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民軍隊中有這樣一支部隊,其經歷極為獨特。這支部隊原屬軍閥張作霖的東北軍,后來跟隨張學良“東北易幟”成為國民黨軍,在抗戰時期則發動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解放戰爭時期進入東北,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的一部分,后與其他部隊合編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中的一個師,即38軍114師。該師先后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偵察部隊赴滇輪戰行動,創造了諸多典型戰例。在1947年東北解放戰爭的秋季攻勢中,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3師9團(即后來的38軍114師342團)進行的白龍駒山戰斗就是其中一例——
白龍駒山戰斗全過程
1947年秋季,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當時稱為“東北民主聯軍”,之前還使用過“東北人民自治軍”的名稱,后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已經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開始向國民黨軍發動大規模攻勢——1947年9月14日的秋季攻勢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展開的。經過前兩個階段作戰,我軍殲敵3.4萬余人,隨即轉向敵兵力比較薄弱的長春和吉林地區作戰。為了調動四平地區之敵北上增援,以達到在運動中殲敵的目的,我軍開始圍攻長春和吉林。國民黨軍果然開始從四平地區北上增援,其新1軍于11月1日夜開始以200輛汽車往返運輸北進。據此,我軍除留下少數部隊繼續佯攻吉林市外,將主力西調準備殲滅新1軍主力。11月2日晨,新1軍進抵陶家屯一線,其先頭部隊暫編56師遭到我軍獨立第2師的阻擊,被殲1個營。此時,新1軍發現我軍主力集中形勢不妙,轉而準備取道白龍駒山逃往長春市。白龍駒山戰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當時,東北民主聯軍1縱3師奉命向范家屯以北急進,準備堵住敵軍去路,為主力部隊圍殲敵軍創造條件。11月3日3時許,該師先頭9團進至范家屯以北、八大泉眼地區時與敵突然遭遇。9團先頭8連當即發起攻擊,將敵軍的1個重機槍連擊潰,繳獲2挺重機槍。隨后,8連就地展開修筑工事準備阻擊后續之敵。9團其他部隊聽到槍聲后,立即沿公路展開,準備搶占公路旁的制高點——白龍駒山。白龍駒山海拔不到100m,有4個小山包,東南側山腰上有一座大廟——白龍駒廟(暫56師占據白龍駒山后,將團指揮所設置于廟內),其東西側都是沼澤地,公路從其山腳下通過,其位置可以控制新1軍逃往長春的公路,因此成為敵我雙方必爭之地。
9團指揮員通過先頭審訊得知當面之敵是新1軍暫56師后,心里卻犯起了嘀咕。團長王乾元、政委張致善和副團長孫洪道湊在一起研究怎么打。首先,這個暫56師對于我軍來說很陌生。新1軍作為東北國民黨軍的主力之一,其編成情況9團指揮員是清楚的,但這個暫56師卻不在以前我軍掌握的新1軍序列之內。實際上,當時主事東北的國民黨東北行轅主任陳誠上任后就大肆擴編部隊。他將原有的主力軍中的主力師調出1~2個,以此為基礎擴編為新的軍,然后將地方部隊改編為正規師編入主力軍,以彌補調出的主力師的空缺。暫56師就是這樣以地方部隊改編后編入新1軍的,當然該師的戰斗力要比新1軍原有部隊差得多。不過這一情況我軍基層指揮員并不特別清楚,因此感到有些困惑。
其次,新1軍是國民黨軍進入東北與我軍作戰的“急先鋒”,與我軍多次交戰,我方都未討到大的便宜。因此,我軍面對新1軍和同樣精銳的新6軍時要更慎重一些。
