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多次表示,推遲退休年齡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今年清華大學推出的養老改革方案,即延遲至65歲領取養老金,卻遭遇網友集體吐槽。這可看作對推遲退休年齡的一次民意集中大反應。退休問題關乎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退休年齡的調整是一項復雜的公共政策。那么,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延遲退休年齡究竟是否可行?如何科學地制定退休政策?
養老資金捉襟見肘
社保界業內人士介紹,我國公認的養老保險制度,于1951年頒布,規定100人以上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0歲。這個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退休制度,其實并不是為大多數人養老設計的,因為那時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就是50歲出頭,而且女性平均壽命低于男性。如今,中國大多數人都遠遠活過了退休年齡,而且女人的壽命早就超過了男人。如果退休年齡還堅持一直不動搖,不僅有違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也有性別歧視之嫌。
我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于1997年出臺,在此之前的退休職工雖然沒有為養老賬戶繳納過一分錢,但他們為建設新中國出過力、流過汗,為生活捱過苦,國家仍然將他們的養老金納入社會統籌。他們不得不花兒女輩繳納的養老錢,而且退休金還在逐年上漲,從最初數百元直到現在的2000元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養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雖然減少到14個,但收支缺口卻高于2010年,達到767億元。而個人賬戶空賬額繼2007年突破萬億元大關后,再次突破2萬億元。隨著未來青壯勞力的急劇下降,養老金入不敷出的局面會越來越嚴重。如果不延遲退休,不延遲領取養老金,多存錢,少領錢,拖延擠兌風險,養老金系統就會有崩盤的危險。
延遲退休將
“吃掉”600萬就業崗位
南京市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告訴記者,今年初,學校為了改善人才結構,計劃引進兩名博士畢業生。然而,當學校把用人計劃報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時,卻被卡了。原來,學校的人員編制已經飽和,必須等有教工退休或者人員調出空出編制后,方有進人指標。該校長說,如果將男女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那么學校至少5年無法進新教工。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假設我國平均退休年齡延長5年,每年可能會涉及上千萬人的就業問題。未來5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還將保持在年均700萬左右的高位,2013年已經被稱為“最難就業年”,一旦這種形勢持續數年,中國的就業壓力將前所未有。
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認為,如果延遲退休,那么,每年將吃掉600萬適齡就業人口的就業崗位。在我國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為了所謂的養老金缺口就貿然延遲退休年齡、犧牲年輕人就業崗位是得不償失的。有網民調侃,延遲退休,若干年后,中國會出現一個奇觀:年輕人無法就業,每天逛公園,老年人沒法退休,每天得上班,于是每天早晨的時候,老太婆就喊了:“孫子,你上午去公園遛鳥之前,先扶你爺爺去單位上班!”
南京一家交通運輸企業的負責人對于延遲退休算了一筆賬:企業每年為職工辦理五險一金花掉300多萬元,幾乎占職工工資的三分之一。職工每推遲一年退休,這筆費用企業就得多背一年。而且,交通運輸企業職工比較辛苦,一般職工過了50歲,很難有精力從事長途運輸工作,不少人就盼著能夠到法定退休年齡可以拿退休金,政策一旦調整,他們無疑將會遭受巨大打擊。
清華大學楊燕綏教授說,在西方發達國家,養老保險交滿30年后方可領取養老金。美國的退休年齡已提高到65歲至67歲,德國的退休年齡也將從65歲逐步過渡到67歲。日本、意大利等也都在提高退休年齡。不過,很多人激烈表達自己對這種比較的憤怒,認為誰要拿中國退休年齡和西方發達國家比,誰就是耍流氓。理由是中國百姓過啥日子,人家美國百姓過啥日子?發達國家用巨大的財政投入堆砌出來的高福利社會,是不是國內也想模仿呢?
