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未來戰爭需求,基本完成陸軍整體轉型
進入21世紀,美國致力于調整軍事戰略,重視保持絕對技術優勢,發展面向未來戰爭的信息化裝備,10余年來,基本完成了陸軍的整體轉型。主要表現在——
適應信息技術主導下的新軍事變革,推進陸軍裝備技術發展
剛剛步入新世紀,美陸軍以建設未來戰斗系統(FCS)和出臺《陸軍轉型路線圖2003~2007》為標志,加快了陸軍轉型步伐,全面推動由機械化時代的基于平臺作戰,向信息化時代以網絡為中心作戰轉變。美陸軍以發展未來戰斗系統為牽引,重點發展電熱化學炮、制導與控制系統微型化、無人平臺、混合電傳動、主動防護、機載通信中繼、傳感器組網等技術,推動陸軍裝備由平臺為中心向以網絡為中心轉變,全面提高陸軍部隊的快速反應、戰略部署、殺傷、生存、持久作戰能力和靈活性與多能性。
而“9.11”事件以來,反恐戰爭的實際需要迫使美國不斷調整裝備發展路線,轉向均衡、務實、漸進的發展思想,更加重視當前部隊與未來部隊裝備發展的螺旋式推進,發展威脅探測、車輛防護和低附帶毀傷技術,應急采辦了防地雷反伏擊車等裝備,以滿足打贏當前戰爭的需要。雖然未來戰斗系統的多個平臺項目被削減下馬,但其主要關鍵技術仍在持續發展,如指揮控制通信技術領域發展的未來指揮所軟件和作戰人員戰術信息網(WIN-T)已相繼列裝。
基本完成作戰力量結構向模塊化的轉型
美陸軍于2004年啟動了模塊化編制改革,原計劃在2013財年結束前完成對整個陸軍,包括現役和預備役的司令部、作戰部隊以及支援部隊的改編。根據2007財年美陸軍公布的模塊化部隊調整計劃,其模塊化部隊共由五部分構成:一是指揮控制司令部30個,占部隊總數的8%;二是戰區下屬司令部24個,占總數的7%;三是特種功能旅130個,占總數的37%;四是多功能支援旅97個,占總數的24%;五是旅戰斗隊,又分重型旅、斯特賴克旅和步兵旅戰斗隊3種,共76個,占總數的21%。其中,改編后的模塊化旅戰斗隊是陸軍最大的固定機動編制和更大模塊化構成的“建設中的部件”。模塊化旅戰斗隊在戰場上以諸兵種合成部隊實施全頻譜作戰。模塊化旅戰斗隊擁有必需的建制內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能夠在缺少大量增援和特混編組的情況下隸屬于任何師、軍或部隊司令部。
2010年2月,在駐伊美軍不斷撤離和安全事務逐漸移交給阿富汗政權的背景下,美國防部發布了最新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在評估當前及未來部隊能力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2011~2015財年美國武裝部隊規模建設的方案,將陸軍模塊化旅戰斗隊的數量從76個減為73個。調整后,美陸軍模塊化旅戰斗隊的現有數量具體為:現役陸軍45個旅戰斗隊,國民警衛隊28個。
應對持久性沖突的現實需求,修正裝備體系建設模式
隨著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的久拖不決,美陸軍基于未來作戰樣式和作戰對手的裝備發展戰略,已無法適應反恐作戰和靈活應對的現實要求,加之受研制經費、技術成熟度等因素的影響,FCS項目最終被整體取消。作為承前啟后的綱領性文件,美國《陸軍現代化戰略20109修正了10年來以一個大型項目帶動整個陸軍裝備發展的思路,更加重視當前部隊完成全譜行動需求與保持未來絕對優勢之間的平衡,突出構成裝備體系的要素建設,即綜合防護、任務指揮、地面突擊、戰術車輛、單兵系統、火力打擊、防空反導、情報偵察、陸軍航空、勤務保障等十大要素。與之配套,美陸軍出臺了《20lO年陸軍科技主計劃》,開始徹底改造陸軍科技領域,從實現先進技術目標(ATO)為主,向滿足現實能力需求為主轉變。
重新規劃“聯合地面作戰”理論體系
