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民間過端午節,有系五彩絲習俗。這五彩絲是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組合而成的細索,民間又稱“花花繩”。
關于端午節何以要系花花繩的問題,在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里,似解釋為同屈原投江有關。其書原文說: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所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尤所憚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以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其實端午節系花花繩的習俗,在早于吳均《續齊諧記》的司馬彪(西晉)的《續漢書》之《禮儀志》里即有記載。但司馬彪并未說是紀念屈原,而是講漢代“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事物原始》認為五色印就是后來的五色彩繒,也源于漢制。漢代的桃印長6寸,寬3寸,五色書文,懸于門上。這與后世的懸符辟邪也頗相似。漢代盛行陰陽五行之說,五色之中,黃代表中央,其余四色,代表四方。五方、五色都具有神秘色彩。這種五色彩絲或朱索,不管是“為蛟龍所憚”還是“以難止惡氣”,都具有厭禳、驅邪、避瘟之意。因此系花花繩的習俗同懸白艾、菖蒲、飲雄黃酒還有些不同,它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心理上或信仰上的需要。
烏丙安先生在《民俗學叢話》中曾將五色絲于節日里的多種用意和流傳形式作了一個歸納,計有:
一、兒童多有系脖項、手腕、足頸的,通稱長命縷、續命縷或健索、百歲索;
二、系手臂上,遼代稱之為合歡結;
三、彩絲垂金錫象錢鎖的,又稱端午索;
四、彩絲扎做人形簪發髻上,遼代稱長命縷;
五、帝王系彩絲,賜臣僚彩絲,都稱做長壽縷;
六、用彩絲纏紙帛折菱角方,然后綴于胸前;
七、用彩絲纏粽子,相互饋贈;
八、用彩絲纏粽,龍舟競渡將近黃昏時,投入江中。
這八種形式的前六種,被稱作長命、長壽、續命、百歲、合歡、健等,與辟兵鬼、降病瘟的厭勝作用不大貼切,它是從正面祝福祝壽的。至于七、八兩種形式,則顯然和《續齊諧記》中的屈原傳說有關:用五色絲纏粽投江,是按照傳說發展下來的祭儀;用五色絲纏粽饋贈,同時又有互相祝賀節日的吉意。對幼兒系五色索于脖項等,有的地方也說是為屈原縛蛟龍的意思。
由此看來,端午節系花花繩的習俗,也是全民性節日在世代傳承中的復合性內容的一種突出反映。這種復合性內容,可以滿足各方面、各階層的種種需求。落實到端午系花花繩,它可以滿足上層社會以及宮廷與民間的需求,又融了祝壽祝福的意義與祭屈驅蛟龍的傳說。所以,烏丙安先生指出:這正是“我國廣大農村即使根本不曉得屈原其人其事,也照例系五色絲度過端午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