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火星是太陽系中除地球以外最適合生物生活和生長的行星。于是,作家筆下出現了怪模怪樣的火星人。火星人的出現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火星也因此變得更加神秘了。直到1976年“海盜”號探測器飛落火星考察,才發現火星十分荒蕪,既寒冷又干燥,無液態水,而且大氣稀薄,沒有任何生命的蹤跡。然而,人類征服火星的熱情卻依然沒有減退,2012年9月,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探測到火星表面曾有過水的流動,土壤中含有維持生命的氧、氮等元素。因此科學家認為,改造火星,使火星適合人類居住是可行的。那么,如何將火星環境變得像地球一樣適合人類居住呢?
利用二氧化碳提高大氣壓眾所周知,火星周圍有一層薄薄的大氣,氣壓僅是地球的1%,人類無法居住。要在火星上形成適合居住的環境,首先必須提高氣壓。
據科學家研究,火星的土壤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如果能將火星土壤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就可以提高大氣壓。
那么,怎樣才能把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呢?科學家認為,使火星變暖是關鍵。讓火星變暖的辦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讓直徑幾百千米的幾個巨大鏡子飄浮在太空中來反射太陽光,使太陽光照射火星主要由冰組成的極冠。當火星極冠上厚厚的冰層融化時,就會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
從地球不斷變暖的過程中,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種造成溫室效應氣體。所以二氧化碳氣體的增加不僅能提高火星氣壓,而且會使火星變得暖和起來,這樣又會加速二氧化碳的釋放。如此循環,最后形成厚厚的大氣層。科學家估計,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00年。
在這個過程中,冰封在極冠、凍土中的水就會融化形成河流,厚厚的大氣層也會出現云,并降下沒有降過的雨。制造利于呼吸的大氣
人類生存就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否則將無法生存。用二氧化碳得到氧氣,在地球上這個任務是由植物完成的。而這一過程的完成,地球用了幾百萬年。科學家可以在火星上運用新技術,使得這一過程大大縮短。
人類的生存環境,除了需要氧氣、二氧化碳外,還要有氮氣。在地球的大氣環境中,氮氣占了80%!所以,能否將氮氣加在火星大氣中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科學家設想利用細菌將火星土壤中的氮取出。
目前,人類考察火星的工作正在加緊進行。2012年8月6日發射的“好奇”號將對火星做進一步考察,接下來進行“火星登陸取回樣品”計劃。
無人科學探測遲早會變成載人探測,接著就是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基地。由于火星距地球十分遙遠,火星基地必須自給自足,建立適合居住的小環境。小環境搞好后。就可以慢慢地向外擴展,直至整個火星。“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并陸續發回許多有關火星的高清圖片,它向世人揭開了這個紅色星球的神秘面紗。伴隨著人類探測的進一步深入,一個真實而又生動的火星將呈現在人們面前,為未來人類移民火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