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實際上是美國航空航天局“水手”系列飛船的最后兩艘,也是該系列飛船中最早被派往外太陽系開展考察工作的探測器。在“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之后,它們先后成功地對木星和土星,以及它們各自的衛星、磁場以及其他行星際介質開展了近距離考察。此后,項目組科學家對“旅行者2”號的后續軌道路線進行調整,并最終使其成功從天王星和海王星附近飛過,對這兩顆太陽系最外側的大行星開展了首次近距離考察。
盡管“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設
置的主要科學目標是對外太陽系的大行星展開考察,然而由于攜帶了相應的設備,兩艘“旅行者”號飛船實際上一直都在不間斷地開展空間環境的考察工作,收集有關粒子輻射環境以及空間介質等方面的數據。
主要科學成就
由于“旅行者”號所獲得的全部成果太過豐碩,因此以下僅介紹來自“旅行者”號飛船的部分主要科學成果:
①發現海王星和天王星磁場,并確認它們都具有極大的傾角,偏離行星體自轉軸。這一點與太陽系其他大行星迥然不同,原因尚不明了。
②兩艘“旅行者”號飛船一共發現了22顆衛星,其中包括3顆木星衛星,3顆土星衛星,10顆天王星衛星以及6顆海王星衛星。
③“旅行者1”號發現木衛一表面存在活火山活動,這是迄今所知除了地球之外唯一被確認仍然存在活火山活動的太陽系天體。在海衛一表面還發現活躍的噴泉結構以及稀薄的大氣。
④發現木星、土星和海王星存在極光現象。
⑤發現木星光環,并發現土星光環內B環上存在輻條結構,F環存在辮狀結構。在天王星和海王星光環結構內發現兩條新的環帶(此前一直被認為僅僅是不完整的光環弧段,但“旅行者”號的近距離觀察顯示其是完整的,盡管其組成成分顆粒非常微小。
⑥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海王星的溫度過低,不可能存在大氣湍動現象,然而“旅行者”號飛船在海王星上卻觀察到超大規模的強勁颶風系統(即所謂的“大黑斑”)。
“旅行者”號日志
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號從肯尼迪太空飛行中心升空;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號從肯尼迪太空飛行中心升空;
1977年9月18日,“旅行者1”號返回拍攝的首張地球和月球照片;
1979年3月5日,“旅行者1”號抵達距離木星最近位置;
1979年7月9日,“旅行者2”號抵達距離木星最近位置;
1980年11月12日,“旅行者1”號飛越土星;
1981年8月25日,“旅行者2”號飛越土星;
1982年,深空網升級兩個26米天線至34米;
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號首次接近天王星;
1986年,深空網開始擴展,64米天線延伸至70米;
1987年,“旅行者2”號觀測到1987A超新星;
1988年,“旅行者2”號首次拍攝到海王星的彩色照片;
1989年8月25日,“旅行者2”號成為首個觀測海王星的航天器;
1990年1月1日,“旅行者”號開始星際探索任務;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號進行最后拍照,拍攝到太陽系肖像;
1998年2月17日,“旅行者1”號途經“先驅者1”號,成為太空中最遙遠的人造航天器;
2004年12月15日,“旅行者1”號穿越激波邊界;
2007年9月5日,“旅行者2”號穿越激波邊界。
2012年8月,“旅行者1”號離開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
2013年9月13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布消息,確認“旅行者1”號已飛出太陽系,正式進入星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