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北島曾經用一首“我不相信”的著名詩篇,喚醒了幾乎一代沉睡的中國青年。
其實更早的時候,胡適之先生20世紀20年代就告誡過當時的中國年輕人:“一切主義、一切學理,都該研究。但只可認作一些假設的(待證的)見解,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認可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啟發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
改革開放年代里,領導人陳云也有過一句名言,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從古至今,中國人最大的思想桎梏就是不敢獨立思考,不敢懷疑,不敢打破陳規舊習。當然制造這一思想桎梏的始作俑者,則更是一位超級大人物——被我們中華民族遵奉為圣人的孔夫子。他說,“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就一直被這種思想桎梏緊緊束縛著,光一個皇帝制度就延續了2131年(從秦始皇到溥儀),為人類歷史所罕見。雖然終于到了1911年,民國建立終結帝制,但卻總不斷有政治大人物想當皇帝,做皇帝夢,想當有皇帝一樣權威的“領袖”;普羅大眾當然也更沒有隨著帝制的覆滅而覺醒公民意識,相反,被馴服、被教化、被洗腦的臣民思想至21世紀今天仍然大有市場。
可以說,中國的長期落后、貧窮、苦難深重,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與緊緊束縛自己的思想桎梏有關。20世紀80年代之后,以鄧小平、胡耀邦為代表的一代領導人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逐步走上富裕之道路 ,很顯然有賴于他們以政治家的勇氣首先打破了禁錮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桎梏,解放思想,將迷信盛行、本本教條、封建思維、保守落后的中國拉回人類普世文明的大道。
毋庸諱言,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用官方說法是進入了“改革深水期”。各種矛盾、問題可謂層出不窮、集中凸現。表面看是傳統體制僵化、利益集團固化阻礙了我們前行的腳步,實質仍然是能不能有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對那些看似“政治正確”,其實早已經為先進文明世界所拋棄、為海內外越來越多知識分子和廣大民眾所懷疑的所謂“理論”“思想”和“意識”,來一次新的“大掃除”。
可能每個讀書人都知道“皇帝新裝”的故事。但如果今天我們所有的人還都像故事中那樣,仍然愿意甚至沉湎于選擇做“聰明”的“贊美者”;而怯于做那個講真話的“孩子”的話,那么我們的偉大復興夢想不就真的遙不可及了嗎?
當然不會是這樣!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是昨天世界了,今天的中國更不是原來的中國了。特別是經過了30多年改革開放洗禮的中國人,獨立思考、敢于懷疑的思想種子已經深深埋下了!
有了種子,有了改革開放世界的土壤、水分和空氣,又何愁花不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