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百年前,在浙江龍泉的一個小山溝里,幾乎每天都有數百人在這里拼命挖掘。他們挖開遺址,撬開墳墓,搜尋的卻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種傳說中的古代瓷器,瘋狂的盜掘者甚至連破碎的瓷片都裝箱運走。
他們要挖掘的,是一種奇特的瓷器——哥窯瓷。
哥窯雖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但奇怪的是,在宋代的歷史文獻中卻沒有關于哥窯的任何記載,而元、明、清三代關于哥窯的記述又極為混亂,甚至相互矛盾。有人說哥窯的窯址在浙江龍泉,也有人說在浙江杭州,還有人相信哥窯之說乃是子虛烏有……各執一詞的說法為本就撲朔迷離的哥窯平添神秘色彩。
探尋神秘瓷器
明代文獻記載,哥窯是南宋一種奇特的瓷器。瓷器的開口處泛著淡淡的紫紅色,足底則呈現出幽深的鐵銹色,更為特別的是,瓷器的表面裝飾著兩種神秘的斷紋,一種呈黑色,另一種則是不可思議的金色。這就是被稱為“金絲鐵線”的奇異裝飾。
1928年6月,當學者陳萬里帶著好奇第一次踏上龍泉的時候,這個山區古鎮已經經歷了長達10年的瘋狂挖掘,但凡稍有價值的古代瓷器都已被搜羅殆盡。
明代的《宣德鼎彝譜》中,曾對哥窯有過一段影響深遠的記載。書中說,在宋代曾經有五個最為著名的瓷窯——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和鈞窯。這是有關宋代五大名窯的最早記錄。令人不解的是,除哥窯外,其他四大名窯都有確切記載且有瓷器流傳下來,唯獨哥窯的身世撲朔迷離,以至于哥窯是否存在都令人質疑。
神秘的哥窯會不會是子虛烏有的傳言?
在龍泉,10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盜掘已使得古瓷器高昂的身價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所到之處,陳萬里都無一例外地被當成古董商,人們紛紛取出自家珍藏讓他一一過目。經過細致查看,陳萬里發現這些被當地人視為傳家之寶的瓷器竟然連一丁點兒類似“金絲鐵線”的哥窯特征都找不到。難道這里并非哥窯的產地?
然而,明代學者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卻明確記載:“宋元時,龍泉琉化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在另一部明代名著《春風堂隨筆》中,更明確指出哥窯就在龍泉的琉田窯。
難道這些記載是空穴來風?
這一天的閑聊中,一位姓蔡的士紳偶然提到距此三里有一個叫做大窯的村子,曾有人在那里看到過古代的窯址。這個不經意的話題立刻引起了陳萬里極大的興趣,在村民的帶領下,陳萬里來到了大窯古窯址的所在地。一眼望去,在這個群山環繞的谷地根本看不到任何窯址的蹤影。當心有不甘的陳萬里來到山前時,眼前的景象把他驚呆了:荒草的下面竟然是一個巨大的土坑,土坑中破碎的古代瓷片和窯具散落得遍地都是。很明顯,那些捷足先登的盜掘者已經對這里進行了徹底的挖掘。
這里還能找到珍貴的哥窯嗎?