當然,這個部隊的前身偽滿“鐵石部隊”是一支戰斗力很差的部隊,多次被我軍打擊過。團長王乾元認為如果是新1軍的主力部隊,我們1個團打他1個團就有困難,但要是“鐵石部隊”就沒有問題。副團長孫洪道表示不管是什么部隊都得打,政委張政善也同意這一意見,認為后面還有我方的后續部隊,絕不能讓敵人逃到長春。取得一致意見后,團長王乾元下令孫洪道帶2營分割敵人,并以4連迅速搶占白龍駒山堵住敵人,掩護團主力展開,3營就地展開,1營則趕到白龍駒山以北截其退路。同時,9團將相關情況向師指揮部報告。得知情況后,3師師長彭景文命令9團占領白龍駒山,切斷敵退路;7團向大屯、雙山子攻擊,協助9團作戰;8團1個營則向范家屯搜索前進,掩護師主力的側翼安全。
當4連到達白龍駒山時,發現敵人已經搶先一步占領該地。4連隨即發起攻擊,攻占了白龍駒廟東側的一個小高地,固守下來。
拂曉時分,副團長孫洪道和2營營長以為4連已經控制了白龍駒山,就帶5連2個排和機槍連1個排到白龍駒山增援4連。經過白龍駒廟時,我軍和白龍駒廟守敵都誤認為對方是己方部隊,因此副團長孫洪道帶部隊順利通過。當前進到白龍駒廟和白龍駒山主峰中間地帶時,我方發現主峰山頭有人活動,就派通信員前往聯絡。實際上,白龍駒山絕大部分陣地仍控制在敵人手中,通信員上去后就被敵人抓住。敵人隨即向山腰上的我軍開槍射擊。
此時,白龍駒廟內敵人也回過味來,派出2個排向我軍發動攻擊。5連在副團長孫洪道指揮下,迅速展開火力組織抵抗,將白龍駒廟出來的敵人擊退。接著,主峰守敵出動2個連兵力向我5連攻擊,使我軍陷入前后受敵的危險境地。
危急時刻,我2營教導員姜延生帶5連1排和機槍連1個排趕來增援,封鎖住被擊退的白龍駒廟進攻之敵的退路。該敵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進行拼死頑抗。見到己方增援到來,5連組織2排和3排抗擊主峰來犯之敵。當敵人進至40m距離時,5連突然開火以密集的手榴彈將其擊退。與此同時,4連和6連分別從東側和西南側向白龍駒山發起攻擊,雖然因地形不利而攻擊受阻,卻牽制住敵兵力和火力,減輕了5連所受到的側翼威脅。
這樣一來,控制白龍駒廟和白龍駒山主峰之間小山頭的我5連就成了敵軍的“肉中刺”,將敵人的整個防御態勢分割為兩半。敵軍急于拔掉這根“刺”,于7時30分再次集中兵力火力向5連攻擊。5連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頑強堅持戰斗,連續擊退敵人進攻。
激戰一小時后,該連彈藥告急,而敵人又以2個連發動進攻。副團長孫洪道多處負傷后堅持不下火線繼續指揮戰斗,鼓舞了5連戰士們的斗志。5連在敵軍接近陣地后,端起刺刀與敵展開肉搏戰,再次將敵擊退。但2營教導員犧牲,5連的指揮員也多數犧牲,其中一個排傷亡過半,只剩十幾人仍死守不退。
9時30分,9團1營和3營在團部的統一指揮下加入戰斗。1營攻擊白龍駒山西側高地時,遭到敵1個多連兵力阻擊。1營2連在火力掩護下一舉突破,1連和3連則從兩側迂回包圍,將該敵全部殲滅,隨后1營繼續向東發展進攻。
3營占領白龍駒山東北側一線后向白龍駒廟攻擊,但遭到守敵猛烈火力封鎖。7連3排利用地形掩護接近白龍駒廟,并向廟內投擲手榴彈,趁敵混亂一舉突入廟內。趁此機會,7連與4連配合作戰,在8連和9連的跟進支援下也進入了白龍駒廟。4連一個戰斗小組沖入廟內后,將敵團長關瑞璽俘虜。廟內剩余守敵企圖從西門逃往西北高地,被我5連截住殲滅。
接著,3營繼續向西北進攻,與1營和2營一起攻擊仍在敵軍控制下的主峰陣地。配合9團戰斗的7團1營也攻占了白龍駒山北側高地,有力支援了9團的戰斗。守敵在團部被殲滅失去指揮后又遭到我軍四面圍攻,終于喪失斗志紛紛繳槍投降。
10時30分,戰斗全部結束。我9團在其他2個團的配合下全殲敵暫56師1團,共殲敵2000余人,其中俘敵團長、副團長以下1456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戰后,5連1排被評為“白龍駒山戰斗英雄排”,8連9班被評為“白龍駒山戰斗英雄班”。可惜的是,由于暫56師吸引了我軍注意力以及正面阻擊部隊截擊動作遲緩,致使新1軍主力在我1縱和2縱主力到達之前就逃入長春,使我軍喪失了殲滅援敵的機會。
戰斗結束后,9團團長王乾元前往白龍駒廟查看戰場。當他看到被俘的敵團長關瑞璽時,兩個人都愣住了,原來他們兩人都是原東北軍張學良的部下,而且在東北講武堂學習時是同窗好友。畢業后,王乾元隨東北軍入關,后來參加東北軍111師的起義加入八路軍。而關瑞璽的部隊留在了東北。東北淪陷后,他隨部隊投降日寇,成為偽滿“鐵石部隊”的軍官。東北光復后,關的部隊又接受國民黨軍改編,當上暫56師1團團長。沒想到東北一別十幾年,兩人竟在此時此地意外相遇,真有些造化弄人的味道。
戰斗經驗分析
