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情形,一些不正常的事,人們見得多了,慢慢地習慣了,時間一長便習以為常了。
習以為常之事,現實中還真不少,形式主義就是一例。
比如開會。開會是上情下達、部署工作的重要環節,必要的會議不可或缺。現在的問題在于,會議太多太濫,一些人天天泡在“會海”里,昨天到上級開會,今天參加同級單位的會,明天組織下級開會。機關的工作千頭萬緒,概括起來主要是兩件事:一是開會,二是準備開會。開會就是工作,開會就是落實,開會就是成績。
又比如點卯式考察。如今領導下基層考察,“微服私訪”已成為新聞。絕大多數領導下去,“兵馬未動,電話先行”,讓下面做好“演戲”準備。視察路線是預先安排的,視察點是預先擺設了“道具”的,座談人員是“專職”的,走一路演一路,看不到一點真實情況,聽不到一句真話。
又比如檢查評比。“滿天飛”的檢查評比也是近年來的一大特色,各級都喜歡以此作“抓手”,一本正經地走過場,熱火朝天地搞形式。評比方和受評方,“周瑜打黃蓋”,兩情相悅。
凡此種種,形式無所不在,巨大的公共資源被形式耗費掉了,權力公信和政府形象被形式抹黑了。
對于形式主義,我們曾經悲傷、曾經憤怒、曾經不恥為伍、曾經發出詰問,又無奈地隨之裹挾著東奔西走。時間一長,各種形式不再如開始時那樣刺激我們的神經,撞擊我們的心弦。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變得習慣、淡然,繼而視若無睹,隨波逐流,有時還參與其中。
這是一種嚴重的“審丑疲勞癥”,即丑的東西天天看、反復看之后,沒感覺了。本來應當警醒的東西,卻由于多次接觸變麻木了,對形式主義有了妥協和適應性。
見怪不怪是習以為常的近義詞,前一個“怪”指怪事怪現象,后一個“怪”指責怪。當怪事怪現象無人責怪,還有人推波助瀾時,就是一個危險信號!
“初級階段”的形式主義如同“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大家都很警惕,其危害有限。習以為常的形式主義,人們司空見慣,老鼠過街無人喊打,形式主義越來越多、越來越吃香,這時候就會害死人,還會害死單位、害死國家。
(呂麗妮、薛鋼薦自2013年9月17日《雜文報》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