就在陳萬里疑惑之際,發現這里不僅是一個三面環山的谷地,而且最高的一座山峰就叫琉華山,若把琉華山的名字與山前的田野聯系起來,不就是“琉田”二字嗎?如此看來,文獻中的記載確實有根有據,這里必定就是所謂的哥窯產地“琉田窯”。但在縱橫交錯的古代窯址中,隨處可見的都是些普通的青瓷,并沒有傳說中的哥窯特征。
關于哥窯,在明代文獻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線索。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在龍泉各主一窯,都以燒制瓷器為生。在當地的戲文傳說中,弟弟章生二燒制的瓷器釉色清幽如美玉,人稱“龍泉青瓷”。哥哥章生一所燒制的瓷器不僅釉色較淺,而且還布滿了精美的斷紋。既然是哥哥燒制出來的,這種前所未有的瓷器就被稱為“哥窯”。這一故事與文獻中的說法如出一轍。
如果真像故事中所說兄弟二人各主一窯,那么;在大窯的窯址中必然有一個專屬哥窯的窯址。遺憾的是,在這里不僅沒有發現完整的瓷器,甚至沒能找到破碎的瓷片。一般在陶瓷的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完美的瓷器,幾乎所有的次品都將被摔碎,并傾倒在瓷窯的周圍。但要翻遍山谷中所有的窯址來搜尋小小的哥窯瓷片,是一項幾乎無法完成的工作。
就在對哥窯的考證一籌莫展之際,陳萬里發現,為了利用傳說中的哥窯發大財,龍泉至少有四家陶瓷制造商能夠仿造哥窯瓷器,許多作品甚至能夠以假亂真。這使他想起一段古書中記載的關于明仁宗的故事:300年前,為了得到珍貴的哥窯瓷器,明仁宗曾別出心裁下旨仿造。數年之后,歷經艱難的實驗,仿制居然獲得了成功,可見哥窯的仿制由來已久。
面對—個個令人困惑的謎題,陳萬里意識到除非進行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否則根本無法證實哥窯的存在。
哥窯身世撲朔迷離
正當人們對哥窯充滿疑惑之際,在北京的紫禁城橢了意外的發現。這天傍晚,文物專家郭世武正在細心地為故宮的稀世珍寶編制新目錄。這時,一種奇異無比的瓷器引起了他的注意。它們的口部和足底都泛著淡淡的紅色,瓷器通身布滿黑色和金色兩種神秘紋線,隱隱散發出異樣的光澤。在此之前,鄣世武從未見過如此怪異的裝飾。他注意到瓷器表面神秘的繼紋與文獻中對哥窯的描述極其相似。那么。這種古怪的瓷器會不會就是失落已久的南宋哥窯呢?
1959年12月,考古學家朱伯謙和他的同事來到這個被稱為大窯的僻靜山村。這是歷史上第一支來到大窯的專業考古隊。
對考古隊來說,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要從窯址中找到與故宮相同的瓷器,進而印證故宮的瓷器是神秘的南宋哥窯。可惜因為盜掘者的瘋狂挖掘,大窯遺址的原貌遭到了嚴重破壞,考古隊直接找到哥窯的希望十分渺茫。
這時,有人提出能否另辟蹊徑,從制作工藝中尋找線索證實故宮瓷器與哥窯的關系。故宮瓷器奇異非常,要生產出如此奇特的瓷器,必然需要極其高超的工藝。那么,800年前的大窯具備這樣的能力嗎?
在隨后的發掘中,考古隊發現了一個南北共三間的建筑遺址。在建筑的前方有三個大小不一的磚池,這里原是一處加工瓷土的工房遺址。專家發現,為了生產出優質瓷器,當時的窯工已經開始利用水力來搗碎堅硬的瓷土。搗碎后的瓷土被放人磚池中加水沉淀,去除雜質,這樣的沉淀在不同的磚池中反復進行3次~5次,才能得到制造瓷器所需的細膩瓷土。這是一項極其繁復的工藝,證明龍泉的制瓷業曾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隊員們在遺址中找到一枚保存完好的錢幣,錢幣上印有“元豐通寶”四個字,這是北宋元豐年間使用的錢幣,說明遺址的年代應該在宋代。既然遠在宋代就已擁有如此嚴格的工藝,那么這里就很有可能燒制出哥窯那樣的奇特瓷器。
不久后,考古隊又有了新的發現。他們找到了三件疊燒的八角碗,從破碎處可以看到小硫的胎骨非常薄。不僅如此,隊員們還發現小碗胎骨的顏色極為特別,它與普通的龍泉青瓷不同,不是白色,而是灰褐色,此外,從當地發現的另一個小碗還能看到,碗口隱隱透出淡淡的紫紅色,碗底是幽深的鐵銹色。這不正是哥窯的典型特征“紫口鐵足”嗎?更為重要的是,在碗的表面,清楚地分布著細細的斷紋。
這會不會就是神秘的哥窯瓷器呢?
關于哥窯的斷紋,在龍泉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哥哥章生一最初所燒的青瓷并無斷紋,但卻十分暢銷。有一天,妒忌已久的弟弟為了出氣,趁哥哥不注意,將黏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哥哥用摻了黏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后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章生一欲哭無淚。待情緒平穩后,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得已間竟形成了哥窯獨具特色的“金絲鐵線”。
對于考古隊來說,他們有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對龍泉的斷紋瓷器進行最終的認定,找出它們與故宮瓷器之間的聯系。
但故宮瓷器不僅有著“紫口鐵足”和“金絲鐵線”兩大特征,而且釉色龐雜,除了粉青色,還有淡雅的灰白色和濃郁的米黃色等等。然而龍泉的繼紋瓷器不僅“金絲鐵線”的特征不明顯,而且釉色也僅有粉青色一種,可見它與故宮瓷器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甚至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瓷器。
這時,有專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難道故宮中那些奇特的瓷器不是哥窯?
