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論述了著作權資產評估中所產生的相關問題及原因。一是說明著作權資產評估的概念,二是分析著作權資產評估的法律屬性和經濟屬性,三是對著作權資產評估現存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著作權;著作權評估;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胡銀閃,北方民族大學商學院;張穎,寧夏財政投資評審中心。
自提出現代著作權制度之后,站在產權角度,把人類通過智力所創造出的成果賦予法律效力,不僅保護藝術、文學等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人們不斷創新的熱情,而且為我國經濟建設與文化事業的飛速發展產生有利影響。
著作權資產評估是基于著作權是權益資產的前提下,對其資產價值進行的估價。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著作權具有多重屬性,除了具有法律屬性和經濟屬性,還有文化屬性等。我國《著作權法》對侵權賠償估價從成本投入的角度計算。忽略了著作權勞動的特殊性和創新性,估價不能完全涵蓋其全部的價值,也缺乏橫向比較和資金價值的動態計算。新近出臺的《著作權資產評估指導意見》,雖然提出了較為詳細的指導意見,但相關概念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法學屬性和經濟學屬性兩種視角所作的著作權價值估價,有其專業局限性。如何將著作權的多重屬性有機地結合,不僅要把著作權資產評估和相關內容的關系理順,而且要善于應用經濟學定量計算法,得出客觀公正合理的評估結果,這也是本文闡述的目的。
一、著作權資產評估的相關概念
1. 著作權
著作權是指受法律保護的著作權所有人擁有的各項專有權利。著作權所有者通常是其作者,包括藝術家、作曲家或公司。著作權(文學、音樂、戲劇和藝術作品的)所有者有權允許或禁止其擁有著作權的出版物發行,這包括再版全部或部分作品,出版、銷售出版物或發表該項作品等。雖然《著作權法》規定在創造性作品形成之時即受到保護,但著作權注冊會使其所有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法律保護。
2. 著作權資產評估常用的方法
成本法。主要包含兩種方法,歷史成本法與重置成本法。其中,前者指結合無形資產購置以及所有原始價值予以評估;后者指在評估無形資產時,根據所有評估到五星資產時重置成本除去損耗或者是相應的貶值數值,最終得出的無形資產價值。然而在實踐當中,重置成本法常單獨應用在以攤銷為目的的無形資產評估當中,對于電視或電影版權、軟件轉讓或者不能直接預測收益額的無形資產評估也可以單獨選用成本法,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重置法和成本收益法相結合應用。
市場法。現階段,國內著作權交易市場發展不發達,難以獲得一些重要的數據信息,直接造成市場法在損失賠償評估中的應用難度。
收益法。此法也稱折現現金流量分析法。收益法是針對無形資產在今后發展中的預期收益進行估算,應用最佳的折現率將無形資產折算為現值,最后相互累加得出總和的一種評估法。此評估法更好地解決不能應用成本法來計量的無形資產,同時也充分體現出資產本質。不過此法的最大缺陷是在確定未來現金流量與折現率時,其主觀性與不確定性十分突出,會對無形資產的評估結果產生影響,不能確保無形資產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
二、基于不同角度的著作權資產評估內涵
1. 從法律的角度對著作權資產損害賠償的評估
我國《著作權法》第49條規定了三種損害賠償計算方法,即實際損失、違法所得及法定賠償。
第一,從目前情況分析,適應范圍較廣的一種形式為損害賠償,它是按照侵權法的一般性原理,承擔民事責任的目的是填補損失。所以,對于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的評估應始終堅持全部賠償的原則,而且要求賠償的額度應與被侵權人的具體損失值相等同。
第二,及時返還侵權利潤。這就要求侵權人要及時賠償權利持有人的具體經濟損失,而且還應返還由于出現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潤,這充分體現出著作權立法的宗旨。同時還可以盡最大可能保證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有效遏制著作權侵權行為。
第三,當在實際應用著作權中的法定賠償制度時,通常不能準確計算出損害賠償的具體額度,因此在立法過程中,事先設定一個侵權損害的賠償額度,目的是不會由于公權力介入而影響最后的計算結果。此外,對于最終結果來說,還涉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從某個角度來說,表現出一定違私權自治原則。