白龍駒山戰斗是3師成立以來到當時為止,單獨殲敵最多的一次,全殲敵一個整團。此次戰斗對于一支由國民黨軍起義過來的新部隊的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該師后來參加解放戰爭等更大規模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這次戰斗的經驗值得總結。
首先,部隊積極求戰的主動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國民黨軍的一般表現來看,其積極求戰的精神較差,在作戰中表現相當消極保守。1縱3師作為一支以起義部隊為班底組建起來的部隊,必然存在一些原來國民黨軍的影子。然而,在白龍駒山戰斗中,該師卻表現出非常強烈的積極求戰精神。9團8連在前進中突然與敵遭遇,立刻發起攻擊將當面之敵擊潰,通過審訊俘虜迅速掌握了該敵番號等情況。團領導得知當面之敵是“大名鼎鼎”的新1軍后,經過短暫的研究就決定立即發起攻擊。3師首長得到報告后,也迅速組織部隊向白龍駒山方向攻擊,以另外2個團支援和配合9團戰斗。這種主動求戰的精神,成為迅速殲敵取勝的重要原因。
如果當時3師和9團稍有猶豫,暫56師就會全部奪路逃往長春,從而喪失殲敵機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就有“向槍響的方向前進”的傳統,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求戰的精神。3師具備了這種精神,也就意味著其戰斗作風已融入了解放軍部隊。
需要注意的是,積極求戰也要考慮到己方的實際情況。如果明擺著打不贏或者肯定要打成僵持狀態,己方又沒有可以投入的后備力量,那么就不能盲目地主動尋戰,否則可能陷入被動局面。此戰中,9團和3師之所以敢于以1個團向處于防御狀態的敵軍1個團發起攻擊(一般情況下,攻方要達到對守方5倍以上的兵力火力優勢才能發起攻擊,當然,這一比例是要考慮到雙方裝備水平、技戰素質之間的差距的,3倍的優勢只是一般情況下的要求),正是由于我軍后續部隊還有2個團可以在短時間內投入戰斗這一有利條件。
其次,在遭遇戰中正確執行先敵展開、先敵開火的原則,并在戰斗開始后邊偵察敵情邊組織戰斗
白龍駒山戰斗帶有遭遇戰性質,雙方都是在行軍中接觸后展開戰斗行動的。9團先頭8連在行軍中因夜暗曾與敵暫56師部隊隔著一段距離在平行的道路上并排行軍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人聽出敵方隊列內有馬蹄聲,才搞清楚對方是敵人(因為我軍先頭部隊內并沒有馬匹)。8連9班趁敵未發現我方身份時,迅速展開向敵接近。敵軍夜暗中難以辨別來人身份。就在雙方都用手電筒向對方照明時,9班即突然開火,一下子就將敵軍的1個重機槍連擊潰。
遭遇戰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搶占先機,否則就會陷入被動局面。應該說,8連的大膽行動為整個戰斗開了一個好頭。
遭遇戰的另一個特點是要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開始戰斗。遭遇戰發生突然,不可能像有準備的戰斗那樣偵察好敵情再開始戰斗,因此需要部隊就現有掌握的敵情迅速投入戰斗,然后邊偵察邊調整部署。9團與敵遭遇并發現白龍駒山被敵占領后,并沒有停下來組織詳細的偵察,而是判斷敵立足未穩立即按照現有態勢投入戰斗。3營就地展開,準備從白龍駒山東北發動攻擊;1營從西側迂回,準備從該方向發起進攻;2營則從白龍駒山南側發動攻擊。這一部署著眼于利用敵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迅速發起攻擊,在戰斗中逐漸完善攻擊部署。
事實證明,這一部署是正確的。當時,暫56師1團也是剛剛到達山上不久,正在搶修工事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當然,如果敵人已經占領陣地一段時間,建立起了完整的防御體系,那么就不能按照遭遇戰的原則組織戰斗了,而需要認真組織偵察,做好準備后再發起攻擊。
第三,從被動中求得主動,利用誤入敵陣地內部的5連達成分割敵防御體系的目的
遭遇戰中除了先敵展開、先敵開火的原則外,還有一條非常重要,這就是迅速搶占有利地形。從自龍駒山地區的地形來看,白龍駒山無疑是這一地區之內最重要的地區。一方面,白龍駒山屬于這一地區內的制高點,搶占后容易堅守;另一方面,白龍駒山能夠俯瞰通往長春的公路,是敵軍逃往長春和我軍切斷其退路的關鍵點。