2001~2011年美陸軍提出并不斷完善了“全譜作戰”概念,在突出穩定行動重要性的同時,強調作為聯合部隊的一部分,奪取主動權對陸軍行動勝利的重要性。2011年初,美陸軍制定了“2015年條令戰略”,計劃在2015年底前,把現行野戰條令(FM)分成五類,即美陸軍理論出版物(ADP)、美陸軍理論參考出版物(ADRP)、野戰條令(FM),美陸軍技術出版物(ATP)、應用軟件(APP)等,以形成全新的條令體系;減少條令篇幅與數量,發揮新興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的影響作用,使條令更具協作性和可用性。
2011年10月,美陸軍理論出版物《聯合地面作戰綱要》正式頒發,標志著美陸軍新的條令體系工程成功開始,這無疑是美陸軍條令建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聯合地面作戰”(UnifiedLand Operations)理論是“空地一體戰”和“全譜作戰”理論水到渠成的“智慧結晶”,概念名稱本身就表明,陸軍行動是聯合行動或多國聯盟行動的一部分,必須將陸軍行動和美國的軍事行動、盟軍部隊行動融為一體,陸軍才能充分發揮對聯合行動的貢獻。
“聯合地面作戰”理論強調主動權的作用、全譜作戰和任務指揮,提出了以“一個基礎、兩個核心”為主體的新思想。“一個基礎”突出了“殺傷力”在所有陸軍作戰能力中的重要性,認為“殺傷力”是軍事行動最基礎的部分,是有效實施進攻、防御及穩定行動的基礎,無論戰斗與非戰斗任務中,“殺傷力”都應是陸軍部隊的一項永久性需求。
“兩個核心”是認為“諸兵種合成機動作戰”
(Combined Arms Maneuver)與“廣域安全”(Wide Area Security)是適用于陸軍各層級所有行動的兩種核心能力,“諸兵種合成機動作戰”的含義是“在聯合行動中運用作戰力量要素,擊敗敵方的地面部隊,奪取、占領并防守陸上區域,在物理、時間和心理上建立相對于敵方的優勢,以奪取并利用主動權”。
“廣域安全”的含義是“在聯合行動中運用作戰力量要素,保護民眾、部隊、基礎設施和行動的安全,消除敵方優勢,鞏固既得成果,以保持主動權”。“兩個核心”分別代表了達成戰場主動權的兩個方面,即獲得并保持主動權和阻止敵方獲得主動權,有助于指揮官描述如何安排作戰力量要素,統一籌劃進攻、防御和穩定行動,以取得優勢。適應防務戰略新調整,提出2020
年陸軍作戰能力建設目標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美陸軍基本完成整體轉型,而面向第二個十年,美陸軍又提出新的發展設想。
美國新“防務戰略指南”劃定了2020年前防務資源分配的基礎框架,將對美軍作戰力量現代化進程產生持續性影響。2012年1月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國防部長帕內塔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在五角大樓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高調公布了題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優先任務》的“防務戰略指南”,要求美軍利用技術、聯合和網絡方面的優勢,建設規模更小、適應性更強、技術先進、反應敏捷、戰備程度高的未來聯合部隊。
收縮戰線。縮減作戰力量規模,提高現代化水平
新“防務戰略指南”表明,美國行政當局面臨綜合國力下降、全面干預國際事務力不從心的實際情況,決心調整10年“反恐戰爭”造成的防務失衡狀態,力圖以亞太地區為重心,在收縮中謀求發展,通過大規模開展軍事系統內部變革和軍事布局的外部調整,實現“減國防預算不減作戰能力”的目標,努力確保其全球“軍事超強”地位。為此,美陸軍計劃在2017年前較大幅度地縮減部隊規模,現役部隊將從目前的56.2萬人減少到49萬人。在縮減兵力規模的同時,美軍認為“現代化將是確保美陸軍繼續保持優勢的關鍵所在”,必須在陸軍的3個支柱,即兵力/部隊結構、戰備和現代化之間維持平衡。美軍將通過改變其現代化和裝備采購戰略,確保在繼續滿足近期作戰需求的同時,預先考慮建設2020年陸軍的可能需求,并恢復發展長期優勢裝備的投資。
