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考慮通過政府現有圖書管理部門來給民營圖書工作室統一管理選題,并發放所需書號,這一方面降低了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出版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杜絕社會上的買賣書號現象。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出版業中的民營成分興起,民營圖書工作室也應運而生。據相關資料顯示,民營圖書工作室真正進入出版業的核心領域始于20世紀90年代,而最早參與的出版業務僅是圖書銷售工作。可以說,正是那些早年投身于圖書銷售、并對圖書市場有敏銳洞察力的個體書商,了解市場真正需要的圖書選題,為了更大的利益而轉向圖書出版,從而出現了民營圖書工作室。
這里所說的民營圖書工作室,就是非公有制出版工作室,屬于十八大三中全會決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說的非公有制文化企業,也就是那些非出版社的出版業務公司。他們沒有正式出版資格,或者說是沒有國家給予書號前綴的民營出版單位,可以是一個圖書編輯工作室,也可以是一個出版公司,甚至是一個文化集團。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圖書市場上確實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民營圖書工作室,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磨鐵圖書公司、北京讀客圖書有限公司、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果麥文化傳媒公司、山東星火國際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也涌現了一批像沈浩波、路金波、李朝東、任志鴻、湯小明這樣的著名圖書策劃人,隨之給讀者帶來的是一大批優秀作品,如《明朝那些事兒》《杜拉拉升職記》《藏地密碼》《大國崛起》,以及星火英語和新東方英語等品牌系列暢銷書。據koTsu2eyy4xJs2vQJZnIkCSdnpe0LdErg8DLbUeDLUY=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市場上80%的暢銷書均出自于圖書工作室(其中大多數是民營的),可見,在市場經濟蒸蒸日上的當下,民營圖書工作室在出版領域越來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客觀地說,民營圖書工作室對于豐富我國圖書市場,促進國有出版社的改革,擴大出版業的就業機會,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然而近幾年隨著出版業的整體改制,以及國家對出版社書號的調控放松,國有出版社步入大發展時期,分公司和出版中心紛紛成立,從而使民營圖書工作室開始面臨較大的生存困境。
民營圖書工作室究竟有無生存價值?民營圖書工作室又該如何堅持自己的生存價值,突破目前存在的困境?本文試圖通過著眼于我國文化出版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來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研究。
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存在價值
黑格爾曾說:“存在即合理。”由此引申,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客觀存在必然有其價值所在。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總裁沈浩波認為,民營圖書工作室在文化創意、市場眼光、戰略勇氣等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優勢。下面,我們主要來談一談民營圖書工作室兩個最為明顯的優勢,這也可以說是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存在價值。
1. 敏銳的市場意識
民營圖書工作室沒有政府財力和人力的支持,一切工作都是圍繞經濟利益,所策劃的圖書必須在市場上獲得較大的效益,這就注定了他們必須重視市場意識。因此,對市場有敏銳的嗅覺是他們圖書策劃成功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暢銷書的策劃成功基礎,離不開市場上的讀者需求。從《盜墓筆記》暢銷到“植物大戰僵尸”系列叢書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前者抓住了繼《達·芬奇密碼》之后的“解密”風潮,順應讀者對探索懸疑類小說出版的需求,并憑借緊湊的故事情節、奇幻的想象和風趣的語言贏得了大眾的芳心;后者則既滿足了孩子的喜好,又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巧妙地抓住了準確把握和表達玩家游戲體驗,并能夠喚起強烈情感共鳴的關鍵。
而與此相對應的,國有出版社歷史地、必然地承擔著文化傳承和主旋律宣傳的重要責任,必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此外,國有出版社具有壟斷性,福利和待遇優厚,即使不努力追求突破,編輯也有不低的收入。因此,許多國有出版社的員工安于穩定的生活,從而導致出版工作中的許多環節都缺乏活力。顯然,國有出版社的編輯沒有民營圖書工作室那么多的生存危機感,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么出版社的許多編輯選題市場意識不如民營圖書工作室的編輯。
2. 簡單而靈活的運行機制
