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抗日戰爭,是在長達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與幅員130余萬平方公里的敵后戰場進行的。兩個戰場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才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
正面戰場大型會戰有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會戰、徐州會戰等22次,此外,還有遠征軍兩次赴緬甸作戰等。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對敵后戰場的建立、發展起到了支援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協同作戰,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意志、必勝信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國際社會刮目相看,更為結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敗法西斯陣營奠定了基礎。
中國共產黨及中共領導人,對正面戰場壯烈殉國的高級將領,都曾給予高度評價。新中國建立后,相繼追認一大批正面戰場殉國的將領為革命烈士。從本期開始,本刊將介紹一些在抗日正面戰場殉國的高級將領,作為對以他們為代表的在抗戰中壯烈犧牲的民族英雄的追思和緬懷。
“馬革裹尸還,是男兒得意收場;可憐母歿半年,瞑目尚多身后事。鵑聲啼血盡,痛夫子抬魂不返;最苦孤生匝月,傷心猶剩未亡人”。這幅挽聯,寫于1937年8月15日,是一位妻子給陣亡丈夫的泣血之作。
文中“馬革裹尸還”的英雄,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264旅少將旅長黃梅興。之前一天,即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爆發次日,他率部奮勇殺敵,身中日軍炸彈,血染上海八字橋。
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戰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這位黃梅興將軍,是淞滬會戰中我方第一位陣亡的高級將領。
70多年過去了,如今細讀挽聯,其中贊揚了將軍為國捐軀的榮耀,又訴說了烈士身后家庭的凄苦處境,慷慨激昂,哀楚動人。
黃梅興陣亡后,上海各界深表哀悼。國民政府在南京中國殯儀館設靈堂悼念,追授黃梅興為陸軍中將。
次年3月12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各界舉行悼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大會上發表演說,高度評價黃梅興等抗日烈士是“全國人民崇高偉大的模范”。
1957年,廣東省平遠縣人民政府在縣城新建烈士陵園,黃梅興將軍的名字勒刻在紀念碑上。民政部追認黃梅興為革命烈士。
從教員到黃埔名將
黃梅興,字敬中,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鎮坳上村人。
高小畢業后,因成績優異,黃梅興于1907年秋考入縣立平遠中學初中部就讀。最終,因為家貧,他只讀了兩年便輟學。后被族人推薦到母校富有小學當教員。
黃梅興邊教書邊學習,并且關心著外面的世界。1921年,黃梅興辭去小學教員職業,赴廣州的憲兵學校讀書。一年之后,他投奔粵軍第一師,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這段時間,他曾任廣東憲兵司令部第一隊司務長,廣東討賊軍第1師第3團上士。
1924年,也就是民國13年5月,孫中山為建立革命武裝,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由粵軍第1師第3團團長鄧演達保薦,黃梅興投考該校,入第一期第四隊學習,接受軍事訓練。1925年2月和10月,黃梅興參加了黃埔軍校學生軍兩次東征,無役不與,于興寧合水之役,消滅敵軍,建立殊勛。很快調升第14師40團3營營長。東征戰事結束后駐防梅縣。此間,他與家中的童養媳賴伴梅結婚。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黃梅興率全營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部隊到達江西樂化車站,與敵孫傳芳部勁旅孟昭月部作戰,黃梅興奮勇異常,身負槍傷,入后方醫院治療。傷愈后,奉令招募新兵,任六團長。1927年春,任學兵大隊長。同年冬,調任第四軍暫編第二師副官長,兼汕頭達濠鹽場知事。
