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句話,延展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是適用的。比如,生活中從來不缺乏哲理,而是缺乏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著科學常識,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了,沒有被發現……因此,只要我們留意,就能從生活中發現美的事物,發現一些生活哲理,發現一些科學知識,一些生活小竅門……
發現,是一個過程。把這個發現的過程記錄下來,當然是一篇記敘文。發現,需要有人去“發現”,需要一個被發現的對象,需要發現那個現象背后的“真相”。總結起來,在這樣一篇記敘文里,必須有這樣一些要素:發現的人(一般是“我”而不是別人),發現的對象(你發現了什么?從現象到本質),發現的過程(開始、發展、結果)。
這樣說太抽象,我們還是以具體的例文來分析吧。
在吃早餐時,我把一個煮熟的雞蛋剝了殼,豎著放在一個玻璃瓶的瓶口,雞蛋有一小半沒入瓶中,我習慣地用手按壓著雞蛋。當雞蛋被我按進瓶里時,它卻碎成了幾塊。(從雞蛋不能被塞進玻璃瓶寫起。)這時,我突然想:能不能把這個雞蛋放進瓶子里而不損壞它呢?我向爸爸提出了這個問題,爸爸想了一會兒說:“應該沒問題。”(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發現”的對象。)
爸爸找出幾張廢紙揉成一團,用火柴將紙點燃后小心地丟進瓶里。(描寫過程。)爸爸對我說:“看好了,我要變魔術了!”他把一個剝了殼的雞蛋放在瓶口上,用手輕輕地按壓,只聽得“啪”的一聲,雞蛋完整地掉進了瓶子里。(過程描寫得流暢、緊湊而有趣,確實有“變魔術”的味道。把雞蛋完整地zDAF2h8lnT+nPAFLqj8ZRN8weK5HAMI36N10ZghhCec=放進瓶里,這個貌似不能成功的事,爸爸做成了。這個過程,是發現,但這樣的發現還僅僅是表面現象。)
我十分驚訝:“這里面有什么竅門呢?”(“竅門”,這才是要發現的本質。)爸爸說:“竅門是……”爸爸話還沒有說完,就被媽媽打斷了:“別急,等我做一個小實驗,你就能知道其中的竅門啦。”(爸爸剛要講出“竅門”,就被媽媽打斷了,這個情節安排得非常巧妙,使文章有了曲折起伏,行文變化有趣。“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鋪直敘往往就失去了文章的韻味。寫文章,也要講究高低起伏,有變化,有節奏感。作者這一筆安排得非常好。)
只見媽媽找來一只瓶口較小的玻璃瓶,又找來一個打火機和一張紙。在媽媽準備的空隙,我便問:“媽媽,你這是要做什么實驗啊?”媽媽回答道:“我要做的實驗是‘拔火罐’。至于你想知道謎底,看完我這個實驗,你一定會明白的。”(用這一個實驗來說明前一個實驗,兩個實驗原理一樣,但現象不一樣,這樣安排很巧妙,很生動。)媽媽準備完后挽起袖子,用打火機靠近了紙,然后dQK7Akfln5lhaa6LI5ig2KZhNwI885Cww+bgU/cVUHg=她一按打火機,紙“哧”地燃燒起來,老媽不慌不忙地把紙塞進了瓶子里。過了一會兒,瓶中的火苗滅了,老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玻璃瓶扣到了左手手臂上,過了一會兒,老媽把手旋轉,轉到了瓶子朝下的方向,瓶子居然沒有掉下來!這也太神奇了。(描寫現象。)媽媽又叫我試著把瓶子拔下來。我試了試,我這個“大力士”居然拔不下瓶子來。(這個實驗寫得一氣呵成。——之所以說這樣安排很巧妙,是因為,作者貌似是以第二個實驗說明第一個實驗,其實更是以兩個實驗來說明一個原理。兩個實驗讓人看到的現象截然不同,但它們的原理是一樣的。這樣,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從眾多的現象中探索到本質。)
媽媽見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樣子,笑著向我解釋:“當紙燃燒時,用掉了瓶子里的氧氣。氧氣用完后,火焰熄滅,瓶子外面的空氣壓力就大了,這樣扣在皮膚上的瓶子,就被牢牢地吸附在皮膚上,所以瓶子才不會掉下來。前面那個實驗,在推雞蛋的過程中,由于雞蛋把整個瓶口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氣不能進入瓶里來取代消耗掉的氧氣,于是瓶里的氣壓降低,雞蛋就被吸入瓶里。”(通過媽媽的話來揭示這兩個實驗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既是生動的解說,又是總結。整個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現象探索到事物本質的過程。)
這是一篇文章的中間部分。這部分在情節安排上非常巧妙。在這里,一起去“發現”的人物有三個:我、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既是實驗的表演者,又是“發現”的參與者;而“我”,既是提出問題的人,又是自始至終觀察整個實驗過程的人。為什么要安排三個人物呢?如果整個過程只有爸爸或者媽媽在做實驗表演,就會顯得單調。現在爸爸和媽媽輪流來做兩個不同的實驗,文章就生動有趣得多。另外,兩個實驗之間的關系,作者也安排得非常巧妙。從“現象——本質”這一發現的過程來說,這兩個實驗是并列的,而從文章的結構來說,第二個實驗是說明第一個實驗的,這兩個實驗又是遞進的關系。文章結構嚴謹,語言流暢,描寫生動,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