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過去的日子

2013-12-29 00:00:00葉龍虎
文學港 2013年3期

老底子,隨便走進哪一戶農家的灶跟間,必定是灶頭桌貼著一臺土灶,桌底下放一只“貓食碗”,灶火膛前有一條“灶里矮凳”,凳外是一只火缸,里半邊靠墻戤著幾捆柴草。事關民生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頭一件就是柴。柴即柴禾,泛指可做燃料用的灌木、雜草等,是燃料的統稱,它曾長期困惑著農民,尤其在人民公社時期。那時,就數平原的農民最苦,既沒有城鎮居民那樣有煤球、煤餅供應,又不像山區農民有山上的灌木、雜草、柴爿可以利用,相信很多家庭都曾經為一日三餐發過愁。特別遇到陰雨連綿的黃梅天,真是燒一餐愁一餐。經常能聽到“雨再下不停,我家要‘煤(燒)腳骨’了”這樣的話。

為了解決燃料問題,農民也算動足了腦筋。柴草能省則省,三餐飯改成燒兩餐,晚飯燒好后將灶火膛中尚有火星的灰鏟進火缸里,利用余熱來燉第二天的早飯——粥。凡是有稈子的莊稼,秸稈曬干了充當燃料,如麥秸、豆秸、棉花秸、高粱稈等,都是上好的燃料。江南稻區水稻收割后的稻草,是農家的當家燃料,農民將它視同寶貝。中午,生產隊收工以后,餓著肚子、冒著烈日,從水田里將上午剛割的濕稻草背到河塘墩去曬,經常為了搶一塊曬稻草的場地、或者曬的稻草分不清屬于誰時,相鄰的社員會吵得不可開交。這樣的場面,仿佛還在眼前。

有一年,不知是誰突然發現掘河時堆在河塘上的“灰夾泥”有點像煤炭,有人查資料說它叫“泥炭”,是炭化程度最低的煤。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搬回家去,居然也能點火做飯。于是,很多地方打起了挖掘灰夾泥的主意。一時間,家家戶戶改造灶具、添置風箱,村中所有能堆、能曬的場地,都堆滿或曬滿了褐色的泥土。一下雨,到處流淌著褐色的泥漿。到了燒飯辰光,家家戶戶彌漫著灰夾泥燃燒時的氣味,難聞極了。據說,江南的灰夾泥,有人還搖船打車賣到了大上海,城里人將灰夾泥與煤粉混合起來做成煤球,以彌補燃料的不足。但是,掘過灰夾泥的田輕則減產,重則導致今后無法種植。據方志研究者趙偉倫先生編撰《羅江志》時的調查,掘灰夾泥始于1959年5月15日,僅當年余姚縣羅江公社的涇浦兩岸,就毀掉耕田600多畝。更何況,灰夾泥也不是每個地方的地下都會有的。當人們認識到用灰夾泥替代燃料得不償失以后,又有人發明利用牲畜的糞便、腐爛的莊稼藤蔓等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發酵,產生的沼氣可作為燒飯的可燃氣體。但是最終也放棄了,因為有機物資源極其有限,無法持久使用。

相比之下,“摟柴末”算是補充柴草不足的最有效、也最持久的辦法了。當時,每逢生產隊不出工的秋冬落葉時節,路上經常會出現挑著土笥、背著“拉曬耙”的隊伍,三五成群,稀稀拉拉,多是婦女、孩子。柴末就是落葉,它干燥,摟來不用曬就能燃燒,還可以生火缸、烘屎衲。只是那時候的山不像現在那么茂盛,因為斫柴,那些山像被剃頭師傅的刮刀刮過一樣,光禿禿的,加上摟的人多,要摟到柴末也很不容易。當然,只要肯花工夫,到深山冷岙也許會碰到好運氣,沒人到過的松樹林,不一會就能摟滿一擔。柴末中最好的要算松毛絲和柴殼箁(松籽殼)了,用它們當柴火,塞進灶膛,松油“吱吱吱”直響,火焰特別旺。已經燒成灰了,用“火叉”一撥,又“哄哄哄”地躥出紅紅的火焰來。