2. 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著作權的估價與量化
國際著作權公約指出,承認著作權是私有財產這一事實是對著作權進行經濟學研究的基礎,因此,著作權被定性為文學、藝術、科學作品中的財產權。作為財產權,著作權就應該具有可計量價值,這種特點使得著作權可以被交易并充分地參與經濟生活。由此,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被視為一種商品,并且具有公共商品的屬性。著作權幫助創造者實現其作品的市場價值,只有市場才能確立作品的經濟價值,并給予權利人理應獲得的合法經濟利益。同時,著作權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重新分配收入和成本。著作權法界定了可供銷售商品的范圍及其貿易通用規則,因而成為著作權產品市場交易的前提條件,它使獲取知識產權的貿易成為可能。
3. 兩種角度方法的比較
從其共同處來看,法律角度的侵權賠償計算與經濟學角度的成本法非常相近,從成本的歷史形成過程推斷該著作權資產的全部成本構成,這種方法計算有形資產價值時符合謹慎性會計原則,結果比較完整真實。但是具體到著作權的無形資產計算,其特殊性、創新性往往不易計入,這些又恰恰是著作權資產中最重要的部分。
首先,在計算損失過程中應采用收益口徑。站在法律角度,凈利潤、總盈利以及銷售利潤等都是計算著作權資產損失常用的收益口徑。因此,在評估無形資產過程中,衡量出版社發展價值的指標不再只有凈利潤。現階段,評估常用的收益口徑為自由現金流量,這是由于此指標的客觀性比較突出。但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知識產權訴訟例子中常用凈現金流作為著作權損失賠償的計算口徑。
其次,市場比較法在法律角度的侵權賠償計算時較少采用。一方面,我國市場經濟時間短,相關案例少,理論研究基礎薄弱;另一方面,執法者受制于專業知識,較少采用相關評估計量模型。
三、目前著作權資產評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1.《著作權法》損害賠償計算方法存在的問題
第一,通過侵權人侵權獲利進行計算。此種計算方法是以侵權人通過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益作為著作權人的損失,這充分體現出民法中公平性原則。然而,在具體操作階段,人們常常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侵權人賬目不夠清晰,或者侵權人不積極配合相關單位的檢查。特別是著作權中只出現一小部分侵權行為時,確定侵權獲利就成為解決的難題。
第二,通過權利人實際損失進行計算。此種計算手段以權利人未收到的外界侵害以及被侵權后的實際利潤差加以計算,此法更體現民法中的公平性原則,并且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比第一種計算手段更具優勢。除此之外,在具體的著作權訴訟案件中,作為權利持有人來說,有權說明自己的損失值,更有助于損失計算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三,通過定額進行賠償。定額賠償指根據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法官可自由裁定賠償額。這也是我國著作權訴訟審理過程中最常采用的著作侵權賠償額計算法。此計算法操作簡單,但法官裁定權限偏大,定額賠償金額偏低等。
2. 評估參數確定的隨意性偏大
現階段,我國對于評估著作權價值常用的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場法以及收益法。其中,成本法應用時間最長,而且參數確定法逐漸趨于成熟,參數選定比較標準;市場法應用難度系數主要取決于選定的參照對象,這需要有良好的市場基礎,無形中降低了評估參數要求;收益法的難度性、復雜性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評估參數確定上。另外,參數確定還存在一定的隨意性,集中表現在收益額以及折現率等方面缺少科學、準確的數據依據,對最終著作權價值評估結果真實性、穩定性產生巨大影響。但是,從當前情況分析,我國并未頒布關于此類的意見或建議,這樣就使得著作權價值評估參數確定存在隨意性,違背了民法中公平、平等性原則。
3. 評估標準不統一
其實,對參數確定隨意是由于評估標準不統一造成的。盡管近幾年我國大多數事務所對于著作權價值評估問題進行了深層次探究,但是,多數情況下都是利用事務所自身所擁有的規則與方法,最終結果是不同評估機構針對相同評估對象的結果出現較大差異,這大大降低了著作權價值評估被社會機關接受與認可的程度。此外,對評估機構自身而言,由于缺少統一評估標準,最終導致同一對象的評估成果也不完全相同,而這也對資產評估市場的正常發展帶來影響。
4. 缺乏成熟理論的支撐
