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只狼由于難得逮到附近的羊,決定要改變一下自己的模樣,好好學一下狐貍的伎倆。
這會兒,它穿上牧羊人的服裝,套上坎肩,找了根木棍作牧杖。為了裝得更像,它還沒忘記帶上牧羊人的笛子,并在帽子上寫上:“我是居約,是這群羊的放牧人。”它學著用前爪抓著牧杖,躡手躡腳地靠近了羊群。(很詳細地描寫狼怎樣偽裝成牧羊人,正是要襯托故事最后的結局。寫狼的偽裝,有點夸張,這也是寓言故事常用的手法。)真正的牧羊人居約則正躺在草地上小憩。他的狗、大多數羊和他的笛子都沒有發出一點聲音,好像都進入了夢鄉。
為了把一些羊趕到密林之中,偽裝的狼學著居約的聲音加上幾
聲吆喝。誰知這一下露了餡,
狼的嗥叫根本不像牧羊
人的聲音,大家
都被這丑陋
的聲音驚醒,人人喊c085564c55655c4b7d9abb3a987968fe4b886c7fa5427deae1938c313b1ce503打。可憐的狼被自己的裝束絆倒,只好束手就擒。(寫狼最后還是露餡了,并且自作自受,等著它的是束手就擒的命運。)
騙子總不會偽裝長久的,狼就是狼,真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點明寓言。)
這個寓言故事,就比《伊索寓言》要詳細生動了很多。后來的《列那狐的故事》,就更追求故事的曲折有趣,更注重塑造故事形象,已經接受了童話的寫法。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在揭示故事的寓意,所以它仍然是寓言而非童話。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極為豐富。中國的成語中,就有不少來自寓言,如大家熟悉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長”“刻舟求劍”,等等。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多散見于典籍中,其中以《莊子》《韓非子》《列子》為最多。我們也可以來看看: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
亦惑乎?
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劍”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這里就不翻譯了。這個故事簡潔得不能再簡潔了,求劍的結果人人皆知,故事都不用寫出來。“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一句話點明寓意:客觀條件變了,社會變了,環境變了,如果還用老眼光、舊觀念來看待、處理事情,自然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古今中外,寓言故事真是豐富多彩。我們可以歸納一下,它大致有以下這些特點:1.鮮明的教育性;2.強烈的諷喻性;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4.語言精練,極富表現力;
5.一般篇幅短小,結構緊湊;
6.常用手法為:比喻,夸張,
象征等手法。我們在學習寫
作的時候,也要注意從這些
方面展開,就能寫出很好的
寓言故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