摟柴末的主要工具是“拉曬耙”,竹竿做的,長約2m,粗的一端均勻地劈成五瓣,每瓣深約30cm,頭部通過烘烤拗彎,浸入冷水定型,然后每瓣之間用篾爿固定好。做好的拉曬耙,像一只伸直的手臂、攤著手掌、又曲著五指。拉曬耙在河塘摟草絨還好,上山摟柴末時,常常因為遭到石塊或枯樹根的磕碰,容易折斷爪子。于是,有人干脆用小鐵耙替代拉曬耙。我在企業工作時,曾托一位電工師傅焊過一只鋼筋做的拉曬耙,五根10cm長的6mm鋼筋,一頭拗點彎,一頭焊在一根20cm長的8mm鋼筋上,配上一根木柄,像是《西游記》中豬八戒的釘耙。妻子說,鋼筋拉曬耙比竹竿拉曬耙好使多了,很容易將落葉和枯枝摟攏。

時至今日,在天然氣、煤氣等現代燃料普及的情況下,連山里人都用上了煤氣灶。不用強調“封山育林”,大山已經茂密得鉆不進人了。沒有人斫柴,更沒人會去摟柴末。為柴發愁的陳年舊事一去不復返了。

米是糧食的主要品種之一,開門七件事中的第二件。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沒有糧食,人類就無法生存。1959年至1961年長達三年的大災難,說到底是缺糧造成的大饑荒。那場災難,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共餓死1000多萬人(也有說是4000萬至7000萬),可見糧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造成那場災難的原因很多,糧食征購過頭以及所謂“大仁政、小仁政”論調,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正處于大躍進的浪潮之中,各級領導頭腦發熱,浮夸風、瞎指揮劣跡累累,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虛報產量,媒體也在這中間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句至今仍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話,就是出自當年的《人民日報》社論。輿論導向對那場政策性的大災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時,我還是一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餓肚子的情景記憶猶新。一天放學,路過“飲食商店”門口(當時公社所在地都有飲食商店,相當于如今的飯店),里邊飄出一股米飯剛蒸熟時的香氣,我的雙腳像被釘子釘在了石板上,那飯香的誘惑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要知道,當時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吃上米飯了,平時都是酒糟粥、番薯湯,薄得湯水似的米粥算是最好的主食。當年,我的定糧是六兩一天。為了能吃一頓米飯,我曾經實施過自己的計劃,每天將父母交給我的當天的飯票省下一兩,吃一些野菜或草根充饑。等湊足一斤飯票,找食堂會計阿祥伯換來一斤大米,讓父親煮熟給我解饞。

“不要阿舅盛,我要外婆盛”。即使到了六十年代后期,糧食形勢已經開始緩和,但仍不能保證頓頓能吃上米飯。有米飯也是一人一碗,沒吃飽也不能再盛了,所以會有這樣的話。因為九歲的外甥知道,比他大不了幾歲的舅舅盛飯是淺淺的,不會對外甥有額外的照顧,而外婆會給外孫盛得滿一點。那時候,子女多的家庭,吃飯前都公平地盛好,由母親分給每一個孩子。掉到地下的飯粒,會伸出很多小手搶著去撿,嚷著“這是我掉下的飯粒”。我還記得,一個沒有雙腳又沒有手指的殘疾人,從羅江一路要飯爬到了我們村。那天,他早早地躺在了村北香火堂的草堆里,說要不到飯早點睡了。看他可憐的樣子,我將自己分到的晚飯——一碗菜飯湯倒給了他,而自己卻餓了一頓。我市民俗文化研究者趙偉倫先生也告訴過我,那時候,他家半升米要煮一鑊粥,每人分到一碗,喝好了幾乎不用洗碗,碗盞早被舌頭舔得精光。有一次,他父親正要喝粥之際,耳邊忽然響起了微弱的聲音:“趙先生,這碗粥您給我喝吧?”抬頭一看,原來是昔日的米行老板,一副落魄的樣子,只得將粥遞了過去。從此后,父親再也不敢在店堂的柜臺上喝粥了。