在我國,著作權價值評估研究才剛剛起步,盡管已經取得一些成效,但還沒有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著作權評估體系,特別是對著作權交易或者質押融資等,都不具備完善的理論支撐。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對于著作權價值的評估始終采用無形資產評估手段,有時也可采用專利價值評估手段,再憑借以往的評估經驗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由于評估法、流程以及報告編制或者信息披露不能保持統一,尤其是評估結果存在主觀性,因此造成不同評估機構的結果存在差異。如此一來,無論是在著作權交易還是質押融資活動開展中,人們對著作權評估結果的認可程度相對偏低。另外,我國評估理論與實踐滯后于現實,目前通行的資產評估及評估理論都是源于西方國家,缺乏成熟理論的支撐。
5. 評估方法發展滯后
我國著作權價值評估法大多都是根據歷史數據所建立,盡管對未來收入現金流進行考慮,也都以過去收益數據當作預測的主要參考數據。我們需要清晰地看到,由于著作權作品的差異性非常大,不可以將以往收益再次復制到未來收益成果中,把以往歷史數據當作評估參考依據的方法很難滿足當今評估現狀的發展。除此之外,在應用市場法時,其前提條件是被評估對象構成完整的競爭市場,但針對我國評估現狀分析,大部分擁有著作權的作品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即信息流通不夠順暢。也就是說,著作權作品并未構成一個完整競爭市場,因此,也就不能滿足應用市場法的前提條件。最終評估結果難以真實反映出著作權作品所具有的真正價值。
以上問題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理論方法的不完善、法律制度建設存在缺憾。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為著作權資產評估和著作權侵權賠償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遺憾的是,2011年7月1日實施的《著作權資產評估指導意見》中,以上問題仍然遺留其中,如意見27條折現率的確定缺乏明確的操作路徑,只給出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因此,《著作權資產評估指導意見》對實踐指導仍缺乏應有的示范導向作用。
四、著作權資產評估中現存問題的對策建議
1. 修改《著作權法》,確認評估參數,明確規范
針對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將市場法和收益法納入其中,以拓寬計算方法,并統一計算標準。無論是著作權侵權判案,還是著作權的貿易、合資作價,不管采用何種計算方法,其最終結果都會被各方認可,實施的社會成本將大大降低。同時,在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這三種評估著作權價值方法的使用中,相關參數的確認與使用必須明確規范,給出確認的范圍與路徑。
2. 明確著作權評估范圍
對著作權價值評估考慮的范圍除了作品本身,還要考慮相關的衍生產品。衍生產品的商業價值應成為作品評估過程中考量的重要指標。著作權評估范圍是我們進行評估前必須明確的問題,但是目前這個問題在我國實踐中并沒有得到統一認識,各評估機構往往通過自己的角度來衡量這個問題。因此,著作權評估范圍在因個案而異的情況下,應當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指導性框架。就目前來看,政策法規的引導尚不成熟,行業協會內部應當就評估中一些必要的指標做出規定,以規范著作權價值評估市場。
3. 簡化評估方法
在我國的著作權價值評估中,評估公式并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國外著作權保障法中,為不斷鼓勵創作者進行創作,早已沒有表面看似比較公平的“合同自治”原則。特別是在相關法律法規當中,明確規定了作品在著作權許可合同的價格或者是轉讓合同的版稅比例。然而在我國,若關于著作權合同條款或者是著作權貿易價格等沒有列入著作權等法律法規當中,而過分強調遵循著作權領域的“合同自治”原則,這樣很難保護或鼓勵作者進行創作。我們可以借鑒著作權評估時所應用的比例,如國外慣例中的數據并不是根據評估公式計算得出,而是通過長時間開展的著作權貿易實踐所獲得,這種評估方式要比評估公式計算得到的數據可靠性更高。
[1]劉遠山,余秀寶,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要論[J].行政與法,2011(5).
[2] 魏小毛.著作權產業的價值評估新視角[N] .中國知識產權報,2006-11-17.
[3]王毅.知識產權侵權時賠償價值評估的研究[J].中國資產評估,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