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到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大都要裹粽子,吃粽子;南方沿江河處的許多地方,還要將粽子投入水波之中。那么,端午節為什么要裹粽子、吃粽子呢?
目前最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祭祀屈原。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就記載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后,人們用竹筒裝米在每年的這一天投入江中祭奠他。該書還說,東漢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叫區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稱是屈原的讀書人。這人對區曲講:“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龍所竊取,你們如果再祭我,應用楝葉塞住竹筒口,用彩絲纏好。因為楝葉和彩絲是蛟龍害怕的兩樣東西。”區曲聽了,告訴了大家,人們便照著辦了。所以《續齊諧記》說,以后“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對此,陸永品在《論莊、騷并稱的文化現象》一文里分析說,端午節吃粽子,并投入水中,祭祀屈原的習俗,兩千多年來,已經成為中國人民普遍的紀念屈原的文化思想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文化現象。正由于此種原因,制作粽子的文化活動,愈加精細。《歲時雜記》等記載,兩晉南北朝時,食粽習俗已很盛行,粽子的品種甚多,有角粽、茭粽、錐粽、筒粽、九子粽、秤錘粽等。唐宋時代更有所發展,花樣不斷翻新,既可食用,又可祭祀,也可用作禮品相贈,如著名的楊梅粽。明清時代,粽子注重內餡的變化。而近代以來,又以浙江嘉興粽子最負盛名。而作為屈原故鄉的楚地人民,對屈原的感情,則更為親切;對屈原的悼念深情,可謂千載未歇!蘇軾《屈原塔》詩即云: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此情此景,真乃感人至深矣!
kwqDiP/teG7i7v7kjuNmFA==不過,對于端午裹粽子為紀念屈原說,也有不少人曾予以懷疑和反對。如近人黃石在《端午禮俗史》中就提出,這種說法只能作為“茶余酒后談資,據作考證則大謬”。事實上,粽子作為一種食品,本是適應我國南方生活環境的產物。在東漢時,只不過是一種普通食品。正如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所說:“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嘗之。”現在民間還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柜”、“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諺語,這說明吃粽子是時序實實在在轉入夏季的標志。在酷暑季節到來之際,品嘗色香味俱佳的粽子,能起到清熱降火、舒適胃腸的作用。針對應劭在《風俗通義》就端午食粽習俗所言,今人姜俊俊在《社會風俗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里指出說,應劭生活的年代(東漢),要比吳均早得多,但他只字未提屈原投江事。與吳均差不多同時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也說:“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粽。”宗懔這里講荊楚地區吃粽子之俗,既非為紀念屈原,也與水中蛟龍無涉,就是同五月五日端午也沒有什么關系。可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那種“端午節裹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的說法,并不可靠。不過,姜俊俊也承認,不論粽子的起源如何,流行于民間的這種傳說,畢竟表達了人民對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愛戴和懷念,因而也樂意為廣大人民所接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