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對家里的米缸特別關心,幾乎天天要去揭米缸蓋,看看里面的大米還剩下多少。母親說,今天去淘兩升米來,那晚上肯定要摻著番薯或馬鈴薯煮飯了。記憶中的飯香,最香的莫過于每年夏收之后的第一頓新米飯。用剛剛曬燥的早稻草作燃料,鐵鑊里的新米飯會透出一股濃烈的清香,那香氣會隨著炊煙飄得很遠。在田間勞動的孩子,當知道了這天中午有新米飯后,就不停地抬頭望著遠處的鐵路,盼望著早一點響起火車的汽笛聲。因為,只有等火車停靠到葉家站了,生產隊才會收工。實事求是地說,像這樣的新米飯,而且是不摻冷飯娘的凈光米飯,一年之中也就是這樣唯一的一頓。當然,燒好的新米飯,先要供奉灶君菩薩,讓他老人家保佑農民風調雨順,每年都能吃上一頓香噴噴的新米飯。

七十年代初期,十八歲的我應征入伍了。這時候,南方的農村已經不餓肚子了,但做飯時還得摻番薯之類,到部隊一下子有米飯吃,感到十分幸福。但北方仍然吃不飽,一個北方的新兵在早飯時搶著盛稀飯,使勁鉆進人群,一低頭,頭上的棉帽就掉進了滾燙的粥桶,撈出來足足有幾斤重。我問他干嗎那么急?他說,餓怕了,我怕搶不到稀飯吃呢。有一年,部隊野營拉練,一次吃晚飯時,看到駐地有一個孩子端著一碗煮熟的、一根根兩頭帶點黑的番薯干,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我們的飯碗。我走過去問他,他說一直是番薯干當飯的,很久沒吃過米飯了。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童年,于是告訴孩子:“與你換吧,我喜歡吃番薯干。”他一聽開心極了。那一碗帶一點苦澀味的番薯干,我至今沒能忘記。

直到今天,我還是常常在想,如今城市里有“市花”,如果哪一天農村也評選“鄉花、村花”了,我一定推薦稻花。“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上闋。在清風吹拂的深夜,明亮的月光下,因為詞人的路過驚醒了正在棲息的鳥鵲,蟬兒也隨著鳴唱起來。突然,河對岸那畈正吐穗揚花的水稻田里,響起了一片蛙聲,好像要告訴夜半路過的客人,今年豐收啦。這是多美好的意境!是啊,有稻花香才有米飯香,這是田園之中讓人感到最溫馨、最幸福、最踏實的香氣。

筆者的家鄉自古出產稻谷。水稻以紫云英作為綠肥,所以,只要春回大地,田野上綠浪滾滾。在鋪天蓋地的紫云英中,間或也有油菜花在燦爛盛開。直到今天,我閉上眼睛,腦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勾勒出當年那片耀眼的金黃色:一望無際的紫云英,像是浩渺的大海,紫云英中鑲嵌著一塊塊的油菜花,像是大海上的一個個金色的小島,當紫云英開出紫紅色的小花,大地紅黃綠相間,如同錦繡一般。

家鄉種的油菜是冬油菜,一種江南農村最常見的油料作物。與花生集中在山東、大豆集中在松花江流域、芝麻分布在河南一帶一樣,冬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雖然,家鄉的土壤是很適合冬油菜生長的,但在計劃經濟年代,提倡“以糧為綱”,生產隊沒有種植的自主權,只能在公社的批準范圍內適量種一點油菜。那時候,糧油都是統購統銷物資,老百姓對糧油的需求都有定量標準。城鎮居民按人頭每季度發四兩半油票,農民種植油菜自然也要受到限制。