提出建設“防止、塑造與贏得戰爭的決定性力量”的目標
作為對新“防務戰略指南”的貫徹,2012年4月美陸軍部出臺了《2012年美陸軍戰略規劃指南》,明確指出隨著伊拉克戰爭的結束以及在阿富汗作戰模式的改變,陸軍必須實現從專注于平叛作戰的力量到具備作戰適應性陸軍的自我轉型,把陸軍建設成為“防止、塑造與贏得戰爭的決定性力量”。“陸軍戰略規劃指南”提出了8項2020年前陸軍作戰力量現代化的中期目標:一是提高陸軍部隊,特別是從班組到旅戰斗隊的作戰能力優勢;二是在縮小規模的同時,促進現役和預備役部隊的密切協同;三是強化任務指揮能力,為以陸地為核心的聯合戰役而建設強大的聯合特遣部隊司令部;四是利用聯合網絡,提高聯合戰略機動性,確保地面部隊實施“聯合突入行動”(Joint EntryOperations);五是提高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探測、識別和銷毀能力;六是針對非正規戰任務和持續作戰的不同需要,提供可靈活轉換的作戰力量結構;七是增強網電空間領域作戰能力,保護己方任務指揮系統,阻礙敵方獲得戰術與戰役層次的信息;八是對裝備與網絡實施現代化改造,以可持續性的方式,漸進實施現代化建設,為應對未來挑戰做好準備。
明確2020年前陸軍裝備現代化的十大高優先級項目
美陸軍協會2012年6月發布《新裝備戰略:2020年美陸軍現代化》報告,以“戰略規劃指南”為依據,明確2020年前絕對必須完成的十大高優先級項目:一是作戰人員戰術信息網(WIN-T),被列為美陸軍最優先考慮的現代化項目,它是士兵的互聯網和通信中樞,所有其他網絡化系統都必須與它相連接。二是地面戰斗車輛(GCV),其將列為美陸軍最優先考慮的戰斗用車輛,擬取代重型旅戰斗隊的“布雷德利”步兵戰車。三是聯合輕型戰術車(JLTV),美陸軍戰術輪式車現代化戰略的核心部分,將取代“悍馬”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四是多用途裝甲車(AMPV),將滿足多種用途需求,擬取代仍在服役中的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五是“帕拉丁”綜合管理項目(PIM),旨在對現役“帕拉丁”自行155mm榴彈炮和現役彈藥補給車進行必要的更新。六是“基俄瓦勇士”直升機的改進,該直升機自1960年代以來始終在使用之中,美陸軍正在對其進行持續改進,以確保可用性,并不斷滿足更高的要求。七是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JTRS),美陸軍未來可部署的移動通信無線電系統家族,能夠進行多信道的數字化語音、數據和視頻通信。八是“奈特勇士”(Nett Warrior)系統,包括一個類似智能手機的電子顯示設備,能夠在一張數字化地圖上直觀地顯示士兵的位置。該電子地圖能夠在陸軍網絡上共享。九是陸軍分布式通用地面站系統(DCGS-A),陸軍最重要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設備,能夠提供情報融合分析能力。十是聯合戰斗指揮平臺(JBC-P),以提高聯合互操作性,減少誤傷的可能性。
此外,美陸軍航空兵提出了三個主要的現代化目標:一是替換和更新現有的人員控制平臺,主要包括采購BlockIII型AH-64D“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和新生產的CH-47F“支奴干”運輸直升機,以確保這類裝備能繼續維持下去并發揮重要作用;二是通過升級空中管制設施與地面支援裝備工具組件、改進飛機安全設備和采購數字化航空電子設備,以維持其航空支援系統;三是增加“大烏鴉”、“灰鷹”和“影子”等無人機的數量,以便滿足對無人化作戰能力日益增加的需求,同時持續開發和充分利用創新性技術。
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