻擊動物,在動物經過時可以蹲下或者臥倒,很多時候動物群會自行離開。如果主動向動物開火,即使有足夠多的生命值,也沒有足夠多的槍彈招架成群結隊的動物。面對敵人時,在能夠潛伏或者摸索通過時就不要發生交火。
戰斗是在地上與地下交替進行的,其中地面上的危險程度遠遠大于地下,在地面作戰時一定要遠離水面,只要進入任何水域都會相當危險,需要利用浮木或者綁著紅色布條的木棍標示的安全線路通過水面。地面彌漫的劇毒氣體使玩家必須時刻佩戴防毒面具,而且防毒面具的濾毒罐是要定時更換的。玩家在游戲中必須搜集濾毒罐,很多時候都是從尸體或白骨頭顱上佩戴的面具上取下濾毒罐,防毒面具本身需要更換時甚至是直接從死尸上摘下,雖然是在游戲之中但這種感覺恐怕不會讓人好受。敵人裝備有鐵甲列車或簡易裝甲車輛,需要用大口徑狙擊步槍攻擊其薄弱部位才能摧毀,然而很多時候玩家并不清楚何處才是這些裝備的軟肋,因此需要多次向其各個部位反復射擊后才能發現。
游戲本身規定好了情節與路線,但并非是一個套路。這款游戲的很多任務與線路乃至游戲的結局都有可供選擇的部分,劇情會根據玩家的選擇發生變化,但游戲本身又沒有給出詳細的提示,很多分支或選擇都是隱藏的,需要玩家自己去發現。
玩家在地下所依賴的交通工具當然是列車,其次還有自制的外形相當拉風的單人軌道車,在有水的地方還會有小艇供使用,但更多的時候還是需要依靠步行前進。在地下行進遠不如地上快捷,因為玩家經常需要去尋找開關、接通電源、找到暗道等才能繼續前進,而且為此經常要去探索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區域:密布的蜘蛛網、遍地的尸骨、各種恐怖的生物、隨時可能襲擊的猛獸等等,而開關或電源往往就在這樣的區域內。
游戲中的武器雖然多為自制品,但仍可加裝各種不同的附件,有瞄準鏡、激光指示器、紅外瞄準鏡、消聲器、戰術燈等等,玩家還是可以把武器改裝得現代化一些。游戲中有類似筆記本的文件薄,是否搜集對游戲進程沒有影響,但如果搜集的話可以對地下世界的各類派別與爭斗等有詳細了解。
游戲風格與刻畫
如同前作一樣,《地鐵:最后的曙光》沒有像很多同類軍事游戲那樣編織起類似巨片一般的宏大劇情,而是更多地運用了片段與微鏡頭的表達方式展現游戲的環境與氛圍。
這樣的刻畫顯得非常震撼、寫實:在不見陽光的地下,廝殺與戰爭似乎永無盡頭,各派別之間相互血洗,陰森的地牢與監獄,毫無借口與理由的屠殺和破壞,玩家還將先與一位軍官攜手逃脫新納粹組織的追殺,而后卻又反目成仇成為死敵。戰爭自從人類誕生后就始終伴隨著人類,而即使是到了家園毀滅、茍且偷生的時候,幸存者們依然沒有選擇團結協作,各種慘劇不斷上演,雖然是在游戲之中但依然發人深省。派別頭目嗜殺成性,其兒子堅決反對父親的行為并幫助主角逃跑,諸如此類,殘忍、欺騙、背叛、自私等人性的陰暗面在游戲中都被無情地放大了。但同樣,勇敢、忠誠、善良等正能量也在不斷涌現。敵人、戰友、朋友等角色在主角身邊交替出現,游戲的體驗感豐富且細膩,其隱含的深意或內涵更是給玩家帶來不小的震撼與感嘆。
游戲拋開了宏大場景、遍地士兵等俗套的表現,將災后的世界刻畫得可謂入木三分,令人更加珍惜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