一年一度的敲菜籽是農村最熱鬧的時候。社員們背著稻桶,拿著洗衣槌到已經拔起曬干的菜籽田,敲打聲、嬉鬧聲此起彼伏,米篩下烏溜溜、沉甸甸的菜籽,是農民一年用油的希望。等分到菜籽去榨油,那就更興奮了,大人在前面挑著菜籽,孩子們拎著盛油的鉛桶等容器跟在后面,作坊中那股聞也聞不夠的油香召喚著他們。加工成菜油以后,還把副產品——菜餅都掃進了畚斗帶回家。菜餅可是壅馬鈴薯最好的肥料。

炒菜放油,如今來說是十分平常的事。但是,把時光倒撥到半個世紀之前,炒菜放油簡直是一種奢望。即使家里來客人炒菜,也是用浸在油碗中的油布抹一下鑊算是放過油了。日常都是飯鑊里放一只羹架,熯一些山芋艿、馬鈴薯、雪里蕻咸齏、干菜之類的和飯。網友森花告訴筆者:“那時家里熯雪里蕻咸齏,中間扒一個洞,倒幾滴菜油上去,出飯鑊后再拌開。弟弟落手快,經常沒等老爸拌開,就搶著夾起一筷有油的咸齏,沒被老爸少吃腦子棒。”記得隔壁簟匠師傅的孩子,拿著“紅毛瓶”(玻璃瓶)上街買油,回來的路上不小心摔跤了,瓶子摔破了,就嚇得不敢回家。其實也難怪他媽要打他,摔破了油瓶是大事,不僅當時很稀缺的紅毛瓶沒了,更要緊的是之后的一個月里,家里甭想再聞到油香了。

因為素菜少油,又沒有葷菜,肚子里缺少油水,所以肚子老是感到吃不飽。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買任何東西都得憑票供應,連吃飯也是“忙時吃干,閑時吃稀,不忙不閑時半干半稀”。三年困難時期過去后,我們也還是早上吃稀,中午吃干,晚上吃雜。搭配著粗糧、雜糧,才算勉強填飽肚子。現在我們買豬肉,不但隨時都可以去買,而且大都愿意買瘦肉,那時候,逢年過節才發幾斤肉票,大家都喜歡買豬的板油、網油,真要買肉也只買肥肉。買來的板油、網油先炸油,聞著滿屋子油香的豬油渣,小孩子自然是饞得不得了。

新熬的豬油盛進小端甑,上面蓋上一只小盆子,冷卻后成了奶白色的固體。平時炒菜、沖湯,大都使用這種豬油,當然也得省著用。青菜年糕湯燒好后放上一些豬油,別說有多香了。每天早上,盛一碗粥,用筷挑一點豬油,然后放一點鹽或醬油,攪拌一下就是一頓美味的早餐。我的兩個女兒,小時候吃的就是豬油和鹽攪拌的泡飯。后來條件稍好一點了,偶爾也買一瓶“小車麻油”,用醬油、麻油拌飯是女兒最愛吃的。我相信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之前出生的人,大多都是這樣過來的。

在東南亞旅游時,一位馬來西亞的導游告訴我們,他爺爺奶奶是福建人,年輕時隨當時“淘金”的人流飄洋過海到南洋淘金,年復一年做著他們的淘金夢,大多都客死他鄉。爺爺臨去世要奶奶有生之年好歹也要回家看看。終于等到祖國改革開放,年邁的奶奶回到了闊別五六十年的家鄉。聽說家鄉缺油,她當時帶了很多熬好的豬油,鄉親們每家都分到一大碗,那一天真比過年還熱鬧。她奶奶回馬來西亞以后告訴家人,家鄉比她二十年代離家時似乎更窮。是的,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陸還很貧困,如果她老人家到今天還健在,她肯定不想再回馬來西亞了。