有學者從法律的角度提出,延遲退休可能是對一代人的違約。制度和政策應該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尤其是這個政策涉及大的公眾利益時,應給公眾一個穩定的預期。什么年齡退休,什么時候能拿到養老金,是國家對國民的一種承諾和約定,不能輕易打破這樣的契約。不能以“延長退休年齡是國際慣例”作為打破契約的借口,發達國家延長退休年齡是經由法律程序和民主途徑與國民協商而訂立的契約,不能想當然和隨意地改變。即使因為空賬問題需要調整,也應經過民主決策,讓每個利益群體都參與到博弈中。
“廢除雙軌制才是首要任務”
很多人認為,與延遲退休相比,破除養老金雙軌制更迫切。
目前,中國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采用不同制度,其中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仍然沿用公共財政大包大攬的制度,而且養老保險替代率大大高于同期的企業職工。由于兩者待遇的巨大差別,被稱為養老“雙軌制”。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紀委原副書記劉錫榮曾說,中國公務員已達100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00萬人。另據統計,中國事業單位有3000多萬正式職工。按目前的政策,大約有4000萬人在職期間,不用交納養老保險金,而退休后拿到的養老金卻由財政劃撥(納稅人出錢),而且是交過養老保險金的企業退休職工的數倍。
自2005年起,國家連續六年七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但是,企業職工養老金“七連漲”仍然跑不贏公務員,而且差距也越來越大。“養老金雙軌制”問題越來越突出。
設想一下,假如取消目前不公平的養老雙軌制,將之變成一種全民平等參與的養老制度,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也按個人8%、單位20%的比例繳費,那么保守估計,約4000萬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按每人每年2.5萬元人民幣計算,每年將繳費2800多億元。
根據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的測算結果,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由此可見,靠延遲退休來解決巨額空賬難題屬于杯水車薪。而廢除雙軌制實現養老并軌所節省的資金相當于退休年齡延遲14年。
階梯式彈性退休
或是現實的選擇
廢除雙軌制,畢竟也不是一件說做就能做的事。回到是否延長退休年齡上:不延長退休年齡,將加重國家養老的壓力,而延長退休年齡,又會有加重年輕人的就業壓力等弊端,面對這一窘境,如何破解二難呢?
不少學者認為,實現階梯式的彈性退休制度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所謂階梯式彈性退休制,就是不簡單地一刀切,而是根據勞動者所從事的職業、工作性質和個人對工作的意愿不同,設定不同的退休年齡標準,讓大家在退休年齡上有選擇權。
階梯式彈性退休,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階梯式水價、階梯式電價。退休越早,養老金就越低。這種退休方式的優勢在于,在統籌使用當期社會養老保險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同時,更加尊重不同行業勞動者的行業差異,更具人性化。如在美國,最早62歲就能提前退休領養老金,但領到的養老金比65歲正常退休時少25%左右。反之,如果你65歲后繼續工作到70歲,到時你領到的退休金將比65歲退休時增加20%左右。
這樣一來,退休的主動權掌握在老百姓自己手里了。覺得自己身體好,還能干得動的,就晚點退休,今后拿更高的養老金;想早點享清福的,身體狀況不好或者有殘疾的,就早點退休,代價是退休金比別人的少。
實行階梯式彈性退休,還要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得給勞動者合理的補償或一定的激勵機制。按我國先行規定,養老保險繳費滿15年后,每增加1年,多發放居住地上年社會平均工資的1%,想讓參保人到65歲再領養老金,完全可以,但要利用經濟杠桿,讓他們得到更大的實惠。如男性在60歲以后繼續工作的,每增加1年,可多發放居住地上年社會平均工資的1.5%,甚至可以更高。老百姓會自己計算利弊得失,對他們有利的事,不用你擺事實講道理,許多人就會自發愿意延遲退休年齡。
不少網民呼吁,階梯式彈性退休在制度考量上要周全審慎,兼顧公平,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臺階圖”。因為他們擔心,一些領導、特權崗位上的白領,會借階梯式彈性退休之名賴著不肯退,對這些人而言,延長退休就是延長富貴。特別是有些已達退休年齡的領導,“老驥伏櫪”,志在干滿一屆又一屆,誓將權力的“牢底”坐穿,當然是越晚交出權杖越好。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建議:“試行彈性退休制,但對公務員與事業單位人員不允許延遲退休。如果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允許延遲退休,會造成政府冗員,也對事業單位年輕人成長不利。”
總之,最大化體現民意,遵循公正公平和公開的原則,針對不同就業類型設定最低退休年齡,并特別照顧基層體力勞動者、弱勢群體的利益,實現養老金早領早得益,晚領多得益,限制、規避賴著不肯退者,這才是養老制度設計的題中應有之義。
(據《民主與法制》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