50年后,已逾古稀之年的朱伯謙又有了新的疑問,他發現龍泉的哥窯居然與宋代的官窯瓷器十分相似。那么,龍泉哥窯會不會是宋代官窯的仿制品?若果真如此,文獻中所謂的哥窯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真正的答案到底在哪里?
謎底何時才能揭開?
正當人們對哥窯充滿疑惑之際,在遙遠的韓國近海,發生了一件考古學上的大事。
那是1976年的夏天,幾個出海打魚的韓國漁民偶然撈起一個古舊的木箱,在箱內他們發現了許多精致的中國瓷器。他們打撈出的瓷制香爐,表面居然裝飾著明顯的斷紋。
這會是價值連城的南宋哥窯嗎?
1976年10月,韓國的水下考古隊開始了他們引人注目的打撈工作。數天后,在起重機的轟鳴聲中,巨大的木質殘骸浮出水面。從沉船特征可以判斷,這是一條中國的古代商船。問題是,這條船來自中國何處?它又是哪個年代的?
令人失望的是,在打撈到的20000余件瓷器中,沒有一件裝飾著斷紋。研究發現,這些瓷器絕大部分帶有龍泉青瓷的特征,它們的產地應該就是浙江龍泉。同時種種跡象都表明,先前發現的斷紋瓷器也出自這條沉船。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它們同樣產自龍泉,這一切與文獻中對哥窯的記載不謀而合。剩下的唯一問題就是沉船的年代,如果是南宋,那么“哥窯出自南宋”的記載將被最終證實。然而潛水員不僅沒能找到南宋的證據,反而發現很多元代的錢幣。
難道布滿奇特斷紋的瓷器并非南宋制造,而是出自元代?
就在人們為哥窯是否產自元代而爭論不休時,人們在一個叫“上儼兒”的古代窯址中發現了兩件布滿繼紋的瓷盤,它們與故宮的瓷器非常相似。現場的發掘表明,窯址的年代也是元代,這是人們發現的又一個元代證據。如果它們就是傳說中的哥窯,那么是否可以得出“哥窯出自元代”的結論?如果確是如此,關于哥窯的所有歷史都將重新書寫。
巧合的是,陶瓷專家朱伯謙也找到了故宮瓷器出自元代的證據。“它的胎都比較厚,器型也比較笨重,這樣的瓷器與南宋的社會風格不符,應該是元代的風格。而且在宋代的墓葬和窯址中,也從未出土過一件這種瓷器。”
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李輝炳認為,人們關于故宮瓷器的所有爭論從一開始就出了差錯,故宮的斷紋瓷器甚至根本就與哥窯毫無關系。他認為問題出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人們在故宮中首次發現了這種奇特的瓷器。由于它們與文獻描述的哥窯十分接近,于是人們便認為它們就是“傳世哥窯”。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把它們當做“傳世哥窯”,顯然過于草率了。他認為,生產這種斷紋瓷器的工藝極其復雜,在當時恐怕只有皇宮里才能享用,因此它不可能是民間產品,而是專為皇宮燒制的官窯瓷器,而且就是南宋的“修內司”官窯瓷器。但由于“修內司”官窯的遺址迄今仍未找到,所以這種觀點仍然缺乏關鍵的證據。
有學者從美學的角度對這種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這種瓷器通身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斷紋,十分繁瑣,與宋代其他官窯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完全不同,很難想象南宋宮廷會欣賞這樣的裝飾。遺憾的是,這種觀點仍然只是一種推測,同樣缺乏具體的物證。
迄今,幾乎所有的推論都無法自圓其說。由于“哥窯出自南宋”的說法由來已久,僅僅依據文獻的只言片語和考古發掘的零星證據就做出最后的結論,無法令人信服。
盡管時至今日哥窯的身世之謎仍然撲朔迷離,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裝飾著金絲鐵線的奇特瓷器不僅在中國陶瓷史上有過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將一直擁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