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工這兩年突然火了。房屋強拆,臨時工干的;野蠻執法,臨時工干的;文件造假,臨時工干的……臨時工成為一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不過,這個群體如此密集地出現于公眾視野中,不能說明他們多么無惡不作與神通廣大,相反,這恰恰證明著他們權利的孱弱。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在缺乏公平與法治的環境中,掌握話語權的人,總能把責任都推到臨時工頭上,讓他們成為惡行的“替罪羊”。
城管、交通、治安等部門,是臨時工的集中地帶。有的地方其正式編制人員與臨時工的比例一般都在1:3左右,多數正式工一般從事著相對清閑的工作,而大量臨時工則被安排到臟、累、危的工作一線,幾乎不做任何培訓,就能入職。無論輔警、協管員,對外宣稱都不能參與執法,但在實際工作中,協管員抓小販,協警參與抓捕嫌疑人時有發生。或許,正是因為政府部門將執法權力這一公器私授給了臨時工,才導致了“臨時工執法”亂象橫生。在某種意義上,它會對公民的財產、人身等各種權利形成“合法侵害”。
公權部門不是不清楚這樣的狀況,可為什么他們依然執意讓臨時工參與執法呢?執法人力緊缺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大量使用臨時工,或許有關一些部門處理問題的智慧。仔細觀察這些部門,它們大多都是與公眾直接打交道的部門,問題處理起來往往很棘手。對這些部門而言,聘用臨時工便能做到收放自如:臨時工干得好,功勞是單位的,出了事又能給單位“頂雷”。臨時工的身份決定了他們只能去做那些難干又必須干、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不過很顯然,“臨時工執法”已經違背了權責對等的法治精神,“臨時工執法”引發的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也恰恰說明了這種執法現狀的不合理性。針對這種狀況,一些地方出臺了針對性的管理措施。
政府以行政、法治強力遏制臨時工執法亂象,或能一定程度改善暴力執法現狀,但要真正終結臨時工執法的歷史,恐怕仍需要審視類似編制、工作負荷等政府部門的用人機制問題。只有讓公共崗位隨時處于一種被實時監督、動態調整的狀態,或許才能真正讓職能部門回到認真履職的軌道,避免臨時工被當成炮灰。
不管是在政府部門濫權執法的臨時工,還是為企業賣力卻“同工不同酬”的臨時工,不公平的臨時工現象必須終結。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的存在也恰恰說明,不管是政府事業單位還是國企,仍大量存在著人浮于事的現象。
在這方面,公務員聘任制打開了一個良好的局面。至于那些大型國有單位、壟斷行業,則更需要從用人機制、法治保障等方面入手,真正打造出“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從業環境。即便出了事情,也是有事說事,該處罰誰就處罰誰,該誰承擔責任就誰承擔責任,而不是習慣性地尋找如臨時工一般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