八十年代初,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農民有了種植的自由。從這時候起,農民再不用擔心糧油的定量標準了。我朋友趙偉倫先生告訴我,有一年,他與母親在樓窗口盤點剛發下來的兩個季度的油票,一陣風將油票吹走了,連忙奔下樓已經不見蹤影,為此他家整整半年沒能吃到一點菜油。1985年的春節之前,獲悉每本購糧證能買十斤菜油,他興奮得一夜沒睡好,第二天一早就去糧站買油,十瓶油全部用紙和尼龍薄膜兩層封口,像寶貝似的藏到房間里。卻不料,春節一過,雖然每人每季度還發四兩半油票,但議價油已經放開供應了,只不過前者是0.76元一斤,后者是1.00元一斤。1985年是值得記住的一年,就是從這一年起我們不再缺油。

今天,葵花仁油、花生油、大豆油、橄欖油、山茶籽油、芝麻油、菜油、玉米油應有盡有,制油方式不再是單純的壓榨油,還有浸出油、調合油等等,吃油憑票時代終于過去了。

開門七件事中,鹽排第四,但它遠比排老三的油重要。無油味寡,若無鹽則無味,即便山珍海味,也是難以下咽。《調疾飲食辨》曰:“酸甘辛苦可有可無,咸則日用所不缺。酸甘辛苦自成味,咸則能滋五味。”所以,鹽是百味之祖,是最基本的調味品。

有人認為,無鹽飲食有益于健康。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只有當心臟或腎功能衰竭、患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時,鹽才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而對于健康人、尤其是從事重體力勞動等出汗頻繁的人來說,飲食中必須要有足夠的鹽分。農家的一日三餐是離不開鹽的,下飯的多是咸齏、腌蘿卜、咸鴨蛋、臭冬瓜之類。逢年過節的餐桌上,也常見咸魚、咸肉、魚鲞、嗆蟹、烤蝦之類的咸和飯。據科學研究,鹽是人體細胞內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體新陳代謝關系密切。對維持人體酸堿度的平衡,保證細胞適應生長,促進血液循環、心臟跳動和肌肉活動,保證人體水分對常溫的調節和平衡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記得,過去農村的夏收夏種時節,家家戶戶的開水缸里都會放一把鹽,讓收工回來的人先喝一碗鹽湯,以補充在汗水中流失的鹽分。俗話說,“一咸三分味,好吃離不開鹽”、“三天勿吃咸齏湯,腳骨就會酸汪汪”,“咸下飯”能夠增強體力和食欲。換句話說,農民不吃鹽是沒有力氣干活的。

筆者的小時候正是三年困難時期,曾長時期以鹽為主菜。食堂里買回來的粥,直接蘸著幾粒鹽下肚。很多小朋友從衛生院垃圾堆撿來“盤尼西林”空瓶,在河埠頭洗干凈了晾干,然后從家里的鹽甏中舀半調匙鹽倒進瓶子藏在書包里。上課時,實在餓極了就用手指揾幾粒含到嘴里。當一位同學帶頭揾鹽吃,教室里“嘖嘖”的吃鹽聲就此起彼伏了。

舊時沒有冰箱,農村集市的水產店也多是咸貨店,鹽作為古老的防腐劑,用它腌過的菜、魚、肉可以存放很長時間。還記得家里腌雪里蕻菜時的情景。母親將積攢了很久的雞蛋一個個盛進淘籮,讓我拿到供銷社去賣,得到的雞蛋錢再買鹽。記得當時雞蛋的收購價是0.54元一斤,食鹽供應價是0.135一斤,我在上街頭收購部賣掉兩斤的雞蛋,能從下街頭南貨店買來八斤鹽。母親在咸齏缸里鋪一層菜,從淘籮里撈一把鹽均勻地灑上,再鋪一層菜、灑一層鹽,直到菜鋪到缸沿。然后讓我去洗凈腳,爬上幾乎與我等高的咸齏缸踏菜,一直踏到曬癟的菜滲出菜汁為止。大冷天,赤著腳在干癟的菜上原地踏步兩三個小時,兩只腳會被踏出的菜汁和鹽水漬得通紅。

