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證,不過是一張薄薄的文件紙片。然而,就是這一紙簽證,往往折射了簽署國對申辦者所在國的政治經濟考量,甚至有時會變成一種外交工具。
菲日拒絕
對華免簽的潛臺詞
7月31日,菲律賓宣布從今年8月開始,來自151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可享受在菲停留30天免簽證的特權,“較之前準許的21天免簽證待遇更寬松”。不過,在這份30天免簽證待遇的名單上,中國大陸和臺灣并不位列其中。
菲官員表示,之所以沒有對中國大陸和臺灣免簽證的原因分別是:大陸人在菲非法居留者多,臺灣人來菲則多從事電信詐騙。
輿論推測,名單背后的“政治意味”其實很明顯:菲律賓近來仰仗受美國“保護”,在南海爭議問題上頻頻與中國大陸叫板;而自臺灣漁船今年5月遭菲律賓公務船射擊一事后,臺灣祭出對菲11項制裁,其中一萬多名菲律賓勞工受到牽連。
與菲律賓繞過中國推出免簽政策相似的,還有日本。今年7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被外界視為拉攏中國周邊國家形成對華制約。在安倍訪問前,日本政府從7月起放寬了針對東南亞五國的旅游簽證發放條件,其中,對泰國和馬來西亞的短期游客實施免簽,對菲律賓和越南游客新發放三年內可多次往返的有效簽證。
根據日本政府2013年版的《旅游白皮書》草案,對東南亞多國放寬旅游簽證政策亦屬日本“觀光立國”的戰略調整,赴日中國游客數量因釣魚島問題而大幅減少,所以日本正在研究擺脫對中國游客依賴的現狀。
英國人的偏見和顧慮
由于歐盟多國屬于“申根國”,申根簽證規定,申請人一旦獲得某個國家的簽證,即可在簽證有效期內在所有申根國家自由旅行。“非申根國”英國發現,中國游客為避免單獨辦理赴英的繁瑣手續,大多流失到了歐洲其他國家。
去年8月,反對對華放寬簽證的英國內務大臣語氣肯定地表示:“由于國家安全的原因,任何放寬對華簽證的建議,對于內政大臣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英國內政大臣口中的“國家安全”,主要指非法移民和當地治安問題。
一直游說政府放寬對華簽證的以英國企業為主,它們希望政府簡化中國游客的入境流程,為提升英國經濟助力。
今年5月,英國移民事務大臣馬克·哈珀向英國主要旅游和零售企業代表承諾,將采取措施改善對中國游客簽證服務。他說,對中國游客的簽證服務手續已經有很大改進,目前中國游客申請英國簽證的手續更加“快捷和容易”了。
美國校長們的聯名信
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表示,一個國家受到的簽證政策,表明了該國的國際信譽以及國民受到的信任待遇。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陶文釗眼中,國家之間的簽證政策,大多與國家之間的交往程度有關。“國家關系好,相互之間的簽證政策就會較為寬松。”他說,“一個國家受到的簽證待遇,必然與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有關。”
美國自“9·11”之后收緊了簽證政策,中國人赴美的簽證申請通過率迅速下降。“大概一年會有1/3的人遭到拒簽。”陶文釗介紹說,“但這一態勢很快引起了不少美國人的不安。一些美國校長聯名給國務院寫信,表示不能沒有中國留學生。”2006年年底,美國教育部長更親自率領美國12位大學校長訪華,專門招徠中國學生到美留學。次年年底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赴美留學的人數比上年增加了8.2%。
一紙簽證折射出的最“強硬”的政治含義,或許當屬對制裁國家或組織、個人的簽證政策了。
今年年初,歐盟外長會議作出決議,因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以及去年年底進行“彈道導彈實驗”,決定追加對朝鮮的制裁。其中包括,歐盟將禁止成員國向受制裁的朝鮮人發放簽證。
一旦進入申請國的制裁清單,即使是名人也無法“網開一面”。
今年7月,阿根廷足球巨星、國家隊前主教練迭戈·馬拉多納本想與小外孫前往美國迪士尼樂園游玩度假,雖然他早已被美國禁止入境,但他還是在迪拜向美國駐阿聯酋大使館遞交了簽證申請。
不過,馬拉多納再次遭拒,這顯然是一個“政治決定”。馬拉多納與美國的關系一直不好,他與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已故委內瑞拉領導人查韋斯等“美國敵人”的友好關系令他無法獲得美國簽證。
然而,國際政治的風云變幻和值得玩味之處亦在于它的靈活性。對此,簽證也有靈活的一面。
今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首次抵達華盛頓,對美進行國事訪問。依據緬甸政府近年來的變革姿態,美國去年9月特地解除了對吳登盛的簽證禁令,使其得以順利參加第67屆聯合國大會。隨后,美國又取消了對大部分緬甸官員的簽證禁令,被外界視為“爭取緬甸‘向西看’”的措施之一。
兩個多月后,美古關系也因一紙簽證政策釋放了更多的信息。美國國務院宣布,美方自8月1日起把針對古巴游客的非移民簽證有效期從目前的6個月延長到5年,以促進兩國民間交流。雖然美國仍然對古巴進行制裁,但簽證政策的些許松動卻向外界昭示:美古關系正繼續著緩和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