民營圖書工作室與國有出版社截然不同的結構設置是顯而易見的。民營圖書工作室沒有主管單位和上級部門,也沒有太多的管理機構設置,一切運營圍繞圖書選題經營,這樣一來辦事效率相對而言就要高些。同時,民營圖書工作室對員工采取激勵式的獎懲制度,對于在民營圖書工作室工作的人員而言,工作不是“鐵飯碗”,需要在競爭中求得更好的生存,他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利潤,這也就應證了那句“有壓力才有動力”。
相反,國有出版社多為事業單位轉企業性質,采取行政化管理,各項事務都需要通過層層把關,雖然有利于出版社的出版工作按照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執行,有利于全社圖書質量的提高和圖書內容的管理,但不可否認許多簡單的事情有時變得復雜化,這多少影響了圖書出版的效率,也影響了一些編輯的選題積極性。
民營圖書工作室的生存現狀
早些年,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存在一直不被認可,用行業話來講就是處于“灰色地帶”,直到2009年4月,在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才首次承認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合法性,至于一些針對民營圖書工作室的政策,遲遲不見出臺,因此,民營圖書工作室的生存現狀存在許多眾多問題。
1. 總體兩極分化嚴重
全國的民營圖書工作室數量巨大,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就有2000家從事圖書策劃與出版的民營出版公司或工作室,但具有雄厚實力的民營圖書工作室屈指可數,更多的則是艱難維持經營。比如,像北京磨鐵圖書公司和星火國際傳媒集團這類成名公司都具有較好的資金基礎、人才力量、管理系統等,如果利用“馬太效應”來解釋,預計其仍會日益壯大。而在各方面處于劣勢的小型民營圖書工作室,僅僅是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倘若不能夠反思、進取,那么只會在競爭中慘遭淘汰。
2. 專業出版領域薄弱
我國的圖書出版領域按規定大致可分為大眾出版、教輔出版、專業出版三大類。縱觀暢銷書市場,有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的《窗邊的小豆豆》,磨鐵圖書的《盜墓筆記》,志鴻教育集團的《優化設計》,讀書人的《富爸爸窮爸爸》,華文天下圖書有限公司的《人生若只如初見》……我們可以看到,民營圖書工作室活躍的領域更多的是在前兩者,他們擁有豐厚的此類資源,而在專業出版領域則很少被人知曉。
3. 經營成本相對較大
民營圖書工作室想要出版一本優質書,所需要的成本遠高于國有出版社。首先,國有出版社擁有獨有的書號資源,而民營圖書工作室卻只能通過不菲的價格向其購買;其次,作為非事業也非國企的民營圖書工作室,要想吸引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所用,必須提供豐厚的薪水和良好的保障;再者,為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所用的硬件設施花費也是民營工作室需要付出的成本,而國有出版社所需的辦公場所基本都是國有資源贈予的;最后,在競爭中為各種宣傳和爭取稿源等也不可避免地會增加預算。
4. 人才資源較為緊缺
目前,從985大學和211大學,到地方一般大學,甚至各地的專科院校,都開設有編輯出版專業。但是課堂知識與實踐需求是相脫節的,特別是我國國有出版社的編輯本來在市場意識方面就比較淡薄,高校的教學建立在國有出版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其專業教學效果可以想象不會太理想。加上圖書分類出版工作的要求,許多圖書出版的編輯工作不是編輯專業學生能夠勝任的,而是需要各種專業技術知識的人才。由此可見對市場意識要求特別高的民營圖書工作室,編輯人才是如何難求,更何況,大部分人迫于各種因素一般都會選擇收入穩定的國有出版社,導致民營圖書工作室更難吸納具有綜合素質的優秀出版人才。
5. 政策始終沒有放開
一直以來,民營圖書工作室都無法得到與國有出版社平等的待遇。這一點,可以簡單地說我國只有國有出版社,沒有民營出版社。民營的,只能是圖書工作室,不管他們的出版經營規模如何龐大,也不管他們出版的圖書多有特色,民營圖書工作室都得不到書號資源。在與國有出版社合作的過程中,民營圖書工作室即便盡心盡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不可能轉變為出版社。這種政策上的限制,使得民營圖書工作室無法參與公平競爭,許多權益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護。
民營圖書工作室發展困難的根本原因
通過對民營圖書工作室生存現狀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困難之源就在于沒有書號資源。現階段,民營圖書工作室沒有書號資源,主要是由于按現行規定無法轉為我國合法的出版社。這其中,原因在于:
1. 組織上不符合成立出版社的條件
現行的《出版管理條例》第十一條規定,設立出版單位,應當具備國務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主辦單位及其主管機關。作為分散獨立的民營圖書工作室,并不像國有出版社那樣有著上級主管單位。正因為如此,民營圖書工作室既不能與國有出版社一樣享受第一時間的信息資源,更無法從正規途徑獲取夢寐以求的書號。
2. 新出版社設立不符合國家宏觀的調控思路
