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每個星系中心都有個約數十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強大的重力,讓膽敢接近它的物質都被拉扯撕碎。人們通常認為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會阻礙恒星誕生,但一組由澳大利亞塔司馬尼亞大學斯坦尼斯拉夫領軍的跨國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指出:通過觀察鄰近的半人馬座A星系,他們發現其實黑洞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它對恒星形成還是有所幫助的。
半人馬座A星系編號為NGC 5128,位于南天的半人馬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300萬光年。在可見光波段中可以看到一道明顯的塵埃帶橫越星系,若以x射線和電波等波段觀測,則可看到從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向外拋出長達100萬光年的巨大噴流。
在哈勃太空望遠鏡于2010年7月2日拍攝的半人馬座A星系部分區域的影像中,可以看到由離子氣體構成的絲狀結構。這些絲狀結構發出紫外和x射線輻射,在可見光波段也足可觀測到。這些絲狀結構的成因,是環繞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物質因黑洞影響而被拉成一道道綿延長達數百萬光年的物質流。當這些物質流經過銀盤上的氣體時,便會使氣體壓縮、加熱并被推離原本所在的地方。這些氣體大都是制造新恒星的原料,因此這些物質流顯然會直接影響星系中的恒星形成狀況。
斯坦尼斯拉夫等人發現,半人馬座A星系中新恒星的年齡大約與物質流開始形成的時間相當,但在絲狀結構的其他部分卻沒有這樣的年輕恒星,這就是物質流曾穿越過一團氣體云的明顯證據。有新恒星形成之處,必定是氣體云最稠密的部分,那里受到物質流的沖擊、擠壓,密度愈變愈高,才能誕生新恒星;而在氣體云稍外圍之處,則像是秋季掉落的枯葉隨風飄揚一般,被物質流席卷而去。
斯坦尼斯拉夫表示,這種因超大質量黑洞引起的物質流,應該是宇宙年輕時一個頗為重要的恒星形成機制。因為在早期宇宙中,稠密的氣體團塊比現在更普遍。而這種恒星形成機制,也讓天文學家可以更多地了解星系是如何演化成現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