常聽長者教訓后生“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此話另一層意思也可理解為人的一生中,離不開鹽與米這兩樣東西。去年鬧鹽慌,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之所以會發生這樣愚蠢的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因為生活不可缺鹽。筆者看過上世紀七十年代一部叫《閃閃的紅星》的電影,其中有一個情節記憶特別深刻:大山深處的紅軍游擊隊缺鹽,進山的路卻被封鎖得如同鐵桶一般,送鹽進山簡直難于上青天。于是,有人將棉衣在鹽水中浸泡,曬干了再穿上,化妝成上山砍柴的老百姓,通過了封鎖線上層層崗哨的搜查。游擊隊將帶有鹽分的棉衣放進鍋里煮,從而獲得些許鹽末。

食鹽關系民生,自古實行專賣。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是專賣的創始人,當年內亂不斷的齊國成為春秋首霸,鹽是功不可沒的。自漢代起,鹽稅在國庫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北宋時達歲入的一半,南宋時高達八成。朝廷不僅在戶部設司管鹽,各地的鹽場也設專職衙門,配備專職官員。據史料記載,元代設鹽場司令、司丞、管句;明、清兩代設鹽課司大使、副使;北洋政府設鹽場知事,其職銜不低于當地的縣令。出生于舊慈溪十九都李家(今余姚市陸埠鎮)、曾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的李思浩曾任國家鹽務署署長,是民國初年我國鹽務的最高長官。

宋寶慶《四明志》曰:“鳴鶴鹽場,縣西六十里邊海之處也。皇朝熙寧六年(1073)十月建,兼巡檢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鹽茶礬香等。”可見,巡捉私鹽也是鹽場衙門的職責。我市民俗文化研究者趙偉倫先生告訴過我,他小時候曾見過貼在介櫥(熟菜柜)門內側的鹽票。他說:“舊時買鹽,同時發給一張鹽票。官鹽店老板本身還兼衙門坐探,備有周圍居民的人口情況,鹽賣出后隨時記錄。按照每人每月半斤食鹽的消費標準,發現記錄中有數量異常的,通報衙門來查,少買或有買私鹽嫌疑,多買則有通匪嫌疑,兩者都是犯法的。查驗的主要憑據就是鹽票。”關于專賣,據史料記載,宋代之前多采用官賣法,宋代以后逐步采用通商法,通商法階段先后實施過交引法、鹽鈔法、鹽引法、票鹽法。尤以宋政和三年(1113)蔡京創行的鹽引法厲害,用官袋裝鹽,限定斤重,封印為記,一袋為一引,編立引目號簿。

私鹽是專賣的產物。官鹽價格愈高,則私販愈多;禁私愈嚴,則私販之利愈厚;利愈厚,則制販私鹽的活動愈不能禁。憑借價格優勢,形成惡性循環,私鹽越禁越活躍。歷代對私鹽管制極嚴。五代時,販私鹽一斤一兩就可以正法;宋代略寬,販私鹽十斤也達到殺頭標準。所以,人們將“販私鹽”與“剝倒牛”一樣,列為亡命之徒。為了對抗官府的緝捕,私鹽販子往往結伙而行,幾十人、上百人一伙聚眾持械販私。許多販私集團,到后來成為造反的重要力量,在中國歷代的農民起義中扮演重要角色,比較有名的有唐末的王仙芝、黃巢,元末的張士誠、方國珍等。

新中國成立以后,食鹽雖也實行專營,但鹽稅在國家稅收中已經是微不足道了。人民政府實行專營的真正目的不再是利益,而是為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如今食鹽的質量更是今非昔比,過去老百姓鹽甏中帶一點灰色的顆粒狀粗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袋袋潔白的精細食鹽。■

責編 曉 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a视频|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 日韩精品资源| 久久精品视频一|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青青久久91| 久草性视频| 伊人91视频|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欧美精品成人|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青青青国产视频| 91视频精品|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jizzjizz视频|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浪潮Av| 日韩美毛片| 99这里只有精品6| 日本一区高清| 日韩午夜伦|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日韩av在线直播| 欧美第九页|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黄色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综合网| 日本久久免费|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91成人|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另类第一页|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成人午夜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