即使滿足《出版管理條例》諸多條件,一大批國有文化機構,甚至是大學申請設立出版社,國家也未必會批準成立。這是因為國家需要從總量上對出版社的設立進行控制。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絡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制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這其中,傳達了兩點信息:其一,黨和國家希望現有的國有出版社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也就是要做大做強,能與世界大出版社抗衡;其二,就圖書出版而言,黨和國家明確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可以進入對外出版和網絡出版。
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顯然不是增加出版社的數量,而是要對出版社的數量進行控制。由此可以推斷,現階段民營圖書工作室想要轉正成出版社,基本是小概率的事。
現階段民營圖書工作室破解困境的對策
解決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困境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多方面努力,在此我們提出一些對策,希望可以對民營圖書工作室的發展有所幫助。
1. 國家可以適當降低學術出版的準入門檻
學術出版對于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對于我國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著重要意義。為此,國務院和原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許多文件,鼓勵學術圖書出版,特別是協作出版,明確提出利用社會力量,擴大資金來源,解決學術圖書出版難的問題。
既然如此,國家完全可以在嚴格控制特殊出版領域的同時,放寬民營圖書工作室在學術出版領域的介入,比如允許一些信譽好的民營圖書工作室轉為正規出版社,限定學術圖書出版的種類。這樣,一是有利于優秀的民營圖書工作室更好地發展,二是有利于促進國有出版社在學術出版方面的改革,三是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貢獻于學術出版的積極性,四是有利于學術出版的繁榮。可謂是一舉多得。
2. 政府應當承擔民營圖書管理的工作
民營圖書工作室數量龐大,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任其發展是不可行的。現實中,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圖書出版與其說是與出版社協作出版,不如說是買賣書號,因為協作出版僅限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類圖書,而且必須是“體內循環”,即編印發必須在出版社內完成。當然,買賣書號作為一種非法行為,政府是一直在取締的,只是,由于這幾年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存在現實,買賣書號這一叫法已經淡化,政府管理部門很少再提及。
其實,我們可以考慮通過政府現有圖書管理部門來給民營圖書工作室統一管理選題,并發放所需書號,這一方面降低了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出版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杜絕社會上的買賣書號現象。就目前情況來看,各省新聞出版管理局下的圖書出版管理處本身職能就包括負責書號、版號及出版物的管理,同時還兼管屬地出版社的出版選題報批工作,讓其兼管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圖書出版工作,也算是盡其職能。而且,這也是符合新聞出版改革的中央精神,即將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為新聞出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行業規劃和管理,引導和規范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的經營行為。實際操作中,可以在管理部門通過選題申報和內容管理的情況下,掛靠在指定的出版社,出版相關圖書。
3. 民營圖書工作室可以積極與出版社合作
既然民營圖書工作室不能轉化為出版社,那么就要加強與國有出版社的合作。
目前,民營圖書工作室與出版社的合作,基于兩種模式:其一,采取品牌合作,包括個別圖書品種與系列圖書的合作,也有的稱為項目合作。例如,星火英語的合作出版社并不局限于一家,有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科技出版社等。在這種模式下,民營圖書工作室和出版社是各自獨立經營的,合作的圖書按議定的比例分成,或者民營圖書工作室直接按規定向出版社交納一定金額的出版費用。其二,可以采取分公司形式,也就是基于股份制的公司關系。在這種模式下,國有出版社可將具有發展前景的民營圖書工作室納入自己的旗下,進行長久的合作,以促進兩者的共同發展。事實上,民營圖書工作室的優勢和國有出版社的強項結合,就能形成強強合作的局面。以打造精品暢銷書為核心的長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圖書中心,涌現出了金麗紅、黎波、安波舜等一些著名的圖書策劃人,就是這個模式的成功合作事例。
從前一種模式可以看出,民營圖書工作室不是出版社的一部分,經濟是獨立的。這種模式,顯然就是原來的買賣書號的行為。后一種模式,雖然與社內其他編輯部室的運行體制不同,但民營圖書工作室已經成為出版社的一部分,性質發生了變化。
民營圖書工作室一邊來勢洶洶,帶給國有出版社不小的壓力,一邊又面臨著生存危機,受致命的書號束縛。一直處于尷尬境地的民營出版社何時才能夠真正運行得更為健康更為繁榮,這需要各方的共同不懈努力。我們期待著民營圖書工作室的事業能更興旺,也期待著民營圖書工作室繼續為我國的出版事業注入新鮮的活力。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