1928年,北伐軍到達山東省境內后,黃梅興又奉命調任國軍總司令部征募處第二區主任,駐蘇皖邊境征募。10月,調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七期學生中隊長。1930年9月,國民政府警衛團擴充成旅,黃梅興調兼該旅第6團團長。
“馬革裹尸還”
1931年1月,黃梅興任陸軍88師264旅528團團長。這一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至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發動進攻,上海 “一二八”之役爆發。黃梅興率部配合蔡廷鍇所部十九路軍、黃長治部第五軍與日軍作戰,勇猛異常,與日軍于廟行血戰月余,使得日軍無法進雷池一步,被敵人稱為“黃老虎”。待戰事結束,黃梅興以功擢升為264旅旅長,駐防鄂西。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全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爆發。國民黨政府在廬山開了一次高級軍事會議,黃梅興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后不久,黃梅興于8月11日奉國民黨政府命令,率旅從鎮江開往上海江灣大場一帶駐防,并立即部署兵力,加固工事,以御日寇侵襲。
8月13日上午,日軍在淞滬啟釁,從虹口用大炮發起進攻,一批批陸戰隊從天通庵、橫浜橋跨越淞滬鐵路沖到寶山路。
黃梅興旅和日軍幾年前就有交手,這次再次在虹口戰場交火,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日軍采取全新戰術,炮擊之后,從航空母艦上下來大批部隊,蜂擁登陸。黃梅興部設伏多時,迎頭痛擊,很快將日軍擊潰。
黃梅興率軍乘勝追擊,連續攻破敵人10多個碉堡。面對勢如破竹的中國軍隊,日軍改用裝甲車開路,企圖從側翼向黃梅興旅部包抄。黃梅興立即從大場調部隊增援狙擊敵人。戰斗異常激烈,雙方為了一個陣地、一個碉堡,反復爭奪,傷亡慘重。日軍以民房、路障作掩護,頑強抵抗,還是無法阻擋黃梅興旅的沖擊。最后只好撤退,留下許多尸體。黃梅興指揮部隊陸續攻占日軍據守的陣地。
第二天也就是8月14日拂曉,我空軍轟炸日軍司令部,敵軍用高射炮向我空軍還擊。同時,日軍還以密集炮火再次向我陣地轟擊,并使用了燒夷彈,致使許多民房起火。面對強敵,黃梅興鎮定自如,沉著應戰。
戰斗持續到14日下午,敵人炮彈擊中持志大學黃梅興旅部,房屋中彈著火,多座房舍被擊毀,不少人員傷亡。這時,參謀長請黃梅興趕快轉移到掩體部暫時躲避。黃梅興卻堅持要在前線指揮戰斗,以激發士氣。下午6時,黃梅興觀察到敵人薄弱的一個據點也是最后一個堡壘一一愛國女子大學,他立刻親自帶領部下30多人沖鋒。這時,日軍從航空母艦起飛上百架戰機,輪番俯沖向我軍掃射轟炸。當黃梅興率部沖到八字橋時,不幸身中炸彈,壯烈殉國,時年41歲。一同犧牲的,還有旅部參謀主任鄧洸中校及通訊排官兵30余人。
黃梅興殉國后,其結發妻子賴伴梅親赴上海處理后事。后來流傳甚廣的那副挽聯,字字是血,催人淚下。據賴伴梅說,挽聯由黃夢皋代擬。黃夢皋與黃梅興同村,當時在國民黨中央黨部任職,熟悉黃梅興家境。因此,所擬對聯情真意切,而且蘊含了豐富的信息量。
其一,是關于“母歿半年”。黃梅興的母親于1937年2月6日辭世,在家停喪半年,擇定安葬日期為8月24日。但是,最令人痛心的是,母親安葬的日期未到,黃梅興本人卻已為國捐軀。這就是“暝目尚多身后事”所包含的內容。
其二,是所謂“孤生匝月”。“孤”,即賴伴梅所生之子月生。黃梅興犧牲時,月生才出世27天。所謂“匝月”,是取其整數而言。賴伴梅曾回憶:她于當年年底抱月生回到家鄉平遠,因舟車勞頓,孩子在路上染疾,于大年初二不幸夭亡。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而淞滬會戰是中國政府決心抗戰的第一仗。1938年11月11日,上海市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上海淪陷。至此,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落下帷幕。中國堅持抗擊日寇達到百日之久,使得世界各國對于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
淞滬會戰的意義更在于,其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言,并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黃梅興作為淞滬會戰中最早為國捐驅的將領,被后人稱為“抗戰中重振民族之魂第一人”。
責任編輯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