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港,昔有三多,人多、田多、水多,是寧波西鄉鄞州區古林鎮的一個大村。過去常發洪水被水害苦的村,現在卻因水生景造福,被市政府選定為市級水環境生態示范村。這下好了,老百姓講,現在阿拉靠水享福了。
從鄞縣大道進入古橫公路右拐后進入古龍公路直行,水到村到,橫在面前尤像海洋大的寬闊的河江,無法回避地會撞進你的雙眸,你會被一望無際的浩瀚的江河所折服。
西洋港,證其地名由來,因村里有一個像西太平洋一樣大的江而得名,村民如是說。這話誠然是有些咬文嚼字、按詞取義的意思,但也說明了該村所具有的大江大河,是寧波區域內河最大的河江了。她橫貫南北,連接著南塘河與前塘河,是南北航運的黃金水道。
從繞城高速古林公路下,我在橫跨一百多米寬的“淡渡江大橋”下車,剛打開車門卻被橋下一望無際浩瀚如大海樣的江河所震懾。我向北眺望,沿著水域的村,以水為依托所帶來的一河兩岸、依河而筑的古村落里,一幢幢黑瓦馬頭灰墻鱗次櫛比,我想這里面一定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悠遠的文明歷史。
在占地十余公頃的水邊公園里,不僅植置名貴花木、走廊假山,還有立此的標語石碑。正在此溜達的村民笑著對我說,這里還是全市水環境示范區哩,我把頭一扭,哎,果然看到旁邊立有兩塊標牌:由市政府頒發的“寧波市水環境示范村”、由市總工會頒發的“寧波市職工休閑觀光活動基地”。我驀然回首,燦爛的自豪感早已在村民臉上綻開。
村民說,其實這里是古代著名的“郡馬糧場”。
郡馬糧場?就在西洋港村東江岸與南漕之間,而郡馬是西洋港在宋朝時出現的一個郡馬官命名。每年全村的糧食收割后都藏糧由此,為朝庭貢糧、為貧民濟糧。
據傳,有一年,有附近鄉村突發災荒,大批貧民流浪乞討餓倒在此,正值皇糧進貢季節,該村在朝年輕的官員陳一聞訊后大發慈悲,不僅將上等的貢糧全部發往災區,還變賣家產兌匯糧食拯救災民,使大批難民起死回生。然而,卻遭到他明媒相約的未婚妻的反對,兩人為此而分手。而他自摘烏紗帽向皇帝請罪愿意撤職為民,許多村民為力保忠官連夜摁好手印上書皇上,把這位忠官如何幫困濟貧的事跡飛鴻傳書給皇帝,皇帝和公主聞訊后十分感動,將他官升二級,遂續姻緣,郡馬一名流傳四方,這里就被叫作郡馬糧場了。
然而,誰能料到,民國前后這里成了山窮水盡被人唾棄的荒冷的野地畈,洪水常泛濫成災。現在,搖身一變卻成了一地美景;是這里的深水大江引起市、區、鎮三級領導的重視,于是,投下巨資五百多萬元率先在全市開發出生態水境休閑境地,一水生成這里優美的環境。
我悠然地徜徉在公園里,望不到盡頭的一河兩岸砌石沿河、桃紅柳綠百花爭艷,來此游玩的游客在樹蔭下一路戲鬧著,處處彌漫著少年的青春氣息與養眼的綠葉相配對;還有撲鼻而來的淡雅的花香,讓人醉意綿綿而流連忘返。
當我迎著寒風佇在大橋上一眼望去,南北貫通的淡渡江河寬、江深、水清、岸綠。我捧一掬江水品嘗,舌尖上立刻擁有淡淡的甜味,因為這里的水也是從四明山溪流下的山水,加上河道清潔工程建設之后,所以這江水有點甜。江河中還引進各類魚苗投放,清澈見底的江水成了魚兒的天堂。你瞧,江面上蒸發的霧氣中,一對對白鷺翱翔在微波蕩漾的水面上覓食,又飛向江邊的濕地公園成雙戲嬉,這里又成了鳥兒的世界。
據了解,西洋港江河,是我省萬里清水河道建設工程中得到改造的一條村級優秀的示范河流。
我與熱心公益的村民陳鳴鐘一道漫步在河道邊條石步行道上,抬眼望去,繞城高速上的車輛,圍著大江車水馬龍般的在我們面前晃動,昂首北面,一座歇腳涼亭倒映在江面,新舊二橋疊立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大乘蓮花寺旁邊,仿佛讓人進入了佛教王國。
走過蓮花橋,站在古老的“西洋港橋”上,老陳往北一指,我們的視線隨水流向高橋,民間有諺語:九里十口橋,十里到高橋。這水是通往西門經大西壩進入姚江,連接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難怪這里的江比姚江還大,歷來是外地通往西鄉各地的黃金水道。來自余姚慈溪的大裝船到這里銷售農副產品,他們帶去的不僅僅是滿載銅鈿,更多的是大江水邊古老的村落文化的文明。
水往南經倉門流向石馬塘,視覺所到之處一片汪洋,疑是海天相連白云飄浮,惟有這里因水生發出優美的環境。偌大的西洋港有12個自然村,屬于他們村的2公里長的江面上彎曲著五條分支,水邊石埠頭上砌立著一幢幢灰磚黑瓦的馬頭墻,一寺三橋與現代新建水景相映成輝。橋旁的積善亭石柱上刻著聯句:“波心月到虹垂影、水面風生浪作堆”?!吧仆び钏ㄈ?、佛陀坐蓮臺佑千家。”這些水邊的古跡靜謐地向人們訴說著因水生景的悠久歷史。
西洋港村邊的河,誠然也是一條內河,但她在村民心中永遠是一條大江。她也像大理的洱海一樣,明明是一池之湖卻稱海,因為這湖忒大了,西洋港的河也是因為太大了,所以稱江(港)。令人稱奇的是這條江仿佛是游行在塘河中的蛟龍。據說村前方的蜃蛟曾經出沒過的蛟龍逃此大江里戲水,致村里的龍文化千百年來延伸至今。
我們沿著水堤漫行,水邊安裝的一排排仿水泥樹樁護欄煞是精致美觀,波濤激起千層浪,透明清澈得如同鏡片,把我們兩個的人像倒映在水面,如同哈哈鏡一樣令人忍俊不禁。
江邊配套著曲折斑斕的鵝卵石堤,讓人賞心閱目。極目遠眺,一江兩岸的名貴花木映襯著古老的村落,一江盡南,小橋流水的石馬塘古街、古棧道、與亭臺樓閣倒映在水中。
史載,聞江岸在明朝出個太師聞淵,有一年聞太師省親回鄉,為母親舉辦龍舟賽,他與家人和官兵坐在尚水橋邊的水閣亭中,觀看百舸爭流、千舟競賽,那一江清水被飛快的龍舟激起萬丈波濤,尤像蛟龍翻江倒海波瀾壯闊,吸引著一江相隔的蜃蛟之龍也往西洋港湊熱鬧,但龍喜潔,從此這里的水有了活龍活現的清澈活水,從此這里的水再也不會寂寞。
一水生美景,這水是西洋港人賴于生存的生命之水,與村民休戚相關。這水給村里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你看,大江里養起了魚、江邊種上了花,一河兩岸打造的原生態清水環境與古老的村落相映成輝,成了吸引一茬茬游客們觀光吸氧的新景點;與京杭大運河相連通的這黃金水道西洋港,又將迎來她新的繁榮而輝煌的時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