由于敵軍行動比較迅速,白龍駒山被暫56師1團搶先占領。從這一點來看,我軍陷入了被動之中。然而,9團指揮員發現敵人已經占領白龍駒山后,分析認為敵軍占領的時間不長,立足未穩,可以實施強攻將白龍駒山奪回。這一決定將使得我軍從被動中求得主動。
此時,因誤認為白龍駒山已被4連控制的孫洪道副團長帶領的5連卻誤打誤撞地進入了敵軍陣地內部,在通訊員被敵軍抓獲后迅速搶占了白龍駒廟和主峰之間的一個小高地。這樣,5連就意外地獲得了一種有利態勢:他們已經處在敵軍陣地中可以分割其整個防御體系的位置。
這種有利態勢所帶來的危險性也是很明顯的,由于身處敵陣地內部,因此隨時都會遭到敵軍的前后夾擊。孫洪道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但他組織部隊頑強抗擊來自兩個方向的敵軍的攻擊。在2營教導員帶領的增援部隊支援下堅守陣地數個小時,在彈藥幾乎消耗殆盡的情況下依靠白刃格斗將敵多次進攻擊退,牢牢守住了陣地,堅持到大部隊發起,總攻的時刻,成為我軍迅速取得戰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第四,正確運用一點兩面戰術和三三制原則
我軍進入東北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正處于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歷史轉折期。當時,我軍部隊即使是那些老部隊也都是剛剛由分散各地的帶有游擊隊性質的部隊編組起來的,其戰術運用和指揮員的指揮水平明顯不適應正規戰的要求。
我軍進入東北初期,尤其是與國民黨軍美械裝備部隊作戰時暴露出很大的問題,嚴重的損失促使指揮東北軍的林彪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林在仔細考察了部隊現狀和作戰情況后,提出了著名的“六條戰術原則”,即一點兩面戰術、四快一慢戰術、三猛戰術、四組一隊戰術、三三制原則和三種情況三種打法戰術。其中,一點兩面戰術和三三制原則在白龍駒山戰斗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一點兩面戰術中的一點就是集中優勢兵力于攻擊點上,不能在攻擊中平分兵力;兩面就是要在攻擊中至少對敵形成兩個方向的攻擊,兵力夠用時要三面甚至四面包抄敵人。9團在對白龍駒山的攻擊中,由2營負責從南面攻擊,其他2個營則從東西兩側迂回攻擊,對守敵形成三面攻擊的態勢,順利全殲了守敵。1營在攻擊白龍駒山西側高地時,同樣采用了這樣的戰術方式,以2連正面突破,另外2個連兩側迂回,全殲了當面守敵。
三三制原則是針對我軍進入東北初期以密集隊形向美械裝備國民黨軍攻擊而遭到很大傷亡的情況制定的。三三制原則就是在一個班內分成3個戰斗小組,每組3~4人,由班長、副班長或有戰斗經驗的老戰士任組長,靈活采用前三角,后三角,左三角、右三角等疏開隊形相互支援的戰術,以避免隊形擁擠造成重大傷亡。9團部隊在戰斗中廣泛采取三三制原則,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敵軍團長就是由突入白龍駒廟的4連一個戰斗小組俘獲的。
勝利中暴露的問題
白龍駒山戰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出部隊組織作戰的一些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教訓是各部隊之間通信聯絡組織較差,上級對下級作戰態勢掌握不夠。如4連奉命搶占白龍駒山,發現敵軍已控制該山并攻擊受阻后,未能及時向營、團兩級報告情況,致使孫洪道率領的5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險地,若不是及時搶占一個小山頭并進行頑強抵抗,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從當時部隊的通信裝備來看,不可能具備無線電通信手段,遭遇戰中也難以利用有線通信設備。因此,當時4連應該派通訊員向營或團報告戰況,就可以避免出現上述情況。而作為上級的2營和9團也應該派人及時了解各連進展情況。這一點我方做得很不夠,險些釀成大禍。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